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充分体现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政治进行研究的学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创立到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多层次的研究方向。中国政治的发展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主题、思路和方向,以及未来研究中重大而亟待突破的难点问题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是仅指"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西方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而不是"精英化"、"学术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而不是"教条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整体化",而不是"图谱化"、"肢解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台湾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方面,即"什么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么样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姜喜咏 《理论视野》2007,(12):30-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点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辩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行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等特点在理论的现实化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丰富性、鲜活的生命力、内在的调节与发展的机制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内在的直接根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王刚 《理论视野》2014,(4):21-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和何以实现"的问题。对这个"元"问题,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时,不仅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而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和"如何实现"两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同时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作了后续拓展,即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梅荣政 《理论视野》2009,(11):24-26
明确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马克恩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发展规律。其学科性质既是一门历史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主要有十个方面的思想和特征:一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二是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三是大力推动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四是创新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五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治国理政方式中国化,六是关注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七是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理论中国化,八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方式中国化,九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十是注重把坚持一般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相结合。坚持这十个方面的理论思想,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实现重大飞跃的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任务,领导全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认真探讨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旨归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在这一历程中生发出三个亟待解决的关键论题,它们分别从三个维度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真意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什么化";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离"了什么。深入分析和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这三个命题,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共通共融,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文化视阈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内核,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2.
窦凌 《学理论》2013,(28):44-46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关系对于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关系的研究存在"重中国化,轻时代化"现象,原因之一是对"两化"关系认识存在偏差。基于理论界对"中国化"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程度,目前要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两化"关系,需要弄清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及其思想脉络、中共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的现实诉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两种可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力求从哲学反思的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问题加以探究。"三题"并非简单地意味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个问题的探讨,"三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题前""题中""题后"的反思,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性分析、内在含义分析以及效果历史的批判性审视。如此研究,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意识形态叙事推进到哲学反思的层级。  相似文献   

14.
朱逸 《学理论》2012,(29):38-40
现代解释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暂且悬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取得的成果,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实地视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土的传播、生长的进程。其中的"回归"维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性",尤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而"对话"维度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获得"当代性",进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发展的"理论双维",这两种理论维度实际构成了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域"和"当代视域",在"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素华 《理论视野》2007,(10):17-19
"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创阶段的代表作。《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国化的典范,《矛盾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当前学术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相对薄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体系的建构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因此本文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概念的提出、理论的形成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冯契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哲学学说。文章从"接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两种机制"与"会通以求超胜"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的理论特征,旨在挖掘冯契哲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4)
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理论引领中国政治的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极为重要的历史内容。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理论,包括它的内涵和历史进程,同时,还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的必要性,进一步探索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发展中国政治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伟光 《理论参考》2009,(11):62-64
艾思奇的一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相结合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历史的过程。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改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能止步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必须"再中国化"。这个"再中国化",将是中国整体现代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对话与融合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在世界中的地位而不是世界哲学在中国,是中国民族哲学传统哲学现代性转换,是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