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各种名义的选举众多,选举过程掺杂着金钱、暴力及各种类型的非法公投,这表明台湾的选举政治已经恶质化。其成因在于选举制度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岛内主要政党理念的错位,以及选民缺乏理性判断,给投机政客以可乘之机。台湾选举政治恶质化所产生的危害不容小觑,造成资源浪费、社会对立、形象毁损,影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最终的受害者仍是台湾人民。  相似文献   

2.
台湾基层“三合一”选举(县市长、县市议员和乡镇市长),在12月3日终于落幕了,蓝军特别是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绿军特别是民进党遭到惨败,这是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实际上从去年12月的“立委”选举就已经显现。这也是我对台方针政策赢得岛内民众的理解、肯定和支持的结果。这次选举国民党和民进党都输不起,全力以赴,动员群众,使出招数,互攻互守,一个是“势在必得”,一个是“抢救危机”,为了赢得选举,不择手段,贿选、揭弊、造谣、“抹黑”、“抹红”、“抹黄”满天飞,被称为“政治流感”在台湾发烧。这种恶质化选举,是对台湾“民主”政治的讽刺…  相似文献   

3.
透过台湾的选举制度看台湾的“民主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当局一向标榜台湾是民主社会,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选举制度,法律意义上的选举制度实际上是发扬民主理念,充分体现人民的权利和意志.但在台湾五花八门的选举实际运作过程中,人民的意志往往被权力、暴力、财力所左右,人民无法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也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志,台湾所谓的"民主政治"既没有民主的实质内容,也没有民主政治的精神原则.透过台湾的选举,就可以看到台湾"民主政治"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选举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存在诸多弊病,如悲情牌、省籍族群牌、贿选、黑道参政、蓝绿阵营极端对立等。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也有自己特色的一面,诸如"创意口号"、"强力宣传"、"积极动员参与"等。台湾地区选举文化中的劣质因素不利于实现台湾的政治稳定。随着台湾地区政治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台湾地区的选举文化将朝着良性变迁的方向发展,台湾民众在选举中将变得更加理性而非盲目,候选人也将更加职业化。  相似文献   

5.
2001年12月1日,台湾进行了“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透过台湾选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台湾岛内各政党实力的变化及影响,正确认识台湾形势,把握两岸关系的新动向。一、选举中的大较量台湾选举,历来是台湾各党派的重要争夺战,是各政党摊牌解决政治危机的时机。“立法委员”选举和县市长选举也是台湾各政党实力的较量,直接关系到台湾未来各政党版块的分合、地方执政权的划分等政局走向。各政党都为选举而使出浑身解数。(一)这是一场朝野两大党从来没有打过的选战。第一次拥有执政优势的民进党和第一次失掉政权下野的国民党,在…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退台后,台湾地区政党体制一直处在演变之中,从没有反对党存在的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到主要反对党民进党挑战国民党一党独大的主导党体制,到没有任何一党能在"立法院"和"总统"选举中占绝对多数的多党竞争时代,再到2001年后"泛蓝""泛绿"两大阵营的形成,尤其"立委"选举实行单一选区两票制后,台湾政党走向两党制的趋向。伴随着台湾政治转型,以选举竞争和政治制衡为主要内涵的西方民主政治形式的政党政治成为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7.
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台湾民主政治带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在李登辉时期,台湾出现了威权民粹主义,而在陈水扁时期,台湾则出现了选举民粹主义。这两大民粹主义形态给台湾政治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6年底,台湾的"一二·九"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当选台北市长,民进党候选人陈菊当选高雄市长,国民党在两个市的市议会中都是第一大党,占有一定的议政优势.亲民党、台湾团结联盟和新党,不管是市长或市议员选举,均无法与国民党和民进党抗衡,已经走向边缘化.鉴于选前的特殊政治形势,此次台北、高雄市长选举十分重要,对台湾政治生态和政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台湾政局的未来发展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社会本土化与民主化的发展,特别是选举的全面展开,台湾民意走向成为影响两岸关系政策的重要因素,台湾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心理成为制约与影响两岸政治谈判的重要因素.目前,台湾社会主流尚不支持两岸开展政治谈判.在大陆崛起的背景下,台湾民众 焦虑感上升、自信心丧失,对两岸政治谈判抱有疑虑甚至充满恐惧,视政治谈判为统一谈判.其根源在于台湾社会尚未树立正确的两岸观.  相似文献   

