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是导源于民事实体法中的私法自治原则 ,而又经过诉讼法公法性改造的程序性权利。它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 ,允许权利人通过诉讼程序行使的 ,以保护其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为目的 ,由国家司法审判权对其实施一定限制的工具性权利。当事人民事诉讼处分权的有无与大小 ,是识别不同民事诉讼模式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现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入手,首先肯定了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强化,进而重点剖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中,在适用时效、追加当事人、撤诉、审理和判决的范围、财产保全、证据的调查、搜集和认定等方面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处分权尚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一权利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依据处分原则的要求,民事诉讼当事人应当拥有处分权,这种权利有着深厚的理念基础。尽管如此,对当事人的处分权作适当的限制仍是必要的。我国《民事诉讼法》受长期计划经济模式及前苏联立法的影响,对处分权限制有诸多不当之处,应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审前处分权只有与审判权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得到良好的行使,才能使审前程序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事实已经表明,审前处分权与审判权互相配合,协同运作的,其审前工作就做得好,纠纷解决的效率就高;反之,二者互相干扰,轻重失衡的,其审前工作就做得差,纠纷解决的效率就低。  相似文献   

5.
民事检察权,也可称之为民事法律监督权,从内容上可分为民事立案检察权、民事调解检察权、民事审判检察权、民事执行检察权等。在民事检察权的实际运行中,常常会遇到公权力与民事案件当事人私权利的冲突问题,值得我们系统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刍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龙 《现代法学》2000,22(4):77-80
适格当事人通常就是作为诉讼标的的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 ,但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根据当事人的意思或者法律的规定 ,争议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以外的人也可以成为正当当事人。  相似文献   

7.
处分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处于基本原则的地位,是民事诉讼的重要基础理论。当事人依据处分原则所享有的处分权,是其在民事诉讼中最为基本而神圣的权利,是当事人意志自由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体现与保障。本文从处分权的概念、内涵以及与法院审判权的关系入手,探寻了我国处分原则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以希为促进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是现行立法却未能保障当事人实现其调查取证的权利,实务中当事人收集证据困难重重。本文从我国当事人调查取证的现状出发,考察分析了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取证制度,并加以借鉴,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保障当事人调查取证权的具体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9.
异议是当事人权利救济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当事人异议存在覆盖面窄、裁决方式不统一、与其他救济方式协调不足等弊端,有必要对其功能和价值目标重新定位,按照权利拓展和救济加强、过程救济和结果救济并重的思路,重视与其他救济方式有机分流、功能耦合,同时扩大其适用空间、完善其操作程序,以达到制约诉讼进行过程中的法院职权行为、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我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浩 《法学研究》2010,(3):120-133
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我责任是指当事人应当对其诉讼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承担责任。当事人的自我责任是构建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的程序法原理。自我责任主要通过为当事人设定行为负担而具体化。民事实体法的意思自治原则、裁判事实的建构性、对抗与判定的程序结构、当事人的理性选择、法院裁判的可接受性为自我责任提供了学理上的依据。强调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是现代民事诉讼的时代特色,只有在为当事人提供充分程序保障的前提下,让当事人承担自我责任才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当事人伪造证据的刑法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事诉讼中,"其他人"帮助当事人伪造证据的,可以定性为帮助伪造证据罪,而当事人自己伪造证据的,却缺乏相应的"当事人伪造证据罪"予以处罚,其能否定罪、如何定罪,争议也极大.为避免放纵犯罪,本文通过评析有关个罪的特征,重点从当事人伪造证据的目的和行为两方面来考察其定罪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于诉讼当事人变更未进行明确规定。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司法实践,展开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的当事人,仅指民事诉讼中的原告和被告。当事人不适格.是指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就特定的诉讼标的无实行诉讼的权能,在实体法上不具有处分权,在程序法上不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因而在法律上不应成为原告或者被告。当事人不适恪是审判实务中经常要遇到的一个问题,而且在处理方式上显得比较混乱。  相似文献   

14.
诉权是当事人所享有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权利,它是当事人启动民事诉讼程序、开启民事诉讼之门的钥匙。然而,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在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上对当事人民事诉权的保护却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因此,加强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改革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检讨和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就是调整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诉讼权利的配置。基于完善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 ,摒弃陈旧的研究模式 ,深化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探讨 ,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现行《民事诉讼法》而言 ,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规定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其不仅使当事人难以凭其诉讼权利去制约法院的审判权 ,而且使民事诉讼程序本身不能体现出应有的公正。因此 ,本文在检讨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理论研究和立法的基础上 ,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立法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范围新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实施后,最高人民法院 1998年 6月 29日作出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设专章用了 19条篇幅解释附带民事诉讼。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1999年 9月 27日在《几类民事案件的处理意见》第一部分精神损害赔偿第 3条提出:“应当允许受害人的直系亲属在侵权行为致受害人死亡时,独立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直系亲属有多人的,赔偿金在多人中平分”。诉讼理论及司法实践中,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范围存在 9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及其不同观点和评析。  相似文献   

17.
包冰锋 《证据科学》2014,(5):578-587
在日本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为了准备主张或证明所必要的事项,可以向对方当事人提出书面照会,要求其在指定的适当期限内以书面作出回答,除非存在例外事由。当事人照会制度打破了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间不经过法院不能直接向对方收集和了解与案件有关信息的传统做法,而是直接在当事人之间就诉讼上重要的事项交换信息成为可能。对于违反当事人照会法律效果的问题,日本法并未设置制裁措施,这也导致日本多数学者对于当事人照会制度的实效性提出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事诉讼中 ,当事人就有关的案件事实情况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叙述 ,即当事人陈述 ,是《民事诉讼法》第 63条规定的重要法定证据种类之一 ,它为法院调查核实有关案件事实及收集其它证据 ,提供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 ,当事人各方陈述都极力陈述有利于己的事实 ,面对不利于己的事实都极力争辩 ,予以否认 ,甚至编造谎言欺骗司法机关 ,以期得到利于己的处理结果。但司法实践中也有这种情况 ,即一方当事人就对方当事人主张的对其不利的事实予以承认。这种情况理论上称之为“当事人的自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依据现行法律规范,高校享有对学生的处分权。然而不断涌现的学校被诉案件,暴露了学校处分权行使中的非法治化、非适度性,这已成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领域一个急需面对并应寻求解决的问题。对此,必须加强对学校处分权行使的约束与限制,构建合理的法律制约机制,以达到合理与合法的最佳契合。  相似文献   

20.
程序保障在国外被视为民事诉讼的目的,该学说在英美学者的著述中十分流行,在日本得到了井上治典教授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的支持。该说以程序保障为起点,认为法院不应该把诉讼的审理过程作为只是为了达到裁决或和解而必须的准备阶段,而应把这一过程本身作为诉讼应有的目的来把握,只有正当的程序才是使判决或和解获得正当性的源泉。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