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对异地高考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主体利益诉求及策略选择进行探讨,发现各主体间存在着较强的制衡关系。基于各主体的均衡策略,提出两点对策建议:第一,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逐步放开异地高考。第二,制定治本之策,改革捆绑着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户籍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相似文献   

2.
异地高考政策和各地方案的出台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就地升学带来了希望,但在现实推进中仍面临着重重困境。为此,需要从复杂理论的视角,将异地高考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进行考察,对异地高考政策困境的复杂性加以考证,正视异地高考政策目标群体利益关系的非线性、政策与环境间的交互性,以及政策执行中的自组织性所衍生出的相关问题,坚持公平价值取向,以学籍控制准入,同步改革户籍制度和高考录取政策,并建立经费筹措和保障机制、监督和问责机制,以破解异地高考政策难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尝试对异地高考政策的源流发展、焦点事件和政策企业家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研究发现:户籍制度的规制和"两为主"政策的执行形成了异地高考问题源流;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构成异地高考政策的政策源流;党和政府的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异地高考政策的政治源流。在"15位知名学者上书事件"的催化下,问题、政策、政治三大源流实现汇合,从而实现了异地高考政策的议程设置和政策出台。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异地高考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各省市的异地高考政策也纷纷出台,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带来了新希望.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本地考生与随迁子女之间矛盾重重,冲突不断;“高考移民”很可能在异地高考中浑水摸鱼;政策执行中容易引发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异地高考缺乏其他协同政策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等.要更好地推进异地高考政策,推动教育公平,还需要科学设计异地高考政策的内容,加强异地高考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估,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5.
"异地高考"政策成为高考改革的"破冰之举",对推动当前教育改革意义重大。通过详实阅读各省市异地高考政策的文本,对照当前文本内容,解析"异地高考"背后蕴含的悬念和困扰。  相似文献   

6.
“异地高考”的推行面临着户籍制度限制、招生指标投放不均和既得利益群体的消极态度等诸多困难,但是推行“异地高考”的趋势不容改变。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员的持续流动是“异地高考”推动力,维护教育公平是异地高考的题中之义。国外的诸多维护教育公平的实践都向决策层表明维护教育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保障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异地高考政策,是我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公共政策。政策执行是实现该项政策落实目标的核心与关键,但是该项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众多,使得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困境。从政策制定的视域出发,梳理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文本,运用史密斯模型梳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困境。最后从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层面为异地高考政策的完善与改进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8.
户籍制度是我国自1958年以来就开始实施的一项人口管理政策。形成户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计划体制对社会管理的需要。虽然户籍制度的实施为计划经济奠定了重要社会基础,但同时也间接地造成我国城乡之间二元对立的社会格局。  相似文献   

9.
受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通过教育政策提供教育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包含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教育公平在这些内容上具有差异化的要求和体现。对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进行评价,除不同层次教育的机会平等状况等客观内容外,还要关注民众的公平感受。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总体公平感受状况和具体问题公平感受状况两个方面分析当前民众对教育政策的公平感受。调查对象对义务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公平感受程度较高。民众认为择校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限制异地高考是不合理的,而较认可在高考中给少数民族子女加分等。通过制度的完善来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进一步促进高考制度的公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和流动人口问题的本质特征,指出户籍制度所导致的户籍与定居的分离是我国流动人口的本质特征,流动人口问题的本质特征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及依托之上的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制度的不合理而导致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劳动力市场和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体系中难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和获得平等的地位。当前我国的流动人口和流动人口问题主要是由政府建构的,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方面。本文对政府的流动人口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我国户籍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作为现行户籍制度的核心,是以定量商品粮油供给制、劳动就业制度等辅助性措施为补充规定而形成的一系列户籍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总称。然而,在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工、高考移民、城市暂住人口等社会群体符号的出现,传统户籍制度与上述现象之间的张力愈加凸显。基于此,笔者以我国社会转型期户籍制度面临的诸多缺陷为视角,试图构建适应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户籍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异地考试需求的双重属性,清代对异地科举实行部分放开的政策,允许移居年久者入籍参加当地考试,设立商籍解决盐商子弟异地考试问题,许可国子监生等参加顺天乡试,同时严厉限制冒籍跨考行为。单独确定学额或中额制度的实行是清代异地科举的核心特点,使不同阶层或不同地区间科举利益的冲突趋于弱化。考察清代异地科举对当前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设立单独考试及录取单元,是破解当前异地高考改革困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就制度和政策层面而言,影响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因素主要是,我国的基础性制度决定着相关政策难以有效执行和执行中存在偏差;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本身存在一些缺陷;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没有与农民工政策相互衔接和配套。科学有效的政策文本是政策执行的基础和前提,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必须从改变政策文本开始。解决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应该剥离户籍制度与某些特权的关系,要更加注重社会政策的公平性,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与农民工政策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以城乡二元分割为特征的中国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以户籍为标准的城乡之间、不同地域城市之间公共物品配给的不公平,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以及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的批判,户籍制度本身也在被批判的浪潮中自我尝试改革,从目前各地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调整来看,渐进主义的政策模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户籍制度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户籍制度改革已经由社会呼声转变为国家政策。尤其是,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最大,户籍制度改革必然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文章认为,当前我国户籍制度附加有较多利益,人口迁徙具有国际移民制度特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推力是农村功能减弱,不能再承担经济发展原始积累和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拉力是中小城镇发展需要,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将来中小城镇的发展竞争将由GDP转变到提升公共服务上来,中小城镇应坚持创新,分轻重缓急,逐步提升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既要重视人口生育政策的完善,更要重视人口发展政策的完善。实施全民健康政策,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教育优先政策,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城乡统筹政策,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雷 《工会论坛》2008,14(3):123-124
2007年9月1日一南一北两座著名城市青岛和深圳开始施行新的户籍政策,两政策的实施虽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二元”管理体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是一大进步,但挖掘其实质仅是对一些限制条件所进行的松松紧紧的技术性调整,改革举措仍然进步缓慢,与广大民众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本文在结合两市政策和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浅析迁徙自由人权价值意义,并对如何保障公民迁徙自由权利作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承载着诸多社会功能,特别是社会福利分配功能,从而导致户籍制度的功能错位。只有更好地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平等,才能真正剥离附着于户籍制度的社会福利分配功能,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城乡社会结构从二元到一元的转换,就必须选择适宜的社会政策,即:改革户籍制度,选择城市化发展道路,消解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建立城乡统筹就业体制。  相似文献   

20.
刚性与嵌入性是制度的基本特性之一,对制度刚性与嵌入性的研究揭示了现阶段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改变户籍制度自身的刚性,加强户籍制度的人口管理、统计等职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剥离粘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的二元制度安排,还民以权益。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要在整个社会政策框架下打破制度刚性,增强户籍制度应有功能;剥离户籍制度背后不合理的嵌入性;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克服改革的物质条件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