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宏 《长白学刊》2005,(4):109-109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最根本的要素.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资源.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执政兴国的新的理念.办好教育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构“以人为本”市场规则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新明 《理论月刊》2005,(11):75-77
作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规则自身蕴涵着和谐的人文旨趣.而"和谐社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与价值观,其核心范畴就是"以人为本".本文通过"和谐社会"的理念审视市场规则对"以人为本"的现实诉求,形成"为了人"、"尊重人"、"改革人"的建构观,从而为"以人为本"市场规则的实践提供一种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思想是党的十七大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直接导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而且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原则."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互助共进的: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完美体现.只有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指导并检验我们所建构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有助于抛弃传统发展理念中的错误思想,真正"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坚持"以人为本"并非单纯抽象口号上的功夫,而是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之下,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和各个行动当中去。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能够深刻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一种崭新的政府管理价值观、方法论和模式选择.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必然要求把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包括树立新的行政理念、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建立健全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6.
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深刻、丰富的时代内涵,当前高等院校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着力抓住三个基础环节.  相似文献   

7.
今年,笔者参加了某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百人百日"行政执法大检查,并参加了在这次检查中专门开展的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考试阅卷工作.通过体验行政执法中的有关活动和改阅执法人员考试试卷发现,行政执法中有少部分人员对行政执法认识偏颇,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淡薄,行政执法走了样,即把行政执法看成行政执"罚"、依法行政看成依"罚"行政、把法看成"罚"  相似文献   

8.
段素芳 《前沿》2006,3(7):102-10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把德育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相信人的基础上,遵从人的天性,从现实的"人"出发,关照现实生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教育的平等性、民主性,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水平、接受需要、接受能力,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为道德教育有效接受,打开便捷通道.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思想虽然古已有之,但其涵义却与今天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极为不同.我们认为,对"人"的理解,应该是多层面的统一,如人是类、群体和个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全面的或多方面的统一等.时"本"的理解,为根本,具体化为对人生命的珍视、权利的保障、道德发展的提倡、追求合理利益的关注等."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实践运用,需要对人的尊重与对人尊严的维护,并为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在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石之上.提出的与以往思想家截然不同的自由理念,深刻揭示了自由的真正内涵.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全新视角分析"以人为本"思想,阐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逻辑要求,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赶考“     
考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神圣而庄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讲,考场如战场,考试实乃命运之门,成败荣辱系于此。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赶考”路漫漫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  相似文献   

19.
魏欣 《理论月刊》2007,(6):51-53
萨特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上的争辩,可以归为生存与存在的争辩。“existence”意味着生存,在萨特那里它形成了主题,而海德格尔的主题却是“being,”即存在。存在与生存的争辩将萨特与海德格尔区分开,揭示出了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实质是生存主义,而海德格尔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20.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