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北部湾地区连接中越两国,背靠我国的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区域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还有待开发。本文从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大背景和中越两国区域合作入手,在政治、区位、环境、资源、市场和战略等方面阐述发展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及其对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为语境,探讨了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对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启示,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经济圈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发展城市经济圈的目的就是使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形成合力,打造双赢、多赢的发展局面。因此,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打造合肥城市经济圈升级版的命题,分析了把合肥城市经济圈构建成我国新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勾划了合肥城市经济圈升级版的区域空间战略布局,阐述了构建新经济增长极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区域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外在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我国加快与东南亚、南亚的合作进程,面向东南亚、南亚和南向印度洋的战略布局已经形成。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亚洲三大区域板块——大中华经济圈、东南亚联盟经济圈、南亚联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区位优势突出。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南向大通道建设,加快德宏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经济圈理论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建设省会经济圈的实践也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建设省会经济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的决策提出后,认识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构建省会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1+2,合肥、六安、巢湖联手建设省会经济圈;1+4,淮南、桐城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1+5,滁州结盟省会经济圈;1+7,合芜蚌自主创新升华省会经济圈;1+N,"安徽经济板块"呼之欲出。从1+2到1+N,省会经济圈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发展,使之相互融为一体。合肥不错,为皖之中,区位优势发展为经济优势,省会经济圈催生"安徽经济板块"在泛长三角崛起,"3"(江苏、上海、浙江)+"1"(安徽),"安徽经济板块"将成为泛长三角区域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7.
萍乡经济融入长株潭经济圈从理论上和现实上均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区域经济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萍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支撑表明了融合的必要性;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需求偏好相似的优势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萍乡经济融入长株潭经济圈提供了极大的可行性.因此,萍乡有必要在工业发展、市场共享和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加大与长株潭经济圈对接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构建武陵山经济圈的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立足全国经济板块的发展趋势,从政策环境、发展环境、资源环境、文化环境等角度,对武陵山民族地区集团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目前武陵山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构建经济圈的思路,探索这一地区摆脱行政区域束缚,重新整合优势资源,走出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怪圈,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参与中国及至世界经济的分工,实现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构建合肥经济圈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圈(群)发展格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形成武汉经济圈、南京经济圈、合肥经济圈并列的态势。相对而言,合肥经济圈发育程度偏低。如何壮大合肥经济圈,必须充分发挥合肥科技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地理位置上看,沿河与重庆市的有关县乡相连,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应融入重庆经济圈。融入重庆经济圈,宜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应注重科技进步和加强人才管理;宜以加速建设商贸大县为根本;以民族民俗、生态风景的旅游开发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成都经济圈是四川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中国西部发展的高地。融入成都经济圈,是乐山参与区域及全球竞争、支撑乐山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当前乐山在工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及区位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必须准确定位,大力推进同城化,形成经济圈发展极,更好地融入成都经济圈。  相似文献   

1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发展引擎,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20-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全面客观评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结果显示:两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经济联系更加活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不断夯实,但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相比,还有提升空间。最后,文章提出从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携手共促改革开放、合力提升生活宜居水平等方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相似文献   

13.
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我国第四增长极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区域一体化建设是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的支撑力,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推动力。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理空间与文化基础、各城市的经济与产业体系的发展现状、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的路径:政府做好打造“和而不同”高等教育集群化的顶层设计、分三阶段推进多层次的高等教育集群化、构建科教支撑下的“双中心”模式。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本文在对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济南市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够强以及经济圈内各市产业有效整合难度比较大四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还给出了优化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错位竞合”打造京津冀经济圈共同繁荣新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津冀为主体的环渤海经济圈被看作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的原因,体制机制的因素,京津冀一体化格局并未形成。随着北京、天津城市功能明确定位,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河北曹妃甸港的建设,三地统一规划,协同发展,错位竞合,必将打造出共同繁荣的京津冀经济圈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从构筑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出发,对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构成及功能定位,重点分析了构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所面临如下主要障碍因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各城市的有效整合的难度比较大;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规划制订过程中对有些问题考虑欠周全,影响了一些关键性的开发进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各城市的产业特色还不够突出,产业分工还不明确,产业链条尚没有形成;行政区划的限制十分强烈,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仍然存在;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政策规范、资源整合尚显不足;生态和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和保护不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统筹规划,加强政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协调与引导;深化改革,突破构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行政体制障碍;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顺应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需要,制定促进区域内各市共同发展的公共政策;加强法制建设,优化市场一体化环境;搞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形象设计,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群经济圈。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经济圈已经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这也是东西部在经济格局上最根本的差距所在。因此,西部地区要努力从三个层次上构建和培育城市经济圈,以局部的优势平衡东西部之间的巨大经济势差,同时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形成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奠定基础。为此,国家应该给予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经济圈中府际合作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几大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经济圈中的府际合作成为当前行政改革研究的主要课题。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视角,多角度剖析经济圈中府际合作困境的成因后,分别从不同视角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几大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在经济圈中府际合作成为当前行政改革研究的主要课题。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视角,多角度剖析经济圈中府际合作困境的成因后,分别从不同视角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建设符合经济规律和要求的区域性经济圈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全国众多城市已先后提出了各自的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在2007年我省"两会"上,省长王金山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两翼齐飞的省会经济圈。本文在吸收了众多省会经济圈的前期研究和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省会经济圈基础条件、范围和潜力优势,提出了省会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探讨了省会经济圈的若干发展重点,并从操作层面着手,对前期切入点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