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毒品持续泛滥,毒品犯罪活动猖獗,面对新的禁毒形势,传统侦查手段面临挑战。实施控制下交付是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手段。控制下交付具有策略性强、协同合作、风险并存等特点,能查清毒品犯罪组织的内部构成及分工情况,查清毒品的运输路线及流通渠道,及时有效地固定相关证据,使涉案的犯罪分子充分暴露,从而将整个贩毒网络一举摧毁。毒品犯罪案件的控制下交付包含四个阶段:情报收集、决策启动、控制实施、收网归案。只有了解控制下交付的特点及意义,明确其四个阶段的重点工作,才能使控制下交付在毒品犯罪案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2012年3月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第2款规定:"对涉及给付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实施控制下交付。"但并未对控制下交付的具体含义及其适用范围作出详细的规定与阐释。{因此,很有必要从法律渊源、国际公约的演进视角进行研究,总结出控制下交付实施的具体适用范围,并对控制下交付的实施步骤作出相应探究。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从国际法层面上还是从国内法层面上看,控制下交付都具有合法性及正当性价值。控制下交付手段的特点、原则和刑事诉讼程序正义等决定了制定和实施控制下交付程序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控制下程序规制应该从进一步明确、限制适用范围,严格规定控制下交付的条件、申请程序及批准形式,规范审批、操作程序,以及制定和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控制下交付是否为强制侦查行为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控制下交付的类型进行判断。控制下交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不构成实质性侵害。替代品控制下交付中对可疑物品或财物进行的秘密扣押属于强制侦查行为,应设置较为严格的程序,而其他控制下交付都属于任意侦查行为。人货同行的控制下交付会对犯罪嫌疑人的隐私权构成侵害,但侵害的程度远低于监听。控制下交付是与技术侦查并列的一种侦查措施,不能以概括性的控制下交付许可令实施技术侦查。替代品控制下交付是与秘密扣押为一体的侦查措施。  相似文献   

5.
谈打击毒品犯罪的“控制下交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品控制下交付,是国际社会在打击国际毒品犯罪斗争中创设和发展的一种侦查协作手段,其实质是国内侦查手段在国际侦查中的扩大和运用。针对我国在国际禁毒事务中承担的义务,当前既要着力提高缉毒人员运用控制下交付的能力和水平,又要加强区域禁毒合作和国际交流,打好国际禁毒领域中的“中国牌”。  相似文献   

6.
跨国环境下的控制下交付实质上是一种融多种初级国际侦查合作措施的高级形式,然而现行的国际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大多过于笼统,相应的理论研究尤其缺乏从刑事程序法的角度对控制下交付进行系统有效的规制.在对相关的国际公约、双边条约以及国内立法进行比较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原理,论证了控制下交付程序的基本理论问题,基于国际侦查合作的全球视角探讨了相应的制度构建与程序设计,并归纳出控制下交付发展趋势的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7.
新刑事诉讼法首次确认了控制下交付侦查措施的合法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此又进一步作出了程序性规范。正确实施控制下交付,要明确控制下交付侦查措施的概念,认识其作用,掌握控制下交付与技术侦查、隐匿身份侦查之间的异同,了解控制下交付的形式。在侦查实践中,组织实施控制下交付,要注意控制下交付的必要性、程序性、安全性和秘密性。其实施要点包括:研究案件情况发现控制下交付侦查措施实施的条件、作出实施控制下交付侦查措施决定并制订实施方案、涉案物品的流通与控制、交付时的控制与抓捕。同时,在控制下交付侦查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恰当使用其获取的证据等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控制下交付作为打击毒品犯罪尤其是跨国的有组织的毒品犯罪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侦查措施和手段所无法取代的。然而,由于国家法律的缺失等原因,在控制下交付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这就有必要将控制下交付纳入法律视野.对其从法律上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9.
新刑事诉讼法和新修订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控制下交付作了初步规定,但是由于立法粗疏难免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必须予以改革和完善。综合权衡较为适宜的改革路径是制定《控制下交付法》,具体制度设计是:控制下交付的适用对象宜改为"非法或可疑货物";控制下交付的启动条件宜细化;控制下交付的申请与审批程序宜具体化;控制下交付执行机关、协助机关职责的法定化;建议赋予检察机关控制下交付权;着力解决控制下交付与相关法律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控制下交付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 ,并在打击跨国、跨地区毒品犯罪中成效显著的侦查手段 ,具有合理性、隐蔽性、灵活性、可终止性等特征。法域间的侦查合作应以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 ,法域间实施控制下交付手段应审慎进行并逐步简化程序 ,法域间的控制交付程序应与现行的个案协查相协调。我国当前使用控制下交付手段的工作重点是将区际合作与国际合作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国际反毒合作中积极发挥中国法域的整体效能 ,利用国际培训交流的机会提高缉毒人员的实战水平 ,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提供更多的项目和技术支持 ,并将控制下交付扩大使用于其他犯罪的侦查合作。  相似文献   

