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学理论》2017,(11)
在大多数西方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不具有道德层面的判断。但是,通过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能够发现马克思具有自己的正义思想,所以我们应利用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来回应西方学者的质疑,树立在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指导下的核心价值体系。要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进行研究,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属于何种性质,究竟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只有明确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性质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正义观,用于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王祥 《理论导刊》2023,(11):92-98
马克思“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晚年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国家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马克思“跨越”思想提供了时代境遇。在“跨越”思想中,马克思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作为基础转换理论视角,在“世界历史”语境下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将“世界历史”的方法运用于分析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历史”高度把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意义。“世界历史”维度是把握马克思“跨越”思想创新本质的重要逻辑线索。深入研究与正确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世界历史”维度具有重要当代启示,包括立足马克思关于时代性质判断来认清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充分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3.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人的"物化"、"异化"。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代性质及矛盾需要运用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人的困惑进行辩证地分析。马克思对人的关照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思想起点,以人的"生存实践性"为基础,以"资本的非人化"为思想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思想归宿。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人的"物化"、"异化".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代性质及矛盾需要运用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人的困惑进行辩证地分析.马克思对人的关照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思想起点,以人的"生存实践性"为基础,以"资奉的非人化"为思想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思想归宿.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与人的自由发展历史相统一的重要论断,然而他对该论断的论证中还存在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不相统一的理论矛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系统化,确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内在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确认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主体生成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彻底地论证"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与人的自由发展历史相统一"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19世纪30、40年代德国学界关于"自我"的讨论对马克思带来了巨大影响,构成了马克思"自我"观的学术场域。马克思对"自我"的论述采取三重形式:"自我"对每一个真实个人来说所应具有的普遍性质;这些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被发展和实现的情况;判定这种情况的现实基础和历史阶段、辩证超越这种限制,实现每一个"自我"所应具有普遍性质的具体路径和现实方法。这三重形式构成了马克思"自我"观的张力结构,它们使马克思对"自我"的思考始终呈现两个相互构成的方面。马克斯的"自我"观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从经济基础、社会关系、价值取向及实践目标四个层面构想了建设"真正共同体"的逻辑路径,内在地包含消除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虚幻性"、推动社会向好向善的治理理念及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继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相关理念,但并不限于此,其内在地包含了"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彰显了国际"共性"价值,是多元"共同体"的聚合体,也是"五位一体"布局理念于国际层面的践行,其丰富内涵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创新。  相似文献   

8.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依然可以通过内部革命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的构想,这一设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管窥"中国之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光辉体现与创造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基于跨越设想,对"中国之治"作出唯物史观的阐释十分必要,这对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8,(12)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探究社会前途,探索"现实的人"的存在的理论结晶,它贯穿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全过程。马克思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对资产阶级的"虚假共同体"进行辩证否定,揭露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缺陷,提出了科学的"共同体"思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需要吸收一切人类先进成果,并进一步捍卫、贯彻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包容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无愧于人的本性"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论断。今天,世界历史、全球化时代,在人类的发展面临困境,步履艰难之时,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这一论断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指出了人类发展的实质——发展就是人类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发展,即人类自身的真正解放,人不仅是发展的手段而且还是发展的目的,是手段与目的统一。该论断的时代价值就在于揭示了现代人类发展的弊端之根本及其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就马克思一生的职业和身份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学者、思想家和理论家,具有基于这种职业和身份所具有的视角、思路、逻辑和志趣.根据原始文献材料梳理马克思与德国政治强人俾斯麦关于德国统一和发展思路上的差异、马克思对俾斯麦与众不同的评价,以及他们之间通过中间人进行的有限"交往"的情况,从中可以辨明马克思作为学者、思想家所具有的视野、原则和品格.在当今时代珍视和弘扬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1,(2)
马克思"人民"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术语,其确立源发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解放"的多维思考。马克思对从理论的解放到现实的解放及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逻辑转换的思考,使"人民"作为中介和目的得以出场。自哲学观革命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断深化,马克思"人民"概念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完整地展现出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实践"三重维度。新时代,重温马克思"人民"概念,对于把握经典、理解时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苑芳梅 《学理论》2014,(1):32-33
马克思在其晚年针对俄国当时的农村公社制度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马克思对这一设想的论述并不是很多,对于这一问题,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对待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各国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从崭新的时代背景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9)
在"中国梦"的崭新语境下,反思马克思文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马克思文本研究逐渐走向了学术自觉,通过"文献重理""挖掘阐发""激发回应"等多维路径展开研究,并形成了"世界史观""正义观"等重要理论主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认为我们应该以文本研究为扎实根基,捕获时代问题,激活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以建构具有自身学术风格的中国马克思学。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关于中国问题的丰富论述中,中国革命的特点、性质和前途,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发展道路已进入马克思的视野。马克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思想起源的相对独立性、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民族特质的内在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道路的长期性。在分析与判断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了实践唯物主义和世界历史辩证法等一系列科学方法,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全方位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1)
世界市场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体系中居重要地位,在国际与国内发展新形势下,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意义与价值逐渐凸显。结合时代要求对该理论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研究首先应从该理论本身出发,以全面把握其理论内涵,并进一步探讨该理论在当前背景下所具有的时代内涵。这既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又赋予了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以新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7.
"塔克-伍德命题"引发了人们对"资本剥削劳动是否不正义"的争论,揭开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序幕。在这场争论中,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以"现实唯物主义"为标准认为马克思反对"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反对派"和以政治哲学的最高价值为标准认为马克思赞同"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赞同派",从而产生了所谓的"马克思正义悖论"。"马克思正义悖论"的实质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二分,是抛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造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割裂。解蔽"马克思正义悖论",重构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回到马克思理论的自身逻辑,在内容、方法和本质上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原貌。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5)
"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市民社会"在欧洲中世纪时期逐渐兴起,主要是指城邦国家或政治社会。随着资产阶级社会不断发展,"市民社会"理论的内涵在西方社会不断变化和丰富,无论是黑格尔、马克思、葛兰西、哈贝马斯还是其他西方哲学家都对"市民社会"思想有独到见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受到黑格尔的传统经济基础理论启发,葛兰西根据西方社会实践的变化过程和马克思的思想,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市民社会"做出新诠释。因此,将马克思和葛兰西不同的思想理论进行比较,对当代社会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4)
艾伦·伍德在他《卡尔·马克思》这本书中,通过"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这个命题,得出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应用在于解释不同历史时代的变化。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社会变革的描述中,伍德得出,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兴起描述的分析,伍德详细说明了"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的"这一命题,并强调这是一种目的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0)
阿尔都塞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总是站在时代潮流的对面来解读马克思,并以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震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他猛烈抨击当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倾向,在当理论界出现了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趋势时,阿尔都塞则认为,作为科学术语的"社会主义"与作为意识形态术语的"人道主义"本身就是背道而驰的。通过对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相关论述,系统而全面展示其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