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郑重 《法制与社会》2011,(4):112-113
诞生在陕甘宁边区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司法审判模式理念、方法、经验的总结,是我国革命根据地时期法制建设的典型代表.其便民原则和注重调解,调判结合原则符合法治建设的本原目的与价值追求.这种原则对我国法治建设及司法审判制度有较大借鉴意义.在研究马锡五审判方式时也应对其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不完全契合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诞生在陕甘宁边区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司法审判模式理念、方法、经验的总结,是我国革命根据地时期法制建设的典型代表.其便民原则和注重调解,调判结合原则符合法治建设的本原目的与价值追求.这种原则对我国法治建设及司法审判制度有较大借鉴意义.在研究马锡五审判方式时也应对其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不完全契合的地方予以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3.
沈鹏娟 《法制与社会》2010,(25):115-116
从河南省全面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以来,得到了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本文试从马锡五审判的经典案例入手分析其审判特点,进而研究它的产生背景,通过与当代司法背景的比较分析,得出马锡五审判方式诞生于特定时代的特定地区,在当今的环境下实行马锡五审判方式有诸多不适应性,因此不能机械的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4.
黄晓辉 《海峡法学》2012,14(2):76-82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握事实真相;依靠群众,审调结合,做好说服工作;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严格依法办事;手续简便,不拘形式,尽量方便群众.这些特点体现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公正司法、服务人民.学习马锡五审判方式,发扬党的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关键是把握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实质,把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基本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国情特点相结合,探讨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特点的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5.
张立勇 《中国审判》2013,(10):10-12
<正>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我党领导的人民司法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司法工作者创新精神的结晶,它所体现的司法民主、司法大众化理念至今仍是司法工作的宝贵财富。2008年,河南法院率先提出继承和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五年间,马锡五审判方式及其精神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不断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涵。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前,我们总结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五年间的做法和体会,全面规范、细化、完善河南法院弘扬马锡  相似文献   

6.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采用巡回审判方式,采取依靠群众,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方法,在当时审结了一系列疑难案件,减轻了人民的讼累。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事纠纷也大量存在,使人们重新提起这种审判方式。但这种审判方式能否适应现实,该怎么运用呢。本文拟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存在价值与问题及当道命运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司法审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法律科学》2008,26(2):163-168
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即首先是边区面临的生存困境,其次是边区面临的司法困境,最后,作为一个务实、精明、卓有成效的实干家,马锡五回应这些需求,从实践中发展出以其命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深入认识马锡五审判方式,同时有助于反思当今的就地审判热。  相似文献   

8.
阎庆文 《中国审判》2013,(11):10-11
<正>形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时隔七十多年,如何认识看待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对做好当前的司法工作有哪些启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革命圣地延安,瞻仰革命旧址,追寻先辈足迹,现场学习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人民司法的重要讲话,听取延安精神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专题辅导,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  相似文献   

9.
李岩 《法制与社会》2012,(34):121-122
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给《苍天》电视剧的贺词中曾经指出:"马锡五同志当年作为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庭的庭长,他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并且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人民司法上作中,创造了许多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司法经验。马锡五同志在办案中坚持简便利民、注重巡回审判、加强调解工作等做法,已经成为人民司法事业最可宝贵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王院长的上面的话精确的概括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我党对马锡五同志审判方式的肯定和赞扬。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马锡五审判方式对中国现代的司法制度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一种审判模式,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司法史上具有特殊的时代意蕴。被称之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司法范式,贯穿了"一刻也不要离开群众"的司法理念。通过重读文献,再现马锡五判案的场景,使我们知道一个真实的"马锡武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以下简称“公选制”)在我国是一种新的选拔领导干部的具体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含量很高。从现阶段看,公选制的技术需求主要包括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开发运用技术、试题命制技术、考试组织技术、比较考核技术和试用评价技术等。对于这些技术必须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加以创新,以适应公选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慧艳 《法学杂志》2007,28(5):130-132
本文通过一起医患纠纷案件阐明了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行人性化医疗护理的同时,还要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规程以及职务和业务上的习惯履行注意义务,尽到对患者合理而充分的注意.医师要预见到自己的医疗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并注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损害的发生,同时要摆正情与法之间的位置,遵守法律至上的原则,时刻注意履行自己在道德上和法律上的义务,并注意保全证据,以便日后在诉讼中作到有证可举.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企业破产重整案件审理实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企业破产法>确立了重整这一破产预防制度.重整制度有助于挽救那些虽已陷入债务困境但仍具有挽救价值与希望的企业,并可以更好地维护各方当事人权益.目前在司法实践中,破产重整程序被广泛适用并呈增加态势.  相似文献   

14.
尽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精神在刑事审判程序中已有所体现。然而,刑事审判程序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还有很大的空间,应当从深化审判方式改革、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建立统一的刑事和解制度、强化被告人的权利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5.
铁路交通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及其裁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昭铨 《法学杂志》2006,27(5):100-103
一、问题的由来与提出对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铁路道口交通事故引发的铁路交通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审判,法学理论研究已有诸多观点评述,然审判实践中对其核心的归责原则和法律适用仍有许多疑难,致众论纷纷,意见迥异,裁判结果各不相同,引起社会、媒体以及当事人的热切关注。疑难的主要问题是:1.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比较笼统,适用操作性不强,其体例、条文、文字表述不甚明晰,在法学理论研究和审判实践中时常引发争议。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速度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6.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中,由于受到法治现代化即法治英美化思潮的影响,一些学者对我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种种质疑。持这些观点学者认为,在对抗式庭审方式确立后,出庭检察官既要承担控诉方的诉讼义务,同时又具有法律监督者的身份,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者对刑事审判的监督与其同时作为公诉机关的地位是相互冲突的、互相矛盾的;检察机关监督法院审判工作,实际上使检察权凌驾于审判权之上,法院受检察机关的监督,法官就缺乏权威,裁判也不能具有终局性。本文拟在探讨我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质疑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正当性的观点作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法官和当事人在刑事审判中的地位是划分不同的刑事审判模式的关键性因素。当事人在刑事审判中具有较高的诉讼地位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前提。为了进一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须规范法官在审判中的行为,并提高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我国的刑事审判中的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18.
行政审判担负着对行政职权依法监督的职责,如何有效地发挥行政审判对行政职权的监督职能作用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通过行政审判对行政职权进行"柔性"监督与"刚性"监督,才能有效地促进政府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执法为民。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不强人所难"是期待可能性最通俗的表述,其理论的出发点便是站在人性的立场上,限制司法权的适用。期待可能性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当行为人的意志自由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时,如何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本文在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认定标准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主张对行为人"不得已"的行为,基于对"脆弱人性"的关怀,应当以无期待可能性为由减免刑事责任,同时作为超法规的责任减免事由,适用期待可能性时应持慎重态度,防止滥用。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要求控方承担证明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除非被告人提出积极的辩护主张;而证明责任倒置则是根据刑事政策或客观需要,将本应由控方承担的证明责任转嫁于被告人承担,如果被告人不能履行则承担败诉后果;很多学者将证明责任倒置误认为是证明责任分配原则中的证明责任移转,进而错误地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系证明责任倒置的典型;刑事证明责任倒置的理论根基是有罪推定,在现代法治环境下也有存在的价值,但必须对其适用进行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