11.
台湾地区毒品问题的日趋严重迫使台立法机构通过修正《毒品危害防制条例》的路径增加了有关控制下交付的规定,从此以后,台湾地区侦查机关实施控制下交付的申请与决定程序,控制下交付的执行机关、协助机关及其法定职责才有了法律依据,从而解决了控制下交付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困境。台湾地区控制下交付的立法受日本影响较大,由于制度设计较为简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但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控制下交付立法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毒品犯罪案件中,控制下交付和诱惑侦查是常用的侦查措施,对抓毒枭,打网络,摧毁毒品地下工厂意义重大。两者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均未有明确的规定,对于两者的研究与规范也是鲜有人问津,实践中常有人把两者混淆。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对于进一步认识实践中的法外侦查行为,以及推动侦查行为的法制化和人性化将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将主要以毒品犯罪案件侦查为例,试对这两种侦查措施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判断一种侦查行为是否属于强制侦查,应以这种侦查行为是否侵犯个人重要利益为基本标准,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控制下交付并未侵犯个人重要利益.因而从本质上看不属于强制侦查,而属于任意侦查.尽管在控制下交付行动中,会涉及到采取逮捕接货人并将货物扣押等强制措施,但这些强制措施本身是刑事诉讼法中已有的各种强制措施,与控制下交付手段自身存在本质区别.对于在控制下交付行动中需要采取的各种强制措施,按照这些措施各自的法律控制程序加以控制即可,而不应因此就认为控制下交付属于强制侦查.  相似文献   

14.
全球性的毒品泛滥愈演愈烈,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尽管各国海关国际缉毒执法合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面对世界性的毒品危机,必须采取全球性禁毒战略,加强各国政府,尤其是加强海关之间的禁缉毒合作。  相似文献   

15.
设立质权,出质人须向债权人"交付"质物,但法律并未规定具体的交付或交付替代的类型。仅以能否公示质权为标准解释"交付",将难以合理确定其类型。从质权的功能和目的看,应当以处分限制、留置效力和责任财产的消极公示等作为解释基准。流动质押符合动产质押的一般原理,在出质人仍能控制质物的情况下,质权不设立。签订质押合同但未交付的,各方的利益状态与未登记抵押权类似。  相似文献   

16.
刘永艳  ;石书臣 《求索》2008,(8):103-105
社会控制是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董仲舒的社会控制理论以人性的假设为基础,天人感应的天道观为基点,构建和维持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社会控制体系大厦为归宿,从意识形态到具体行为,从伦理纲常到官僚体系,从软控制到硬控制均作出了详细而比较合理的论证,奠定了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的本质 ,劳动价值论也是如此。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 ,引发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 ,在实践中科学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刊组织的“劳动价值论”学术笔谈 ,正是在全面理解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方法的基础上 ,对劳动价值论创新发展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8.
袁文艺 《前沿》2006,6(5):179-181
政治自由是与法治相伴而生的观念与实践,是法治社会所展现出来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自由在政治生活中的真实体现。准确把握政治自由的科学含义,积极寻求政治自由的法治保障,将会促使公民的政治权利真正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特别区域环境保护实践中,客观地存在着“环境保护用地”这一土地类型。为适应各种类型的特别区域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我国正在制定中的《自然保护区法》应将“环境保护用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土地类型,并在充分考虑生态规律、人地关系和保护对象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用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它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认识的本质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人类认识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直接统一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认识的过程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永恒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