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环境权理论的认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目前的各种环境权理论都没有达致认识主体间的理解、交往和商谈。二十世纪末期的环境权理论具有建构主义的倾向,二十一世纪初的环境权理论不仅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而且更为符合中国精英的“自然主义认识论”倾向。当下中国语境中主张“现实主义者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家们试图在一个弱势的自然主义基础上个体性和群体性地建构中国环境权的公共话语。  相似文献   

2.
肖洪泳 《政法论坛》2022,(4):179-191
以寻求普遍原则作为实际法审查标准的自然法思想,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中国的法律传统中是否存在着类似的自然法观念,基于中西文明语境的不同,认识可谓错综复杂。西方汉学家对中西文明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或洞察,他们对中国自然法传统的思想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中西文明之间的隔膜,但也同样会存在一定的误解甚至错讹。李约瑟认为中国存在有法学意义上的自然法,主张礼即自然法,但否认中国存在科学意义上的自然法则。郝大维与安乐哲则严格区分逻辑秩序与审美秩序,否认礼是自然法。皮文睿则将儒家法学视为超越自然法的均衡论,而将黄老思想看成一种基础自然主义的表达,从而认为其“道生法”的思想主张是建构于基础自然主义之上的自然法观念。借助西方汉学家考察中国自然法传统的理论视角,我们可以就中西文明所寻求的普遍原则提供一条有效对话的路径,促成人类共同价值的达成和实现。  相似文献   

3.
从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近代中国制定了多部宪法文件。我们考查其条文,发现其中杂糅了美、德、法等多国元素;制宪者在移植外国制度时,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理性的选择",甚至有所"创作"。这其中一大创作便是融会贯通各国宪制,对议会主权原则作出重大修正与改良。具体而言,在政体的选择与混合、制宪权的归属、宪法解释机关的变动三个宪法重大问题上,近代中国经过短短三十几年的摸索,居然与欧美"先进范式"相较毫不逊色、走到了比较宪法的前列。尽管在制宪事业上有所"创作",近代中国并没有将纸面的制度落实为宪法实践,但这并不能抹杀近代中国制宪者的智识贡献与宪制创作。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贯的主题,其基本涵义是强调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在泛哲学化、泛道德化的环境中,在"天人合一"世界观指导之下源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法律也体现出鲜明的自然主义精神特色。本文拟从"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所体现出的自然主义精神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孙聪聪 《法制与经济》2008,(10):125-125,12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贯的主题,其基本涵义是强调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在泛哲学化、泛道德化的环境中,在“天人合一”世界观指导之下源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法律也体现出鲜明的自然主义精神特色。本文拟从“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所体现出的自然主义精神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朱洁 《金陵法律评论》2005,(5):135-139,156
1999至2005年,中国新生代电影后期创作在艺术立场、创作理念和表现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坚持聚焦社会底层人士生存世相的艺术视角,多侧面表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普通人的精神风貌与心理诉求,并对文化价值、生死、信仰、贫困等问题作哲学层面的深度思考,从而实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皈依.后期新生代电影创作努力在艺术个性和市场价值之间求得平衡,完成了由个人艺术形态向主流艺术形态的令人瞩目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正> 陈文思(Wing-tsit Chan)教授曾将古代中国形形色色的天命观归纳为五种,宿命论,道德决定论,墨子学派的反宿命论,自然主义的宿命论,儒家学派的伦理主义和人本主义,这最后一种的特点是“听候命运”。然而我的兴趣在于自然法的概念方面,为此,我倾向于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俄苏时代的女性革命家柯伦泰夫人的妇女解放理论和小说创作的汉译,在"后五四"时代的中国掀起了巨大的翻译和阅读潮流。其理论和创作中所提倡的"新道德",将肇始于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了高潮。柯伦泰夫人在理论和小说创作中所构建的"革命加恋爱"叙述模式,引发了中国现代左翼文学的"红色罗曼蒂克"创作。但是,中国现代左翼罗曼蒂克创作,并不是对柯伦泰夫人的简单复制,其在构思故事、表达价值立场的过程中,受到中国革命的具体语境和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既有模仿也有变异和创新,其审美内涵也较之于柯伦泰夫人的表达,更加的丰富复杂,也更加的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10.
人道主义在其发展历史中实现了三个阶段的跨越,是以"人的发现"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由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剧烈动荡,人道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曲折性同样体现在电影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潮既是新生代电影创作观念的理论基石,又对其具体的表现内容与创作方法产生指导性作用.新生代的部分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人道主义的误读、曲解,以致出现了伪人道,甚至反人道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主义教育哲学是西方近现代教育哲学的道统.对自然主义教育哲学的价值重估从根本上关涉对近现代教育的理解.近现代自然主义教育哲学运动的开端是源于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教育科学方法的创立,它不仅指时间的开始,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指新的意义的生成.近现代自然主义教育哲学的悖论实质上就是启蒙运动的悖论,这种不可化解的矛盾导致了现代教育科学的兴起.现代教育正是用科学的认知逻辑来理解人类社会乃至重设世界整体的意义,才导致了教育精神领域的规范危机.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以来,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片化"时代,秉承纪实理念、解密历史真相、制造影视奇观、创造商业价值,推出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作品。纪录片人将历史著述与当代社会互相映照,将现代传播技术与历史研究有机结合,将中国纪录片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童心主义哲学有悠远的历史。从先秦老子、孟子,经由宋明心学,到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尤其是到李贽那里,童心主义成熟起来,而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学说。李贽的下狱自戕,标志着童心主义所肩负的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使命在中国遭遇挫败。童心主义与西方现代学说多有可会通之处,例如,童心、赤子概念与卢梭的"自然人"概念是相通的,童心主义与卢梭教育学是相通的,与马克思主义亦多有可通约之处。"童心"(或"赤子之心")比其他概念能更好地体现彻底的自然主义和彻底的人本主义。童心主义主张,社会、文化、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的建设应当彻底回归人之自然规定性,这为人解脱异化、获得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文化乃至全球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当前中国电视剧在创作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法律思考,分析了制约电视剧质量的法律原因,探讨了法与艺术的关系以及法治对电视剧发展的保障作用,同时,对电视剧领域的涉法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两大难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也一直认真反思这两个问题。在儒家看来,死生有命,重要的是人生的伦理态度。道家的生死观则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庄子之后,道教背离了老庄的自然主义生死观,追求长生不老,但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佛教把涅槃作为其宗教解脱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自 1 979年中国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学位书法研究生始 ,至今十数年间已形成以书法硕士为核心的书法研究创作群体。该群体主要特征表现为 :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的双轨同步性 ,书法创作的多元性、徘徊性以及群体的社会介入性 ;而存在的问题是 :研究心态的急于求成 ,创作激情被理性思维的樊篱所束缚 ,因个人涉猎面过宽而带来的精力分散以致呈无凝聚力之状态。  相似文献   

