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69年起至八十年代中期,限制战略武器的谈判及所达成的两个协议对苏联的军事政策看不出有什么影响。苏联领导人在党的二十六大前夕所作的关于军备系统的基本决定写入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这些决定中包括在八十年代获得新装备的研究发展规划。只有在苏联首脑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重新对待这些决定。可以说,直到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召开之前,这种变化还没有发生。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影响下,以及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恶化,“冷战”的升级,而基本断绝了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贸易联系。直到五十年代末,苏联同西欧的贸易关系才有所恢复,六十年代初期又同美国达成了儿项较大的粮食买卖协议。但总的来说,在战后的最初四分之一世纪里,苏联同西方,尤其是同美国的经济贸易联系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这种情况直至七十年代才出现较大的改善,苏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方面的往来明显增多,彼此都从相互间贸易联系中获得一些好处。本文试就七十年代苏美经济关系发展的原因、特点及结果作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勃列日涅夫时期,虽然苏美仍旧处于"冷战"之中,但外交关系已相对"缓和",这种局面为美国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和利用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通过文化领域积极向苏联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与此同时,苏共却不断地加强对持不同政见者的管控与打压。但是苏联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对持不同政见者的同情与追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明显倾向于西方,苏联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最终走向解体。苏美之间围绕意识形态宣传而展开的文化冷战,其结果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4.
1944年中国正面抗日战场的溃败造成美国太平洋战略的调整和中美关系的恶化,由此大大限制了蒋介石对苏联在未来中国的重要影响的应有认识和与之进行适当外交,导致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产生。之后,中国的外交重点依然锁定美国,极力“邀请”美国政府介入中苏关系并影响未来的中苏谈判。然而,出于对苏联追求东亚利益的实力与决心、对苏联参加太平洋战争的需要以及对自身缺乏足够抗衡苏联手段和资源等方面的权衡,美国政府没有接受中国的外交“邀请”,反而协同苏联政府迫使中国直接派团前往莫斯科完成中苏谈判。但中国政府的外交并非没有对美国产生影响,实际上,部分由于中国持续“邀美抗苏”的努力,最终促成了紧随其后在中苏谈判以及未来东北等问题上美国政府公开出面支持中国反对苏联,成为中国内战和东亚冷战爆发的一个起源。  相似文献   

5.
1944年中国正面抗日战场的溃败造成美国太平洋战略的调整和中美关系的恶化,由此大大限制了蒋介石对苏联在未来中国的重要影响的应有认识和与之进行适当外交,导致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产生。之后,中国的外交重点依然锁定美国,极力“邀请”美国政府介入中苏关系并影响未来的中苏谈判。然而,出于对苏联追求东亚利益的实力与决心、对苏联参加太平洋战争的需要以及对自身缺乏足够抗衡苏联手段和资源等方面的权衡,美国政府没有接受中国的外交“邀请”,反而协同苏联政府迫使中国直接派团前往莫斯科完成中苏谈判。但中国政府的外交并非没有对美国产生影响,实际上,部分由于中国持续“邀美抗苏”的努力,最终促成了紧随其后在中苏谈判以及未来东北等问题上美国政府公开出面支持中国反对苏联,成为中国内战和东亚冷战爆发的一个起源。  相似文献   

6.
1991年7月31日下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大克里姆林宫弗拉基米尔大厅正式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历时九载终划句号美苏两国为达成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进行了长达9年的艰难曲折的谈判。 1982年6月28日,美苏代表在日内瓦开始谈判削减战略武器问题。美国提出“分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方案,意在削减数量占优的苏联洲际导弹,保持自己在巡航导弹和战略轰炸机方面的优势。苏联的反建议是,先“冻结”双方的战略武器,然后以“同等安全”为原则削减。  相似文献   

7.
这里刊登的是14件关于1956年9-10月苏日关系正常化莫斯科谈判的俄国解密档案。 1951年上台执政的日本首相鸠山一郎不同意吉田执政年代实行的过分依赖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他首先提出与苏联谈判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问题,并认为协调与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将使日本得以实行更加独立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与此同时,斯大林以后的苏联新领导人在对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取向缓和的方针,这不仅表现在停止朝鲜战争,改变对南斯拉夫的态度,以及重新构架与西德的关系等问题上,实现对日关系正常化也是这个新方针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摘自美《评论》杂志1983年2月号,“我们所知道的苏联”一文。作者沃尔特·拉克苏联年青一代在某些方面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经历过苏联历史上最艰难的年代。他们的历史回忆通常始于赫鲁晓夫时期。在他们中间很难发现革命的思想意识家。事实是他们在学校中和共青团内不得不学习马列主义学  相似文献   

