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周桂钿 《新视野》2000,(4):71-74
中国古代讲人才问题的内容很多,现在研究起来,对我们今天的事业、企业的用人方面都会有启发作用。中国古人一方面讲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一方面又讲“无求备于一人”。在“备”与“不备”的问题上,似乎有矛盾,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所谓“任人唯贤”,这个“贤”就是指贤人。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呢?一般认为德才兼备的人就是贤人。这样一说,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生活却是非常丰富、十分复杂的。例如,什么叫德才兼备?有德的人会不会犯错误?会不会犯道德方面的错误?犯了道德方面错误的人还能不能任用?有德无才和无德有才,这…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兴盛需要德才皆备的现代医学人才,而德才皆备的现代医学人才必须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培育医学生积极生命价值观的关键在于提升医学生对积极生命价值观的普遍认同,这需要从认知、认可和认同三条理路着手,借助医学专业教育帮助医学生认知生命现象,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医学生认可生命存在,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医学生认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3.
用人德为先     
在中国历史上,做人就是“修身”,修身就是养“德”。在古汉语中,“德”常与“仁”、“义”、“道”相提并论,也常合称为“仁义道德”。重视仁义道德,是我国自殷周以来历史上的一大传统。在国家治理上强调“为政以德”、“德在刑先”,在人才培养上强调“修身为本”、“修己以敬”。在德才的关系上,德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有德无才,不成其为人才;有才无德不是合格的人才。只有既有德又有才的人,才是合格的、优秀的人才。但是,德和才相比较,德是先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才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树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用人导向,  相似文献   

5.
郭景竹 《学习论坛》2000,(6):22-22,,28,
党的事业需要大批跨世纪的人才。选拔、造就一大批跨世纪领导人才,是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德才兼备是我们选拔、培养领导人才的基本标准。党历来把干部的品德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条件。陈云不止一次提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在党的十二大上他指出:“德才相比,我们要更重于德”。做人重于做官,是我国传统文化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江泽民曾指出:“领导干部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他曾引用荀子的一段话来告诫领导干部,“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不能行,…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正确地选拔、使用干部,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党的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三个结合”。一、坚持“德才杯准”与“群众公认”相结合选拔、使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有德无才,胸无大志,工作平庸,在改革中难负重任,难创大业,不是真正的“有德”;有才无德,以权谋私,腐化变质,其结果是祸国殃民,不是真正的“有才”。所以,在选人用人上,只看到“才”的一面,忽视“德”的一面;或者只看到“德”的~面,而忽视“才”的一面,都是错误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干部德才、政绩的…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德为立国之基”.“德为国之大宝”.“德为才之帅”。对共产党人而言.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修养,才能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治国理政的优秀领导人才,才能带动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8.
论选贤任能     
如何正确地识才、选才、用才和育才,不仅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而且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也是搞好改革开放、振兴经济的重要组织保证。一、“能人”的德与才选贤任能的前提,是要善于识别人才。考察和识别人才,就其内容而言,就是德与才这两个方面。我们要选贤任能,必须了解和掌握德才的含义,确立正确的德才标准。  相似文献   

9.
人才史鉴(三则)峻岭司马光论德才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  相似文献   

10.
用人八忌     
重视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功实施领导行为、全面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证。领导者用人有八忌:一忌求全责备。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求全责备,抓住人之短处不放而无视人之长处,必然导致人才的闲置、浪费和流失。“用人当取其长而舍其短,若求全于一人,则世无可用之才”,古人尚知如此,作为新时期的领导者,更应洞悉事理,抛开求全心,巧用济世才。二忌重才轻德。德与才,是“德才兼备”这个人才标准统一体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  相似文献   

