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背景:1982年,14岁的秦丽丽发生车祸,对方被认定为全责,由肇事方承担住院费并经协议一次性支付赔偿8000元。  相似文献   

2.
美国诉讼和解与中国法院调解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诉讼和解同中国法院调解相比,不仅存在着制度设计、政治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美国诉讼和解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与法治背离的倾向。诉讼和解同传统审判程序之间的互相影响既可能是趋同、同化,也可能是分歧或改革。只有深入理解它们彼此间的影响,才真正有助于对它的借鉴或改造、吸收。因此,应慎言对美国诉讼和解的硬性移植。  相似文献   

3.
吴国豪 《法制与社会》2012,(27):36-37,45
在和谐司法的大环境和和谐诉讼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针对法院调解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提出取消在调解制度中“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原则,建立调、审分离的审判机制,加强调解结果执行力的建议,使法院调解制度能更好地为现今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既判力作为终局判决所具有的一种效力,是指一种禁止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度提出争议的强制性效力。既判力理论和诉权理论、诉讼标的理论等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既判力理论的研究可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体系,也能够对实践进行准确的指导。本文就诉讼和解的既判力问题进行探讨,以弥补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理论不足。  相似文献   

5.
车祸身亡,44万赔偿金进了代理人个人账户 四川省南部县永定镇年轻村民张某。2004年初到浙江宁波一家海港运输公司开大卡车跑长途。2004年11月30日早上7时许,张遭遇车祸,不治身亡,年仅33岁。  相似文献   

6.
项磊 《法制与社会》2013,(2):44-46,56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社会分工愈加严密,社会关系愈加复杂。为了更加高效地定案止争、化解社会矛盾,"能动司法"应时而生。2010年,最高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大调解"的格局逐步形成。随着法院调解制度的复兴,学界对此也发表了诸多见解。事实上,法院调解制度并不符合宪法中对于法院职能的定位,如果过度拔高诉讼调解制度的价值,甚至将调解结案率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从而违背当事人意愿而进行调解,无疑不符合相关司法文件和司法解释的精神实质。长远来看,对于我国法治建设也有着相当大的负面作用。为此,本文在讨论现行诉讼调解制度的基础同时,进行了有关法院附设型人民调解的论述,希望达到法院审判工作和调解工作的分离,回归其宪法框架下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法庭内外》2006,(3):64-64
还是在十余年前.我在一起交通事故中爱伤致残丧失了劳动能力、当时,经过人民法院判决,在事故中负主要责任的司机王某应给付我15年的残疾赔偿金。但如今.已超过了所确定的残疾赔偿全给付年限.可我年老体弱又身有残疾,无法解决生活所需、为此,我要求王某继续给付残疾赔偿金.王某却说我这是无理取闹.断然拒绝了我的要求。无奈之下,我准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知法院是否会受理及支持我的诉讼请求。请问,超过确定的残疾赔偿金给付年限的,可以请求继续给付吗?  相似文献   

8.
王磊 《法人》2020,(3):77-79
医疗纠纷案件中,患者因一种疾病到多家医疗机构就诊的情况较为普遍。当发生纠纷时,如何选择管辖法院,成为作为原告的患者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为了获得更高的赔偿,患者往往向赔偿标准较高地区的医疗机构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损司法解释》)的规定,无论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医疗机构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费用均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9.
法院附设ADR以其固有的效益诉求性,在当今各国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诉讼之外的重要的纠纷解决手段。然而作为诉讼的补充性手段,法院附设ADR一旦失败,当事人的纠纷就还得依赖诉讼进行解决。这样,不但其效益诉求没有发挥作用,还造成了双重成本的浪费,这种情况即所谓法院附设ADR的"效益困境"。本文指出走出效益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在不改变ADR的效益优势和不剥夺当事人的诉权的条件下,提高法院附设ADR对当事人的约束效力,尽量避免ADR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6岁儿子因车祸死亡获赔后,除了给已经离婚的父母留下丧子之痛外,离异的双亲还因此搅进了继承遗产的矛盾漩涡……  相似文献   

11.
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卫平 《法学》2007,(5):18-27
从我国时下的诉讼调解势态来看,我国的诉讼调解已经呈现出一种强势作为,“着重调解”再次成为一种司法政策导向。这种态势出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司法政策对政治形势的简单对应和“过度反应”。这种导向影响了法律所规定的诉讼调解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实施,这种以抽象的政治要求取代个案具体情形的处理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偏离了诉讼调解的正确定位和运行轨道,对我国法治的发展和民事纠纷的公正解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诉讼调解,使诉讼调解回归应有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诉前调解制度已经越来越多的适用于法院实践.自实践以来,由于其便捷性、及时性、低廉性等优点,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诉前调解制度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本文拟从诉前调解制度的基本理论、现实意义、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突破创新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对完善诉前调解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检察机关为主体提起的旨在保护公共利益的民事诉讼。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在社会转型阶段,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正在受到严重的不法侵害,此种案件大量出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由检察机关提起的保护公共利益的诉讼在我国是可行而且是需要的。但是,制度建设并未赶上实际的需要,在国外早已成熟完善的保护公共利益的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却还是一片空白。在当前重要的战略发展阶段,建立适合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对确保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诉讼调解制度是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必须对诉讼调解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调审相对分离的审前调解机制和与人民调解的衔接机制,是诉讼调解改革的最佳方式。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对审前调解的启动、适用范围、调解组织,以及与简易程序和庭前证据开示的结合等实务问题。  相似文献   

15.
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益诉讼是指非利害关系人的组织或者个人,对损害国家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向法院起诉,由法院审判的诉讼活动。公益诉讼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权利的滥用,维护国家、社会的利益;二是提起诉讼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原告不局限于传统诉讼所要求的“具体财产或权益受到侵害的”特定主体,任何人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都可以成为适格的原告;三是利益关系的不特定性。被诉违法行为侵害的是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虽然其最终结果可能对社会每一个个体造成不利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可见的。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在审判实践中,各级法院为了提高结案效率,实现案结事了的审判目标,都纷纷建立大调解机制,然而,民事调解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表现在一些案件当事人通过诉讼调解的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侵害第三人或被诉一方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对这类问题的监督和查处难度也较大。本文从虚假诉讼的特点出发,对查处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钟量红 《法制与社会》2010,(29):149-149
随着民事案件收案数量的飞速增长,基层法院案多人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建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相互对接的机制,形成化解纠纷的合力,以节约审判资源、降低司法成本是当前法院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一的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一项颇具特色的民事诉讼制度,它过于强化法院的职权,容易侵蚀调解的自愿性和当事人的处分权,存在着弊端。外国的诉讼和解制度更立足于在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基础上促进当事人达成合意解决纠纷。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可以借鉴外国的诉讼和解制度,建立起以调审分离为核心的运行机制,以利于更加合理、公正、快捷地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事诉讼制度的解析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民商实体法之间的显著差异,导致商事诉讼在许多方面均区别于民事诉讼。无论是否设有独立的商事法院,商事诉讼仍以不同的形式在各国得以存在。重构我国的商事诉讼制度,应以既有的民事诉讼制度为基础,同时建立若干适应商法特性的特别诉讼制度来实现商法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娄超 《行政法制》2005,(3):24-26
一、行政公益诉讼浅析 (一)公共利益与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公共利益或叫“公益”(Public Welfare),在英美法系中,公共利益也称公共政策(public poucy),主要指被立法机关或法院视为与整个国家和社会根本有关的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