9.
美国目前是苏联在合资经营领域里的最大合作伙伴,它对在苏联境内举办合资企业显示了远比其他西方国家积极的态度。据统计,截止于1990年底,苏联境内的苏美合资企业无论从已经登记注册的总数来看,抑或就计划的投资总额而言,均超过苏联与其他国家举办的合资企业。本文试图在通过对苏美合资经营的分析,窥探前苏联当前的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10.
重视宣传与鼓动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之一.苏美冷战开始后,苏联进行了宣传机制调整与改革.此后在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的领导下,整个苏联持续进行了一场系统、连续性的反美宣传,藉此在苏联民众中塑造“美国是苏联人民的敌人”的形象.反美宣传持续、高强度地进行,使得对美国及西方的嫌恶与敌视成功地灌注到普通民众的意识当中,并将其凝聚到了苏维埃文化的内核中.探寻冷战初期的苏联反美宣传,对于了解此时的宣传机制与意识形态工作,观察冷战初期文化冷战的苏联因素等,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去年是欧洲“导弹年”,在苏美争夺欧洲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今年2月,安德罗波夫突然去世,苏联领导集团再次发生更替。这些都对处于导弹争斗中的东欧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个时期以来,苏联和东欧及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989年春夏,布什政府提出"超越遏制"对苏联战略及"完整而自由的欧洲"构想。美方要求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并试图利用欧洲常规裁军谈判促使苏联从东欧撤军。两德统一进程开启后,美国设计了"二加四"谈判框架,使其与欧洲常规裁军谈判相配合,以此推动统一的快速实现,并使苏联尽快从民主德国撤军。最终,美国实现了使德国按西方方案统一的目标,同时又为北约东扩打下基础。两德统一的溢出效应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在此期间美国放弃了"超越遏制"战略中把苏联引入国际体系的目标,转向管控其退出欧洲及解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1983年第15期《鼓动员》杂志以“苏联共产党的迫切任务”为标题介绍了《安德罗波夫言论集》第二版的主要内容。本书发表了1942年至1983年6月安德罗波夫的言论和文章。第一篇为“苏联建国60周年”。它总结了苏联民族政策的执行状况并指出其在发达的社会主义时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1983年25期《经济报》刊文介绍了“苏联国际中心”。“苏联国际中心”是棣属于苏联工商总局的全苏联合企业。它的宗旨是促进苏方与外商的业务联系。工作地点设在莫斯科国际贸易与对外科技联络中心(简称“国际贸易中心”)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对外科学文化政策,在赫鲁晓夫时期发生了变化。以1958年成立的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为界,在此之前,受国内"解冻"思潮的影响,苏共中央放松了对学者国际交流的限制,重新开启了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科技交往,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1958年初,在国际"冷战"局势持续发展的影响下,苏共成立了意识形态委员会,加强了对科学文化交流的管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呈现出对抗与交锋的趋势。60年代初,随着苏美关系"蜜月期"的结束,以及意识形态委员会的撤销,苏联同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关系再次陷入混乱与僵局。  相似文献   

16.
(摘译自英《今日世界》1983年3月号。作者 R.P.巴斯顿系英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前官员,精于东、西方关系问题。)自1968年勃列日涅夫巩固政权以来,苏联制定外交政策至少有四个前提:一、出于稳定军备控制的需要,而又不损害苏在战略投掷系统方面有利的地位;二、苏联决策者将重点放在解决德国问题和其他有关欧洲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末,西德推动北约确立"双轨决策",既接受美国中程核导弹在本国领土的部署以应对苏联威胁,又希望推动军控谈判向裁军方向转变。此后,历经中程核导弹危机、短程核武器危机中的东西方斗争和互动,裁军进程重点从美苏核裁军转向欧洲常规裁军。美国借此安抚西德对全面裁军的期望,并敦促苏联从东欧撤军。两德统一进程开启后,美国在力促苏联同意两德统一的同时,借裁军进程对苏联做出让步;西德也承诺大规模裁减统一后的德军兵力。最终,两德统一与裁军进程的合力使欧洲安全格局得到根本改观,美军留驻欧洲,苏军从东德等国撤离,包含苏联或其后继国家在内的欧洲安全体系则无从实现。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发表在日本《经济评论》1982年第11期上,作者小川和男,主要谈苏联的经济潜力,摘译如下。苏联问题专家和研究人员在分析近年来苏联经济情况时,都认为苏联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增长率显著下降、效率低,农业不景气、军备负担过于沉重等等。同时指出苏联经济不振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19.
摘自英《苏联研究》季刊1983年第二期,“经互会内的苏联”一文,作者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经济学教授,社会主义国家国际经济中心主任玛丽亚·莱维琴。  相似文献   

20.
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由美国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美国及世界经济遭受重创.这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也改变了美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而苏联经济却在此期间取得较快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苏美两国面对经济危机的局势以及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开始在摩擦中寻求改善两国关系的途径以应对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最终两国在隔绝了16年之后确立了正常的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