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本文主要针对活跃于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的近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津田左右吉(Tsuda sokichi,1873-1961)的"国民思想史观"、"日本文化史观"、"东洋文化史观"等学问理论的主张,解析其对近代日本文化"独自性"意识的形成及"国民思想"对日本社会之影响,进而探讨其"东洋文化史观"的形成与学问转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代日本报业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开辟了一个明治时代(1868—1911年),促成了日本近代报刊的诞生、发展,乃至进入"报纸复兴时代"。中日两国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近代报纸的发展进程大致相近,中日两国文化交融成为近代报刊转型之基础,日本报刊对中国戊戌变法期间新闻业具有启发作用,对辛亥革命时期办报思想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治政府认为日本最佳的近代化模式,就是天皇制中央集权导引下的政治渐进主义加上经济疾进主义。在渐进模式下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明治政府为了顺利地、高效地推行富国强兵的近代化政策,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而所推行的体制变革,也是明治政府为重建统治合法性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日本大众文学是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大众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大正末年到昭和十年(1935),作家多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实质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大日本帝国"的历史的再发现;第二时期,昭和十年至1945年战败,作家大多表达了作为"大日本帝国"国民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日本知识阶层的"国民化",这一时期的《宫本武藏》更被认为是日本国民自我的确认之作。然而,从战时的《宫本武藏》到2010年时代小说《天地明察》的畅销,我们仍能透视出内在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小泉八云和张伯伦同样作为明治时期两大西方的日本研究家而知名,然而二者对明治日本的认识却截然不同。小泉八云将“有机的遗传”融入到自己的日本文化论中,认为日本人精神层面的优点来自其“祖先崇拜”,是一种“死者支配”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他的东洋礼赞和西洋批判。与此相对,张伯伦则是文化传播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西方的优势文明必将取代日本落后的文明,是典型的西洋至上主义者。本文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采取实证的方式,解析了明治时期两大日本人研究家——小泉八云和张伯伦的明治时期的日本认识迥异与成因。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军制的确立及近代化军队的形成始于明治初期的军制改革。首任兵部大辅大村益次郎在明治初期的军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村的主导下,明治政府大刀阔斧地开始军制改革,如创建政府军,统一军制,施行国民征兵制。上述举措不仅是日本迈向军事近代化的关键步伐,而且为其日后成为军事强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明治初期,维新政府中枢就已深刻地了解到日本所置身的国际社会和国际形势,确立起包括对自己和世界进行重新定位以及日本未来发展方向在内的国际秩序观。近代日本国际秩序思想中的上下秩序认识与欧洲近代国际秩序思想的二重原理体系如出一辙,并在明治维新后迅速与国家政权结合起来,最终确立起对欧美屈从,对东亚邻国强硬的双重外交路线。  相似文献   

8.
世界近代华侨教育起源于日本,这与当时中国国内外的形势,日本华侨社会状况紧密相关。本文探讨了19世纪初20世纪末日本近代华侨教育的历史起源,分析了该时期日本近代华侨教育形成的历史背景,并阐述了该时期日本近代华侨教育形成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9.
