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阜新地区明确而具体地被载入的史册是元朝修的《辽史》。这同周边城市如朝阳、北镇相比至少晚了一千多年。但是。阜新一经见诸载记就是个发达地区,其文明程度可能远超中原偏僻州县。把阜新地区辽、金、元近三百年繁荣景象切成画面给后代留下来的是金朝诗人王寂。王寂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天德三年(1151年)举进士,历任中都副留守、中都转运史诸职,曾三次来阜新地区,并著有《辽东行部志》。下文中提及诸诗,均出于此书。  相似文献   

2.
与翡翠、和田玉有所不同的是,玛瑙的原料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出产,但只有中国人最擅长在玛瑙上雕刻。看似不起眼的原料在精心雕琢后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品,而阜新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地、加工地和玛瑙制品集散地。早在8000多年前,阜新一带就有采集、挖掘、加工玛瑙的生产活动。到了清代,阜新地区玛瑙业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阜新加工的玛瑙已成为宫廷贡品。2006年,阜新玛瑙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契丹是生活在东北山地草原的东胡人后裔。据辽初始创时期的皇族耶律羽之墓志记述,契丹的族属是“宗分佶首派出石槐”。佶首即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是鲜卑著名首领檀石槐。这就是说,契丹源干鲜卑。《辽史》记载“冒顿可汗以兵袭东胡,灭之。余众保鲜卑山,因号鲜卑,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郎日宇文,日库莫奚,日契丹。”契丹在东部鲜卑中长期活动于辽西、右北平,即阜新、朝阳、赤峰地区,在阜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契丹人祖先的足迹,阜新是契丹人的摇篮和故乡。  相似文献   

4.
阜新地区是汉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好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各个民族在阜新的历史上,一直是比较和谐相处的。被称为七彩玉的玛瑙,也是多种色彩,黑的、红的、白的、蓝的、绿的、黄的都在这里面,一道道非常清晰。它们凝结在一起不能分离。阜新人的性格,表面上是塞北的那种大气张扬狂烈,  相似文献   

5.
阜新,被誉为中国玛瑙之都,是中国最主要的玛瑙产地、加工地、玛瑙制品集散地。阜新地区1/2的乡镇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玛瑙石资源。在玛瑙产区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河床上下,人们都可以拾到玛瑙石。尤其大雨过后,庄稼人拾筐采集玛瑙石的习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玛瑙批发市场和零售专业市场。在中国各地,无论是工艺精品商店,还是旅游景点的摊床上,所见到的玛瑙工艺品几乎都产自阜新,经营者有相当一部分是阜新人。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传奇的民族。17世纪初期,蒙古贞部落由河套地区东迁至阜新。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融合,阜新蒙古族人民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敖包祭祀、那达慕大会、安代舞、胡尔沁说书、蒙古剧、马头琴等彰显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礼仪和活动,演绎着阜新的绚丽和神奇。  相似文献   

7.
再造之妙     
海州矿曾经是阜新巨大的荣耀;海州矿也曾经是阜新巨大的悲伤。再没有哪座城市因为这样一种资源的丰盛和衰败而受到如此影响。这份庞大得近乎无法接纳的工业遗产却在今天被阜新人妙手回春,筹划建成世界工业遗产旅游区。绿色代替烟尘,成为进入崭新时代的关键词。对于地处沙地边缘的阜新,风,以往只意味着灾难。然而在煤炭资源枯竭之后,风能,一字之差,却被阜新人迅速接受。建风电之城,现再造之妙。而“玛瑙之都”的思路,则体现出思变、求变的信心与能力。要再一次提到创造力,我们才能看清这些转变与改造。  相似文献   

8.
融合之奇     
阜新所在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阜新大气包容的性格,可以说,是经历了持久而惊心动魄的融合之旅方才造就今日之阜新人。人类与自然的融合、民族的融合、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宗教与比间信仰的融合、煤电大开发的移民融合,乃至血胆玛瑙复杂的物理结构及其万般奥妙的形成之谜,无不塑造了并塑造着今日阜新的多元与宽容。  相似文献   

9.
天赐之厚     
1897年,彼时的阜新还要有6年才被称为阜新,两千平方公里煤海仍在黑暗之中却即将迎来第一把铁锨,玛瑙虽已闻名在外却依旧是王公贵族的把玩之物。这与后来海州露天矿的世界性声誉和“玛瑙之都”的声名鹄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天赐厚士,在工业化来临之前似乎仅仅是阜新人的梦想;而当现代化车轮隆隆驶来,梦想照进了现实,神奇阜新也被赋予了第一重涵义。  相似文献   

10.
阜新是辽宁省西部一个不大的城市,但是在阜新市区的一个广场里,却摆放着一块世界上最大的玛瑙石——阜新玛瑙王,阜新人把这块玛瑙石当作自己城市的标志。这块66吨重的玛瑙王是阜新发现的最大的一块玛瑙原料,在世界矿产史上也闻所未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