17.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它是与世纪末的颓废主义和神秘主义一起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文以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至抗战前夕为时限,通过对具体作家的翻译介绍、理论研究和创作活动的梳理,描述了这一时期象征主义在中国文坛传播的历史轨迹,从中透视象征主义对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主流心理学"天生"地蕴涵着"自然主义"的情结,它没能抗拒自然主义的"诱惑",崇尚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其直接结果导致了心理学由于盲目模仿物理科学,简单强调实证研究,忽视意识的描述分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重大差异,造成对意识研究片面的自然化,曲解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无法全面、准确地涵盖和研究人所拥有的独特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9.
民法学界存在自然主义的市场观念与非自然主义的市场观念,以及与这两种观念相对应的纯粹私法性定位的民法模式和非纯粹私法性定位的民法模式。其中,纯粹私法性定位的民法模式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立场和社会政策方面的中立化企图,及其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学理姿态,应当受到批判;作为法律体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民法的立法和理论研究,必须具有更多的政策导向意识。中国民法的立法和理论,需要扬弃对市场体制和民法模式的本质主义和教条化的理解,更加积极主动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事立法政策内涵进行持续不断的解读,通过民事立法的理论和实践,参与到有关社会政策的探索和发展之中去。  相似文献   

20.
“自不讳刺”与刺“而不失其正”是中国古代进步的政治讽刺诗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此二者的完美结合则为诗教之本,即本教。本教审美现作为一条理论主线始终贯穿于中国政治讽刺诗创作的历史,并在实践中充分显示了理论上刺重美轻,创作上刺多于美,手法上美为刺用等诸多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