"南洋"对近代日本具有重要意义,而历史上所谓的"南进论"正是凸显这一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意识形态。所谓"南进论"是一种起源于明治中期的外交思想。不同于向朝鲜半岛、"满蒙"以及中国大陆进行武力扩张的"北进论","南进论"强调经由小笠原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而向南洋群岛进行移民与贸易。在明治初年,由于日本自身还是一个弱小国家,随时有被西洋列强侵略,沦为殖民地的可能性,故日本选择了避开与西洋列强,以及当时还很强大的清帝国竞争,把对外扩张的方向定在了南洋乃至太平洋的"无人岛屿"之上。本文将从明治南进论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揭示明治南进论意图借助贸易与移民政策,以达到国力扩张之实质的侵略主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日本在明治时期所形成的町村自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保守性。进入到大正时期后,在蓬勃发展的民主浪潮中,町村自治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等级选举制的废止和男子普通选举的实现,使更多人参与到町村自治中;上级监督机关郡的废止和国家及府县监督的缓和,扩大了町村的自治权;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的出台和独立税的形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町村的财政负担。但是,在半封建的地主制没有根本改变的近代日本,町村自治的民主化终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对外侵略战争的开始,日本国内政权法西斯化,町村自治也最终被纳入到法西斯的战时统制中而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兴殖民主义列强之间关系的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期,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小泉八云于1890年赴日,后加入日本国籍。他的作品洋溢着对日本古老文明的赞美、怀念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辛辣批判。这使得他在当时倡导"和魂洋才"的明治日本中期成了"日本文化发现的恩人"。经历了从英国、法国、美国、再到日本的流离生活,使得他对异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本文将从比较文化论角度通过分析小泉八云对日本文化的受容及其文学作品,探究小泉八云对异文化以及自身归属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This analysis shows how Japanese legations, first established in Europe during the 1870s, were not just symbolic gestures but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Meiji government’s quest for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The concept of resident ambassador was unfamiliar beyond the European world, so the transition from sending visiting envoys to establishing permanent missions was a pivotal stage. Here a comparative framework gauges the importance of Japan’s new strategy within the context of similar experiments by states such as the Ottoman Empire, Persia, and subsequently China and Siam. The case of Sameshima Naonobu, Japan’s first resident minister in Europe, highlights the cultural barriers the Japanese faced. Assisted by Frederick Marshall, an Englishman at the Japanese Legation in Paris, Sameshima’s research on the mysteries encoded in this particular social universe offers some insight on the nature of the diplomatic corps in Europe.  相似文献   

14.
张淼 《东北亚论坛》2005,14(6):69-72
刑法是国家之中的重要法律部门。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的刑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发生了数次变革,这种变化发生的历程深刻体现着日本社会发展和法制发展进程中的被动性,而这种被动性中又有着很强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David Chapman 《Japan Forum》2017,29(2):154-179
In this article, I explore a little known aspect of British and Japanese history that began not long after Japan open its ports to the west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t is about negoti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foreign powers over sovereign control of an island archipelago 1,000 kilometers southeast of Edo (Tokyo). The Ogasawara (Bonin) Islands were first visited by Japanes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declared British territory in 1827 and then reclaimed by Japan in 1876. The diplomatic discussions involved the British and US Consuls acting under instructions from their respective governments and negotiating with the highest levels of Japanese authority during both the Tokugawa and Meiji Periods. I argue that the islands were of little importance to either the governments of Britain or America and that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were more than willing to hand over sovereign control of the Bonin Islands to the Japanese as early as 1862. Indeed, by the mid-1870s,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in England were more concerned that the Japanese would not claim the islands and that Britain would be burdened with their responsibility. In arguing this, I provide a novel perspective of Japan's struggles with becoming a modern nation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national setting.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与西方列强相同的金融制度,日本明治政府于1897年建立了金本位制。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出于各种考虑,以禁止黄金出口的方式,暂时停止了金本位制。一战之后,日本执政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放弃了恢复金本位制的这一极好机会。"金解禁"问题经过20世纪20年代的长时间酝酿,民政党内阁终于在1930年1月完成了"金解禁"。"金解禁"虽然对当时日本经济有一定的作用,但这时"金解禁"却是在世界性经济危机已经爆发的情况下实施的,日本经济遭到双重打击。继而波及日本社会各个方面,给日本历史造成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坪内逍遥《小说神髓》要展现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文化图景,其主要意图应置入近代日本社会“他者意识一民族主义一近代国民国家”这一思想观念流程中才能够被理解。它不仅呈现出作者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立场,而且反映出日本文化界在明治维新后积极谋求文化自立、自强与扩张的文化帝国主义图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