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耻感文化的内涵及大学生耻感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容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化的前提,更是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关键。当代大学生耻感意识的缺失,既与社会机制不完善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道德意识淡薄和缺乏知耻感等因素有关。要培养大学生耻感意识,应着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耻感意识培养的良性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耻感对于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耻感淡化、缺失甚至错位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传统耻观的现代性转换以明确当代中国社会善的客观内容,通过改进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及其与善的差距,通过构建社会公平机制为大学生耻感培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耻感对于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耻感淡化、缺失甚至错位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传统"耻"观的现代性转换以明确当代中国社会善的客观内容,通过改进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及其与善的差距,通过构建社会公平机制为大学生耻感培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
论基于传统耻文化的现代审美人生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大学生当中存在的某些耻感缺失的形态,对大学生开展基于传统耻文化的现代审美人生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刘士华 《世纪桥》2009,(15):66-67
从文化的角度思考,耻感与罪感是区分西方与东方两种文化的基本特性。关于耻感与罪感的文章多重视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很少关注这两方面的共通性。从伦理的角度来看,耻感与罪感都属于伦理情感之维,在伦理意识的形成、伦理困境的选择、伦理行为的实践方面,作为伦理情感的耻感与罪感对这些环节发挥重要的衔接作用。本文将在明晰耻感与罪感定义的基础上,探讨耻感与罪感形成的背景及发挥效用主体的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寻找共通性,使耻感与罪感由对立走向契合。  相似文献   

6.
耻感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其评价活动机制与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以内化的一定社会的良心(心中之善)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否定的痛苦的灵魂锤击的心理情感方式显现出来,通过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心中之善的冲突过程、主体对心中之善的确证与升华过程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道德审判与自我心灵拯救。耻感的评价活动不仅在个体主体身上发生作用,而且以群体主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形式把适合自己统治的荣辱(耻)观"群体化"、"普遍化"、"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民众评价活动和权威评价活动的上下互动中,通过意识形态的引领而形成的。只有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在关照现时代人民的诉求过程中,并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内化为民族耻观,构成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人们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7.
论耻感教育与公民道德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臧梅 《学习论坛》2002,(9):21-22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 ,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在新世纪里 ,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耻感文化 ,加强对国民进行耻感教育 ,对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有助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 ,激发人们的进取向上精神 ;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  相似文献   

8.
知荣明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荣辱感意识却在不断地受到腐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标杆,知荣明耻是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知荣明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令,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荣辱感意识却在不断地受到腐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标杆,知荣明耻是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唤醒耻感     
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上人有廉耻,则大下有风俗。”这些流传的古训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知耻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荣,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部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耻辱感是人们自觉地求荣免辱的道  相似文献   

11.
司马牛 《实践》2006,(7):47-48
谈到如今一些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的现象,有学者说这是由于国人耻感的弱化、麻木所致。对此,他们认为应加强对国人的荣辱观教育,弘扬“耻感文化”。知耻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就曾有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但现实的问题是,胡锦涛  相似文献   

12.
廉清 《求实》2008,42(4):36-38
对于个体耻感生成机制的研究旨在揭示:耻感生成于主体的心中之善;及时恰当的社会评价与良好的社会风尚,是培育与激发主体心中之善的基本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天津支部生活》2012,(3):55-55
周俊生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耻感文化的缺失,已经在我们这个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危害。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可以听任污染泛滥,可以生产出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产品;  相似文献   

14.
论知荣耻     
知荣耻,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耻,也就是要有“荣耻感”。人,只有知荣耻,方能明是非、分美丑、辩善恶、恒其德;不知荣耻,必是非不明、美丑不分、善恶不辩,小则个人蒙其羞,大则动摇社会伦理道德大厦之根基,危及社会、国家与民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它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它的提出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要通过加强教育、个人的道德实践、加强社会管理,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抓典型示范等措施,使人们知荣明耻,形成褒荣贬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阵地,使大学生尚荣明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善的愉悦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是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注重正面教育("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耻感"教育)。道德教育中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应当重视"耻感"教育在我国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创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结合,企业与社会文化制度安排的总和。大学生创业文化是在大学创业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开拓性的精神氛围,并被社会所认同的结构系统。我国大学生创业正形成一股热潮,但总体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创业文化基础还比较薄弱,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文化,应树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渗透和传授"创业文化"精神,坚持创业文化精神与学术标准的统一,用制度推动创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本位特征,这种原生性的发达的实践理性与西方的逻辑理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文化的伦理本位思想肇始于中国在步入文明社会时宗法血缘文化的保留,以后在儒、墨、道、法等文化流派中均有一定的表现和发展。这种伦理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国重德的耻感文化心理传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乃至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提高“耻感”品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耻感,俗称羞耻感,是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应该强化这种东西,甚而应该当成重大的精神工程来抓。一个社会什么都进步了,都繁荣富强了,只是耻感淡化了,失耻、无耻的人和事多了起来,很可能潜存着很大的危机。例如一个美女,脸蛋越来越美,情态越来越美,美容术和美容剂也越来越现代,越新潮,只是她的脸上越来越失去了真实而健康的红晕,任何时候都无羞耻感,我看这样的“美女”只能使人不愿深看,因为越看越发现了丑陋。推而广之,什么样的人和事一经失去了耻感,无论被誉为强人、能人、名人或被称之为福气事、快乐事、紧俏事,都有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