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民文化传统与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课题。大革命时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经过认真探索才找到农民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载体,并细致分析了农民传统的革命性与保守性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影响,同时中国共产党人还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民文化相结合的结合点,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与中国农民造反精神的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罗其芳 《党史文苑》2004,4(2):35-37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正确解决,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认识到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成败的关键,农民是中国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基本和决定因素,并将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开展农民运动,制定土地革命路线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在很多方面仍有待改善.中国农民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要改善8亿中国农民的生存生态,必须认识中国农民的特质,了解中国农民的处境,从制度等各个层面上为农民"正名"、"松绑",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国氏待遇",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存生态.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处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对农民的改造和变革,中国也不例外。但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两难境地。中国的现代化既要依靠农民,又要改造和变革农民。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两难处境,决定了中国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5.
谭德宇 《学习论坛》2006,22(12):64-67
没有正确的农民观,中国的农民问题就解决不好。而能否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农民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农民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中国化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结晶,对于科学地指导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与中国农民非农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非农化是农民从第一产业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并且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具有和城镇居民相呼应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中国农民的非农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领导中国改革开放为中国农民实现非农化找到动力;他大力倡导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农民非农化提供物质基础、营造社会环境;在实践中农民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实现非农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人数最多的就是农民。农民穷,中国就不能说富,只有农民富了,中国才真正算得上富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告别了缺吃少穿的日子,但是离富起来还是有一段距离。进入新世纪,党对农村有了新政,一个是种地不用交税了,第二个是农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第三个是农民也有养老保险了。  相似文献   

8.
称温铁军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的人,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老先生。他说:“中国的农民很不容易,我常常觉得,9亿农民就像是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而温铁军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温铁军当然不同意这个说法,“我不敢称自己是农民的代言人,党才是。我只不过是作了一点调查而已。”但对于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他的观点和吴老先生的说法完  相似文献   

9.
邓中夏在指出农业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分析了农民有革命的可能和要求,并对衡山、海丰等地的农民运动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农民运动的策略与措施,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之一,呼吁“唤醒农民”且提出了唤醒农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问题是我国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之一。20世纪初,毛泽东正是在关心农民、研究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一系列胜利。建国后.也正是在如何对待农民问题上.毛泽东作出了影响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进程的决策。研究毛泽东有关农民问题的思想.特别是关于农民合作思想的探讨.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邓演达在中国革命处逆境中奋进的关头深入了解农村情况,了解农民疾苦和要求,从中国革命战略高度认识农民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农民问题的主张,这些关于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邓演达在中国革命处逆境中奋进的关头深入了解农村情况,了解农民疾苦和要求,从中国革命战略高度认识农民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农民问题的主张,这些关于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中国政界和理论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但又是一些基层领导重视不够、着力不够的问题。不少学者提出,农业问题在农村,农村问题在农民,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的解放问题。最近因工作关系在农村作了较多的调研,并重温了江泽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系列论述,感到中国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14.
曹阳 《广东党史》2016,(10):30-35
彭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先驱.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多次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陈独秀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多次接触,他们既交流农民运动的思想,又探讨农民斗争的策略,更在实践中互相配合,发展了中国早期的农民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运动理论提供了实践经验与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时期的农民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正确认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处理好农民问题,这是历史的经验。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一贯对农民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注意对农民的领导和教育等一系列光辉思想,指  相似文献   

16.
试论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义 《党史文苑》2007,1(1):48-50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有其认识的来源,又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产物.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农民的认识奠定了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认识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为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调查研究为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光辉思想,我认为大体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以1927年7月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划线,在其以前,主要是1925——1927年,为早期思想形成阶段;在其以后,主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思想逐渐成熟阶段。本文仅就毛泽东早期关于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伟大思想作些粗浅探讨。毛泽东早期关于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1925年“五卅”运动以前,毛泽东早就注意联系中国实际研究一些农民问题,对农民运动开始关注;“五卅”运动以后,毛泽东开始以主要精力领导农民运动,并认真深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的80%是农民,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民群体。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保护农民合法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调动亿万农民的政治和建设积极性,这是我们处理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要牢固确立依靠农民的观念。农民不仅是革命战争时期可靠的同盟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仍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冲破传统框框的束缚,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农民;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冲破了无数阻力,创造和发展乡镇企业的是农民;在保证粮、棉、油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建立农贸市场、增加对城市副食品供  相似文献   

19.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研究中国革命就必须研究中国的农民运动及农民运动理论。在我党历史上,许多农民领袖同时又是农民理论家。他们一边领导着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一边进行着有关农民运动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彭湃就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有其认识的来源,又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产物。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农民的认识奠定了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认识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为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调查研究为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