11.
人才者 ,事业之本也。用之适当 ,则事业兴 ;用之不当 ,则事业衰。汉用良、平而天下定 ,宋用秦桧则帝遭掳。人才之于国之兴衰如此 ,于事业之成败若是。是以为政者 ,察人不可不明 ,用人不可不慎也。人才 ,无时不有 ,无地不存。有德才兼备者 ,有才德不足者 ,有德胜才者 ,有才胜德者。德才兼备者重用之 ,才德不足者轻用之。德胜才者为先 ,才胜德者次之 ,因德胜才者 ,才不足德可补之 ,而才胜德者 ,德不足则无以济之 ,且才胜德者 ,易恃才薄德 ,而恃才薄德则鲜有不败者也。春秋智伯有五种才能人不及 ,而恃才薄德终不免一死。《通鉴》曰 :“智伯之亡…  相似文献   

12.
为官先立德     
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重用了很危险。清末的曾国藩被誉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又是当时的理学领袖,他在封建社会末期,试图重振封建道德,其中一些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曾国藩倡导为官须德才兼备,而且十分赞同宋代政治家司马光“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主张,并将德放在首位。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也是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的。然而,当前有些党员干部有心做官,无心修德。比如,有的干部把手中权力作为谋利的工具,见利忘义,背离甚至丧失了一名党…  相似文献   

13.
现代领导科学认为:实绩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实绩一f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客观环境)。这一公式科学地表示了丰富的领导工作内涵,也反映了德才素质考核与工作实绩考核二者的关系Q一、德才素质考核与工作实绩考核是相巨联系的。我们说德才是干部的本质,这里的“德”不是空德,“才”也不是空才,德才素质必然要反映在干部的工作实绩中;工作实绩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群体目标、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开展领导工作的过程与结果,是德才素质的物化形态与客观反映。这就是说,德才素质与工作…  相似文献   

14.
孙江 《世纪桥》2006,(12):7-9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追求。德与法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一个社会只有在德与法和谐共存.成为社会的共同的必然的需求时.这个社会才是和谐的:德与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德”首先是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群体的道德理想与精神追求.其次是个体的道德自觉与价值观。人生观.“法”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的规范化.秩序化.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制度与行为准则,“法”源于德而规范公共之“德”.“德”台于法而高于现行之法.并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指导着“立法”的精神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德与法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而是价值导向与制度保证的关系.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用关系。在这个体用美系结构中.“德”是根本之“体”.是治道之“本”“法”是制度.事功之“用”.但是.德与法不可偏重一方.应是二者并重.“德可固法法可厚德”,  相似文献   

15.
张书林 《学习论坛》2010,26(2):14-16
坚持“以德为先”用人,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看党员干部“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党员干部基本的人文品质。“以德为先”,提升党员干部的人文品质,就必须坚持以下策略:培育党员干部的“君子风度”以促其作风正派;重建党员干部的“道德市场”以促其清正廉洁;正确规范党员干部爱好,以促其情趣健康并能够自觉抵御直接或间接的情趣性腐败。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对“德”解释为“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培养良好的官德在社会道德体系建设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德与才 ,在历史变革时期都是在伦理学、哲学界引起争论的问题 ,这是因为 ,在实践中德与才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和品质好坏的尺度 ,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用人的标准。一、德与才之关系德与才的关系 ,历史上有不少的论述和评论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主奴论”。宋代政治家司马光说过 :“才者 ,德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菜根谭”中对此也有深刻的论述“德者才之王 ,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 ,如无家主而奴用事矣 ,几何不魍魉猖狂 ?”此种论述是一种绝对服从关系 ,认为本末倒置必出大乱。二是“智德论”。① 智德论主张知识即道德的…  相似文献   

18.
朱岩 《求贤》2011,(11):1-1
识人选人,历来不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关键是要不断完善“德”的评价标准,全面把握干部德才表现,提高辨德识才水平。换届考察中,重点是要坚持“八看”:  相似文献   

19.
唐双宁 《党课》2013,(16):64-65
为官行政,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体应有“十德”:一为信仰之德。人可以有不同信仰,但不可没有信仰。实际上人人皆有信仰,没有其他信仰就信钱,这就出来了地沟油、毒奶粉。作为领导干部,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这个信仰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不管法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调整的范围有多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角度来说,凡是法所不及的地方,皆是德治的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离开道德,不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而且整个社会也难以稳定。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呢?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1.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都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