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董娜 《传承》2012,(20):25-27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分子,而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国家培养的人才走向社会、服务国家的毕业生党员素质则体现着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要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提高正毕业生党员的素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媒体时代,公民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虽然公民使用网络的规范意识逐渐形成,但整体网络道德水平仍较低,其中青年群体的表现尤为突出。培养和塑造青年群体网络道德是一项长期工程,关键点在于抵制网络谣言,避免网络暴力以及整肃低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赖德胜  何勤 《人民论坛》2023,(11):40-45
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较低、就业过渡性特征明显、就业形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相较于其他群体,青年群体面临在劳动力市场脆弱性更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意愿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政策支持不精准等问题。解决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密切关注青年群体就业面临的新趋势新变化,通过短期实现经济稳增长“解痛点”与长期结构性调整“促长远”相结合,以确保短期促就业效果明显,长期通过就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不断提升青年群体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总体要求与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要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理论背景与当前高校德育语境具有话语的“互文性”,其与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当前要“内化”其为高校德育的具体要求,致力于实现青年学生的主体精神的诗性成长。  相似文献   

5.
《陕西政报》2022,(22):27-30
<正>陕政办发〔2022〕26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2〕13号)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对2011—2019年十年间16~34岁青年群体就业率及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就业群体规模缩减、就业人口占比略有下降,就业形势整体平稳,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青年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幅上升,青年就业形式以受雇为主,制造业依然是青年群体就业的主要行业。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青年劳动力快速转移至第三产业。从事生产技术类岗位的青年就业人数明显下降,商业、服务类人员增幅较大。在互联网、金融业等技术密集型的高收入行业中青年就业人数快速增加。青年群体择业更注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也更看重经济回报。  相似文献   

7.
刘江一 《传承》2008,(10):98-99
以"仁"为内在基石、以"义"为评判标准、以"知耻"为道德底线的先秦儒家荣辱观,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掘先秦儒家荣辱观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的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服务是高校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以"仁"为内在基石、以"义"为评判标准、以"知耻"为道德底线的先秦儒家荣辱观,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掘先秦儒家荣辱观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的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服务是高校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强化大学生荣辱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引导帮助大学生明辨善恶美丑,自觉地趋荣避辱、奉献社会、健全道德人格,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青年群体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理论、新思想,但是,互联网对青年的思想道德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培养青年网络道德意识,注重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提升青年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自我约束力。  相似文献   

11.
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2019年6月18日,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在调研全市“稳就业”工作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青年群体就业问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等问题分析研究,全力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本文通过对重庆市2017届~2019届1800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抽样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梳理出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存在的四种情形及四个特点,分析“慢就业”问题的四个原因,对缓解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后疫情时代,一流高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意愿与行动力不断提升。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网络民族志观察和对18名一流高校毕业生的深入访谈,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探究当前青年“上岸”偏好与背后缘由。研究发现,一流高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就业选择呈现出职业规划缺乏、就业路径依赖、权衡利弊取舍、自我实现赋能等不同类别的出发点。“上岸热”的就业现象既源于个体对资源价值与自身特质的预判与评估,也是社会制度下行动结构与行动后果合力作用的结果。突破青年就业的困境,除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个体努力外,国家、大学与社会应从结构层面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刘永斌 《党建研究》2006,(10):36-37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理论水平和加强道德实践指明了方向。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道德信念在建立和健全领导干部道德信念中,荣辱观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意义深远。但是,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错误的荣辱观。一是以权势为基础的荣辱观。持这种荣辱观的领导干部,把权势看作最大的荣誉,反之视…  相似文献   

14.
优化红色基因传承环境,引导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有助于青年群体深入了解党史国史、坚定理想信念,也有助于提升青年群体的道德素养、培育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红色基因的传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优化红色基因传承环境,让青年群体将传承红色基因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5.
付建龙 《群众》2010,(3):78-78,80
团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精英和先锋,他们思想活跃、素质全面、权利和法治意识强烈。代表和维护好青年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权益法治保障体系是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履行好其基本职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6.
蓝媛慧 《青年探索》2006,3(5):32-34
应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自足性缺乏、主体性缺失、忽视实践的问题,注重德育的人本特质,恢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及返回实践的生活世界,便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依据和要求。由于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主体间“对话”与普遍道德共识的形成及道德主体地位的恢复;回归生活世界与道德本质和德育目的的契合;社会化融入过程实践与个体的自我实现三个特征,能够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道德和核心价值,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道德基础、价值导向和思想保证,以及与此相应的当代中国公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加强荣辱观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教育引导机制、践行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制度体制保障,培育和形成社会主义荣辱文化。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校漂"、"蚁族"等毕业生群体规模日益扩大,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校漂"、"蚁族"等群体的生存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定量分析,进一步探讨该群体对高校稳定的深层次影响,并就如何妥善解决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夏高发 《传承》2011,(21):54-55
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要实施帮扶和指导并举,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经济援助和提供优质服务缓解家庭经济困难、自身条件困难或教育背景困难对毕业生就业的困扰;通过高校对毕业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和指导,使毕业生困难群体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价值取向,提高就业能力,增强职业道德素养,以健康的心态实现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0.
练月琴 《群众》2008,(11):12-12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团组织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使团的基层组织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紧紧抓住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这支队伍。不断加强农村团干部队伍和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切实做好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联系、培养和服务等工作.促进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干事创业。在基层艰苦复杂环境中锻炼成长,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培育优秀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