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素君 《法制与社会》2012,(25):292-293
当前,未成年人抢劫犯罪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呈现出低龄化、团伙作案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有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应当从教育、预防、社会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减少未成年犯罪.  相似文献   

2.
犯罪中止在实践中,基本上是在共同犯罪的基础上以单独犯的中止来对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共同犯罪中止相关立法和理论的研究,为共同犯罪中止立法提出建议,完善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  相似文献   

3.
张娜 《法制与社会》2010,(4):132-132
共同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与共同犯罪两种特殊犯罪形态的结合,具有双重特殊性。目前我国对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还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但大部分学者都已认同。本文以中外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共同犯罪的司法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4.
温园 《法学杂志》2003,24(6):31-32
认定共同犯罪的关键是看其是否完全符合三个构成要件、且任何构成要件的瑕疵都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犯罪。  相似文献   

5.
樊明 《天津检察》2008,(6):55-56
被告人胡某因琐事与被害人李某发生争执。胡某为报复李某,给其同学杨某(案发时不满16周岁)打电话,并叫杨某纠集人报复殴打李某。杨某随即与甲、乙、丙、丁、戊等人联系,明确说明转天等杨某电话,到某地打架。转天中午,乙、丙、戊三人共同在网吧上网,杨某使用胡某的手机给乙打电话,胡某在杨某旁边,杨某在电话中问到乙是否带刀了,乙表示带刀了。  相似文献   

6.
芮红军 《江淮法治》2010,(21):56-57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在积累知识和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担负着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和实现民族伟大振兴的重大使命。然而,他们涉世不深、幼稚肤浅、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却富有好奇心和模仿欲望,  相似文献   

7.
法国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关注较早.1945年颁布《关于少年犯罪的法令》以来,以未成年人保护、教育为基础建立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逐渐完善.为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法律不仅设立了专门的审判机构,还规定了相当细致的对未成年犯罪人可采取的教育措施、处分与刑罚.  相似文献   

8.
对于共犯的全部中止,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争议。部分中止是指在共犯中有的共犯符合中止犯的条件,有的不符合中止犯的条件。但是,对于部分共犯中止的认定标准,我国刑法理论界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9.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和谐社会对刑事司法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如何贯彻这一政策,对检察机关来讲是一个复杂而重大的课题。从检察工作实践出发,要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未成年犯罪提出的要求,努力探索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制度,积极营造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通常称为少年司法程序,是相对于成年人诉讼程序而言的。少年司法程序起源于美国,其标志是1899年7月1日美国伊利诺伊州通过的《少年法院法》和在芝加哥市库克郡建立的世界上  相似文献   

11.
因未成年人身心的特殊性,公安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遵循特殊的处理原则。在未成年人抢劫犯罪案件中,对于普通型抢劫罪、转化型抢劫罪、携带凶器抢夺型抢劫罪的认定,应按照未成年人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区分。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法制观念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在增多,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在上升,并有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仅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孙贵彬 《天津检察》2008,(4):14-14,13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涉嫌的罪名从盗窃、抢劫等财产型犯罪,发展到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包括伤害致人死亡)、强奸,以及制造枪支、招摇撞骗等多种类型,特点为犯罪主体低龄化、团伙化,且犯罪手段残忍趋于成人化等。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上的原因即未成年人个体自身的原因,一般认为,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评价以及是非曲直的评判能力,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4.
共同犯罪的中止作为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两种特殊的犯罪形态交织形成的客观现象和特殊问题,在认定上存在相当的复杂性和难度。本文以为必须将它从犯罪的共同体中脱离出来,才能满足共同犯罪成立中止在主客观上所要求的一般条件。在具体的共同犯罪中,根据分工分类法对共同犯罪人进行区分具有直观性,更便于对不同共同犯罪人成立中止的认定。鉴于犯罪过程具有阶段性,在不同阶段成立中止的具体要求存在差异,故结合共同犯罪的不同类型与不同阶段可能有利于全面论述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回溯立法过程还是横向比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是一部略显特殊的法律。在具体论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必要性或者具体条文增删之前,应当回到原点——厘清这部法典的立法思路。不应当孤立地考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而应梳理清晰这部法典在未成年人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刑事法及行政法的衔接关系,合理界定其角色归属与立法重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应主要规定临界预防,而一般预防的内容应分离出去,交给《义务教育法》和未来的《儿童福利法》;再犯预防的内容,则宜由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刑事法作出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应当在预防中自我迷失,而应当明确其调整对象是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并以此重新确立法典结构与核心内容,赋予这部法典司法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共同犯罪的完成形态的条件实际上等同于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而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构成实际上是对共同犯罪既遂形态的修正,即对标准犯罪构成中的单独犯和既遂犯的构成要件要素都进行了修正,属于二次修正形式。在对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判定过程中,一方面应以成立共同犯罪中止的基本条件为原则;另一方面,考虑到正犯与共犯的特殊性,对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成立犯罪中止形态在具体的行为上应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单位犯罪是否存在共同犯罪形式,是刑法学界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对于单位能否构成共同犯罪,成为单位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人持肯定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本文拟从单位犯罪与共同犯罪的联系、单位犯罪的共同犯罪基本形式及其认定等面提出一些浅薄之见。  相似文献   

18.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4):136-136
张竞模等人在《青少年犯罪问题》(上海)2006年第6期上著文《未成年人定罪量刑特殊性研究》说,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以下特点:1.主体特点。相对于成年犯罪人,未成年犯身心发育不成熟,头脑相对简单,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犯罪形态以冲动型犯罪和简单型犯罪为主。未成年犯的社会生存能力一般较差,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喜欢抱团聚群,又使其常常受到他人操纵和唆使,从属犯罪,共同犯罪的情况都较成年人高得多。绝大多数未成年犯文化程度低,家庭监管和学校监管很薄弱。  相似文献   

19.
李一鸣 《法制与社会》2011,(23):264-265
共同犯罪是一种常见的、对社会危害性大的犯罪形态。然而,对于共同犯罪的认定及处理在我国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的复杂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共同犯罪的理论研究。本文拟就共同犯罪的两个重要理论问题予以探析,即共同犯罪的认定——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共犯与正犯的关系——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以期对我国共同犯罪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共同犯罪与身份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刑法中 ,有些犯罪的犯罪主体是由特殊身份的主体构成的 ,刑法理论上将其称为身份犯。对于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在共同犯罪中的认定 ,我国尚未在刑事法律中予以明文规定 ,散见于司法文件中的规定多是对一些个案的处理原则 ,这些规定缺乏全局性 ,有的规定本身的科学性也值得斟酌 ,因此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很有限的。目前各地对于共犯中身份问题的处理很不统一 ,本文拟就共同犯罪与身份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一、身份的界定身份一词 ,又作身分 ,根据《辞海》 ,身分 ,是指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在刑法理论中 ,对身份有不同的理解 ,由此对身份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