10.
台湾“九合一”选举对两岸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的溃败,说明蓝、绿执政县市格局已发生变化.鉴于民进党在县市长席次及其所掌控的人口过半,国民党在2016年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中将面临更大的危机.民进党的执政版图向都市大幅拓展后,有无可能调整大陆政策?台湾的政治生态有无可能从两极对抗走向趋中妥协?这些是影响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说明,单名选区相对多数当选制有利于两党体系的强化。这次选举延续了"蓝大于绿"的政治版图,体现了单名选区制对现任"立委"和既有政治生态的照顾,而"总统"和"立法院"合并选举,则加强了两党对决的氛围。此外,"北蓝南绿"、"蓝大于绿"的县市执政格局,也影响到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具体得票多寡和选举的最终结果,强化了台湾的两党体系。  相似文献   

12.
台湾政党体系发展趋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台湾的县市长选举、2010年初的两次“立委”补选以及年底的“五都”选举表明,民进党的政治实力已经从2008年的低谷回升.鉴于国民党和民进党各有源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基本支持者,台湾民众在身份认同、统“独”议题、两岸关系、涉外关系方面存在较明显的“蓝、绿”分野,有理由预料均衡两党体系和政党轮替,将成为岛内的政...  相似文献   

13.
台湾社会由于所经历的历史与所处的岛内外环境的特殊性,它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都有它的特色。台湾民众因迁居台湾的先后差异,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在政治上遭到各种势力的利用,使得身份认同即省籍倾向成为政治倾向的重要划分标准,同时省籍矛盾和统独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台湾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是台湾历次选举中斗争的焦点。一、社会文化根源台湾社会的人口结构被分为四大族群: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其中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是1945以前就生活在台湾的,又叫做本省人。外省人是指1945年以后,特别是1949年前后跟着国民…  相似文献   

14.
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虽屡次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实现经济学中博弈论所追求的“利益均衡”.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只有不断改革与完善选举制度,才能增强选举制度的活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和保障,现实中破坏选举的行为层出不穷。而破坏选举罪适用范围上过于狭窄,致使不少严重危害行为置于刑法的射程之外。因此,应将破坏选举罪适用范围扩展到相当范围的政治性选举活动,具体到我国,应包涵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选举、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各级人大代表法律议案表决活动等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选举。  相似文献   

16.
近期,台湾地区发生了反对签署"服务贸易协议"的"太阳花学生运动",引起了两岸的高度关注。从学生运动的历史地位、性质、目标路径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台湾"太阳花学运"和巴黎"5月风暴学运"的不同特点,"太阳花学运"是一场恶质化的学生运动。从学生运动的表现形式、结果和发展趋势,探讨了台湾"野百合学运"、"新野百合学运"、"白衫军学运"和"太阳花学运"的做法,催生"公民组合"已成为台湾学生运动的新走向。面对潮起潮落的台湾学生运动,要做到冷静观察常态化的学运,期待学运的价值观回归,将和平发展"红利"惠及青年,辩证客观地认识学运,变学运危机为转机。  相似文献   

17.
在严格意义上,选举民主是指通过投票分配政治职位的民主形式。当代中国选举民主主要体现在人大选举、执政党党内选举与行政选举三个方面。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的现状特征是“四个结合,四个偏重”。无论是从规范的角度还是经验的角度来看,中国选举民主都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聚焦近二十年来港台社会变迁中的民主化进程,港台青年在地区历次选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港台青年对自己政治取向的自我定位是有差别的,香港青年处“中间状态”,而台湾青年则有明显的偏绿倾向.把选举投票作为公民行使的“权利”和应尽的“责任”,是青年选民的思想主流.造成港台青年对参选人选择不同评估指标,是两地不同的选举制度,是按照它们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而设定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可见,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政治理想。实现人民民主的方式有多种,但选举是其中主要方式,它起主导作用,居基础地位。选举不等于民主,但没有选举,不可能有真正社会主义民主。根据我国当前具体条件,实施增量政治改革,积极、稳妥推行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早日达成。  相似文献   

20.
陈水扁在台湾选举获胜后,于5月20日发表了“就职演说”。在这篇5000字的讲话中,陈水扁以所谓民主的胜利来总结台湾选举的经验,并再次承诺“全民政府,清流共治”的施政理念。但在两岸关系的定位问题上,却颠倒次序、刻意模糊。陈水扁“五·二0”讲话费尽心机、用心良苦,但他仍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搞隐性“台独”,以拖待变,抗拒和拖延两岸统一进程,企图以“人权牌”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对此我们要进行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