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实践也同时表明,至今为止的新闻官司,绝大多数都表现为侵害名誉权案件。本文拟就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问题作初浅探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日趋觉醒,新闻诉讼骤然增多,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一般来讲,新闻侵权中被侵害的权利主要是人身权利,包括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以及隐私权等。与新闻界关系最密切的是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对这些方面加以厘清,有利于保护新闻媒体的正常采访报道权益,也有利于促进舆论监督的健康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介入,新闻侵权行为成了社会广泛瞩目的一个热点问题。一般认为,新闻侵权是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对公民、法人等合法权利的侵害。其实,这只是新闻侵权问题的一个方面,与此相对应,公民和法人对新闻活动的干预和侵害同样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屡屡遭受暴力伤害,更应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律界的重视。只有从法律层面对新闻活动进行有效保护,我国的新闻事业才会获得持久、健康的发展。一、新闻记者屡屡被打令人关注近年来,新闻记者遭到暴力对待的事例屡屡见诸报端,即使在  相似文献   

4.
沈阳 《廉政瞭望》2003,(6):51-51
凡是与公民的人身或法人的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又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均可称为人身权。人身权因主体不同而分为公民的人身权和法人的人身权。因性质不同而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又分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属于一般人格权。具体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贞操权等。身份权主要包  相似文献   

5.
侵害名誉权的案例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如何认定某一侵害行为构成侵害名誉权 ,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第 1 0 1条明确规定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 ,认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一般需要具备四个法律要件 :即侵害人实施侵害人名誉权的行为 ;受害人受到损害 ;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侵害人主观上存在着过错。本文就第一个构成要件淡点粗浅的看法。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侵害名誉权行为的认定不同。英美…  相似文献   

6.
个人名誉是社会其他民众对公民个人的客观评价,是一个人在道德品质、才能、行为规范等多方面长期的修养和积攒起来的大众口碑。维护好公民个人名誉权不受他人非法侵害,就要分析侵权行为的特征,进而加强法律规制研究,完善法律法规,丰富名誉权保护手段,加大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法治宣传,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诚相待、仁爱友善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侵权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新闻媒介或从业人员为被告的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等案件急剧增加。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将加速进行,新闻法律制度也面临重大的变革,新闻活动在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诉讼将更会日益增多。这种现实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关注新闻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并对这个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探求解决的对策及途径。一本文所说新闻工作中的法律问题主要是指新闻材料的提供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当事人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之…  相似文献   

8.
赵宁佳 《唯实》2010,(5):85-88
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名誉侵权案件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但由于立法滞后带来执法上的混乱,使得公众人物与普通公民名誉权司法保护偏重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人的本身价值,审判结果往往造成公众人物与普通公民名誉权司法保护差距过大,这不仅与宪法精神不符,容易使名誉权商品化,同时也损害了公共利益。因此,针对公众人物与普通公民名誉权司法保护出现的差别,应对有关法律的立法缺陷进行修改并加以完善,在当事人名誉受到侵害时能够有具体适用的法律条款进行保护,让公众人物和普通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保护权利。  相似文献   

9.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该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从该法条来看,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较窄,仅限于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犯时可以适用,而其他权利受到侵害时则无法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为加强对民事权益的司法保护,抚慰受害人,引导公民尊重他人权利,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保护司法公正,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实施了《关于确认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0.
子文 《党建文汇》2001,(1):45-45
隐私权是我国法律规定要予以保护的一种公民权利。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加害人要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还有可能构成犯罪,受到刑法制裁。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的隐私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是关系到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分别对新闻自由、名誉权保护进行了法理分析,通过界定新闻侵权行为和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寻求冲突两权的平衡,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事主体利益。  相似文献   

12.
张越 《求实》1996,(Z1)
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张越近年来有关名誉权案件日益增多,通过这些案件的审理,保护了公民和法人的人格尊严,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改进社会风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何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对公民、法人的名誉权实施切实有效的法律保护,需...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审判实践对于名誉权以及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平衡存在较为明显的困境。在名誉侵权案件中现行诉讼规则和司法解释并没有将同样重要的言论自由权纳入保护的范围。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在权利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紧张关系,其冲突的诉讼规则必须在举证责任分配、权利配置方式等方面平衡宪法性的言论自由与民法视野中的名誉权。  相似文献   

14.
民法通则部分 1、我国民法的调整范围是什么?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财产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两个方面的内容。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反映在民法上,分别成为所有权关系、债权关系和继承权关系等。综合起来看,民法主要调整的是商品交换关系。所谓人身关系,是指与特定的人的身份不可分割而又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诸如公民的名  相似文献   

15.
如何确定新闻侵权的责任主体?目前,在新闻界和法律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起因说、执笔说、权力说、控告说、实现说,等等.由于新闻传播活动是一个连续性过程,一则含有侵权内容的新闻素材能够在新闻媒体上刊播,实际上涉及方方面面.实践中常见的新闻侵权民事责任主体有以下几类:发表侵权作品的新闻单位、作者;消息来源和转载转播侵权作品的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媒体侵权纠纷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刑法》、《民法通则》以及相应的诉讼法规定了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等人身权利,当事人在有关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提起刑事自诉或民事诉讼。从此之后,媒体就不断地被推上被告席。新闻官司的大量出现,一方面表明,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快速发展,公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另一方面也提醒媒体从业者,应放下“无冕之王”的架子,提高法律意识,合理合法履行媒体监督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驱动下,我国社会的"信用"危机越来越明显。2001年的《山西晚报》新闻侵权案件掀开了信用权维权的第一幕,2011年的"郭美美"案件更引起大家对慈善活动中信用问题的关注。但我国现行立法却未对信用权问题做出明确有效的规定。面对我国信用侵权的侵害事实,如何界定信用权的法律属性、明确信用权的权利内容、完善信用信息的征信程序,也成为进行信用权法律维护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更是顺应我国《人格权法》立法发展需求,完善我国慈善活动中信用权保障的重要举措,成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诽谤是一种典型的利用互联网工具实施的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网络诽谤引起的侵权纠纷是网络技术产生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法律现象。在对网络诽谤认定过程中,言论自由和名誉侵权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把握。在对其约束和规制的过程中,极易引发与言论自由和网络监督的价值冲突,由此带来诸多的质疑和争议。  相似文献   

19.
网络反腐背景下公民监督权往往与公职人员的名誉权、隐私权发生冲突、碰撞。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要求公职人员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克减,这是协调好其与公民监督权之间关系的前提。当公民监督具有目的上的纠错性或没有主观上的实际恶意时,即没有侵犯公职人员名誉权;当公民揭露或曝光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官员的隐私时,即不构成对公职人员隐私权的侵犯。  相似文献   

20.
一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人民法院对案件的主管范围日益扩大。在新近划归人民法院主管的案件中,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本来就属于民法调整,应当由人民法院主管的民事案件。如侵犯公民的姓名权、肖象权、名誉权、荣誉权,侵犯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的案件,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案件。过去,由于我国长期未颁布民法,人民法院处理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