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背景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省内和省际迁移(包括城乡间、城市间及乡村间)日益频繁,学术界对迁移和流动的讨论也十分活跃,有关迁移动机、迁移的选择性、迁移人口的特征以及迁移、流动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已多有论及。但是以往的研究比较重视男、女劳动力以务工经商为动机的迁移和流动,相对而言,对以婚姻为动机的迁移(“婚姻迁移”)的研究则稍嫌不足。以婚姻为动机的迁移者多为女性,表现出了高度的迁移的性别选择性,与其它迁移不同的是,婚姻迁移是一种与自然性别关系(sexratio)和社会性别关系(genderrelat…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后,村庄被纳入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婚姻市场,沿海地区农村一批年轻女性嫁往经济相对发达的海外,但她们中的多数并未过上预期中的美满富裕的生活,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双重的依附性,同时她们既无传统宗族势力的庇佑,又无娘家的支持,结果常常呈现出贫穷与屈辱的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3.
女性婚姻迁移是一种以婚姻作为手段的人口流动,而欠发达农村地区男青年婚姻迁移则是一种以(实现)婚姻为目的的人口流动.其流向是从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村庄迁往交通便利、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或者城镇,其本质是婚姻挤压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男青年为了增加交换资源以实现婚配而被迫采用的一种策略.该现象将长期存在,且容易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妥善预防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光棍现象成为时下社会热点。调查发现,时间“可能性”和空间“关系性”成为农村光棍成因及其婚姻抉择的内在变量。在传统农村“通婚圈”逐渐融入全国性“婚姻市场”的时空背景下,性别失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引致的婚姻挤压效应,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宏观原因;差异化的家庭条件和个体择偶能力、观念,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微观原因。从追求年龄更小的婚配对象到被迫接纳离异女性甚至入赘,从传统“通婚圈”到地域边缘“婚姻市场”寻求婚配机会,农村光棍也在能动地调适自身的婚配策略,充分利用了时间的“可能性”和空间的“关系性”,以增加婚配的机会。但是经时空规训的婚配机制在结构层面已经决定农村光棍能够得到的婚配机会极其有限,且随着时间流逝,结构层面婚姻挤压程度的上升,个体层面择偶能力的下降,农村光棍也将从积极寻求姻缘转变为消极面对婚姻,直至沦为终身光棍。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跨省婚姻迁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重要的人口迁移社会现象之一。文章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主并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女性跨省婚姻迁移的时空模式及变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女性跨省婚姻迁移水平与性别结构失衡具有一定关联性。性别结构失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在中国女性跨省婚姻迁移中的叠加效应开始初步显现。大规模女性跨省婚姻迁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婚姻挤压的同时,也推高了中西部地区的婚姻挤压程度。  相似文献   

6.
在通过深度访谈方式对福建省福州市的台湾大陆配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这一群体进行婚姻迁移的动机与原因,并探讨新形势下两岸通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社会学的视角,从宏观上对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女性独立意识增强,传统婚姻观念淡化;社会流动性增强,传统婚姻模式异化;婚姻替代资源增加,夫妻信任危机频发;交换资源减少,夫妻间吸引力弱化;离婚成本降低,婚姻解除方式简单化等.  相似文献   

8.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将农村大部分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问题可以忽视。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阶段尤其要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从政治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巩固工农联盟的执政基础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从制度社会学视角下分析农村反贫困的对策和路径,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陈诗慧 《青年探索》2020,(3):91-100
本文基于面子文化的视角,通过在豫南F村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农村男方婚姻高支付的原因。研究发现农村男方婚姻高支付与地域性面子文化变化有关。婚俗中体现的面子文化包含规范性面子、人情面子以及炫耀性面子三种内涵。传统上,村民受规范性面子和人情面子影响较大,导致婚俗繁琐复杂,礼节性支付较多。随着经济发展,规范性面子约束机制下降,人情面子工具性增强,炫耀性面子影响增大。这使得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村民受经济驱动,出现婚姻支付"越轨"行为,提高了婚姻支付的内在标准。普通村民受面子文化驱动,被迫提高婚姻支付标准,使得农村婚姻支付普遍性走高。  相似文献   

10.
周海霞 《前沿》2010,(24):147-149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词首见于战国文献《孟子》。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由于"孝亲""男女有别"礼制思想的强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礼制即已形成,对春秋男女的恋爱婚姻自由均形成一定束缚。然而,就女性角度而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代表的是社会、丈夫家庭、丈夫等对新妇身份的认可,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婚姻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杜朝辉 《前沿》2010,(4):169-171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经历了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审美文化、封建社会病态审美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中,女性身体审美文化仍表现有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残留,忽视身体健康的审美内涵。女性树立正确的身体审美取向、改变传统审美意识对于重塑现代女性社会形象、发挥女性自身潜能、实现身体审美的性别平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婚姻"总是呈现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式的矛盾。如何克服矛盾,实现自由发展,成就婚姻生活的"自由的呼吸",实际上这也是困惑人生的恒久问题。当代女性作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经验,分别从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理智等多个维度,艺术地再现"中国式婚姻"的"幸福"与"尴尬",藉此表达出了对当代女性"自在存在"中主体意识的缺失与伤感,对"自为存在"中主体意识的建构与渴望。  相似文献   

13.
王华 《求索》2012,(2):205-207
方方的三部重要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树树皆秋色》与《万箭穿心》揭示了各类女性面对婚姻家庭的困境。本文通过探讨方方塑造不同女性形象,展示她们共同的婚姻困境,揭示女性的性别困境。方方秉承中性写作立场,在批判男权文化造成女性婚姻、性别困境的同时,也反思批判女性自身的弱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金玲 《思想战线》2002,28(1):94-101
中国女性社会学并不是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中国大陆社会学的复兴中应运而生的 ,相反 ,它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妇女问题”研究的产物。在近 15年的进程中 ,中国大陆的女性社会学在研究的立场上以价值中立为主转变成价值中立、女性主义共存 ,甚至出现了某种女性主义的倾向 ;在研究的理念上 ,将妇女视作一种角色的“特殊性”逐渐转变成更多地关注妇女的多种角色 ,注意把握妇女作为“人”的整体整合性 ;在研究的方法上 ,对策研究的主倾向被打破 ,形成对策研究、纯学术研究、参与式研究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参与式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质 ;在研究内容方面 ,2 0世纪 80年代以“问题研究”为主 ,90年代上半叶以对“女人”研究为主 ,而从 90年代下半叶开始 ,“性别人”研究成为重点。这些变化的结果之一是 ,女性社会学由对社会学、妇女研究的依附走向相对独立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女性社会学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广泛和深化为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条件,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为决定性力量,在国际基金的推动下,近几年来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课程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今后的几年中,开设女性社会学及相关课程的高校将不断增加,课程的设置将出现综合化和专题化的两向发散现象,学科化程度进一步增强;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将更注重合作化和组织化运作,女性社会学教学网络的建设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产业结构演变对农村女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出现明显的性别分化,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经济发展往往并不必然导致弱势群体的最终受益.面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还将继续调整这一必然趋势,农村女性如何提高适应能力,发挥农业生产的主体作用已成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广东农村产业结构演变和农村女性适应能力的实证考察,揭示影响农村女性适应能力的有关因素,据此,对如何提高农村女性的适应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立中小学学生流失问题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静 《长江论坛》2011,(5):88-93
农村公立中小学学生流失问题是一个历时较久的教育问题,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在"后普九"时代,这一问题开始由流向家庭与社会的"失学"或"辍学"转变为流向城市和民办学校的新表征。在这一问题背后投射出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之下教育非均等化现实和农村教育的"公退民进"现象。尽管地方政府针对此问题采取了诸多对策,但未能有效把握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实质,从而具有较大风险。因此,正确把握农村公立中小学学生流失问题的表现、实质、原因、危害,有助于我们做出科学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严俊 《台声》2003,(9):38-39
玖玲:收到信好久,因为无事忙,今天才回复,莫要怪我。信上说你的朋友找了一位台湾老公,你也有点动心,想让我为你作参谋。你的信一下子把我十多年前还在大陆时的两段经历找了回来。理一下思绪,我会陆续把你要的和我认为你该知道的告诉你,再看看我能怎样帮你。不知什么时候悄然刮起一阵台湾“老兵热”,在大陆一个不算小的圈子中。台湾“解严”,少小离乡的最后那批被拉去台的壮丁,由于现实和自己的种种原因,仍孑然一身的老兵们,带着泪水和梦想第一次回到那片他出生的土地。一个新兴的行业应运而起,涉台婚姻炙手可热,婚介所四处林立。一时间,失婚…  相似文献   

19.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正以日渐强势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媒介传播的性别失衡也引发了学界的探究并催生了一批女性网站的崛起,但是在中国女性构成中占绝对比例的农村妇女却鲜从互联网环境中受益。因此,从中国农村女性的角色变迁、国内女性网站的发展现状出发。探析互联网作为新媒介重构中国农村女性形象的可能性及对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30多年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些傈僳族妇女,因婚姻原因迁移到省外。这些跨省婚姻迁移妇女到省外后,其生活及命运却各有不同,但多数遭遇各种困境。这些困境,折射出边疆少数民族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不适应与艰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