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岚 《法制与经济》2010,(8):115-115,117
中国近代化的警政理论在维新变法中,向实践中迈出了艰难而又关键的第一步。康有为是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他的警政思想受到早期改良派的警政思想的影响。康有为的警政思想在近代警政发展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警政的近代化进程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康有为的警政思想还存在对警政认识的不全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以清末中国司法现状为依据,抨击清末司法腐败,引入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呼吁司法改革与司法独立,力图转变清末司法固有模式。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其司法理念对清末的司法改革具有深远影响,其思想和实践经验对于现代司法改革也仍具有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角度对康有为的法思想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文章指出,中国法文化的近代化历程开始于维新变法运动,而康有为则是开时代之先声的伟大人物。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康有为从自然人性论出发,引伸为"几何公理"原则,把独立、自由与平等推证为人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成为判定政治、法律、道德之是与非的根本价值标准,由此对传统法文化价值观和主要原则作出较为系统的检讨和批判;第二,康有为转攻今文经学,把近代化法文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制度注入传统经学之中,为中国法文化的近代化清扫了路障;第三,康有为提出了取代传统旧法的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的新的法律体系模式,成为近现代立法的根本。所有这些都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议报》是晚清报刊中影响力较大的一种,更由于梁启超在《清议报》开辟"诗文辞随录"栏以实践其"诗界革命"主张,而在报刊诗词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清议报》发表诗词作品的作者中,康有为、蒋智由尤其值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两人发表的诗作数量最多,更因为其作品最能体现其时"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两人在晚清十年间的诗学思想演变轨迹也能够凸显时代变局中士人阶层的心路历程。康有为的诗作则是其流亡海外之后积极为保皇事业而奔走的游历、交往与心迹的真实显露;蒋智由的诗作最能体现"诗界革命"的主张,而他在晚清十年中的思想与诗学转变也为理解晚清士人阶层提供了一份可贵的样本。可以说,《清议报》诗词真正拉开了晚清报刊诗词发展与演化的大幕。  相似文献   

5.
<正> 魏源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他不仅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而且具有丰富的法律思想。多年来,学术界在变法思想方面,对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的研究可谓成果斐然,而对魏源变法思想的研究则似嫌不足。为此,本文试图以一些粗浅见解,求教于专家和学者。一、魏源的变法思想一八四○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本来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开始摇摇欲坠。为了挽救这种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魏源提出了他的变法思想,这一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何休是中国古代研究《春秋公羊传》的大师,上承董仲舒,下启康有为,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本文就何休对古代的婚姻制度、田制税制役制、教育选举刑罚制度以及关于夷夏之别与三世演变等问题的阐述作了评价,并对何休论述古代制度对后世的影响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大同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不同时代的人拥有不同的大同之梦。如果说古代大同理想是外王的一部分,寄予着平天下的雄心和抱负的话,那么近代大同则迫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是政治需要和生存竞争使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立言宗旨决定了近代大同拥有迥异于古代的新意蕴、新视野和新诉求。康有为、谭嗣同的大同理念与古代大同迥异其趣,带有近代特有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特征。作为大同的近代形态,两人的大同思想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通过大同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和背景、大同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特征以及大同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启示集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宪法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不能重演,但不同的历史时代却可能有相似的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与今天一样,都处在社会政治与法制的转型时期。因此,研究过去100年中国宪法思想的发展,对今天的宪法学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叶兰 《法制与社会》2011,(14):224-225
辛亥革命前后,章太炎以暴力革命论反驳改良派的维新道路,他以诸子学为武器,站在古文经学的立场上对康有为等改良派展开抨击,批判保皇,宣扬革命,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论的同时又反对代议制,设计出理想的共和政体.本文又从多方面分析了章太炎革命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栾兆星 《南大法学》2023,(3):153-171
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康有为重构中国文明的自主性,力图保持儒学在政教中的普适地位。在处理儒学与立宪的关系时,康有为认为孔子作《春秋》立宪法,且与西方宪法相较,作为宪法的《春秋》在时空上具备普遍性。进而,康有为通过诠释儒学经典,以《春秋》公羊三世为普遍规范,将立宪政体融入儒学之中,以此为变法改制的步骤和方略提供理论依据。他还通过阐发儒学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寻求人人自主、自立、平等的立宪原理,对传统儒学中的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做了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康有为贯通古今、融合中西而形成的“孔子制宪说”虽无法凝聚世人的立宪共识,但展现了传统、现代与未来之间的连续性,诠释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性,并提供了儒家立宪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晚清今文派制义是指光绪中后期出现的以今文经学(主要是《公羊》学)解释四书义的一个制义流派,它是在近代以龚自珍、魏源等今文经学思想家的影响下,随着西学的兴起,以异端面目出现的制义派别。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派制义借《公羊》学的观点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与政治上的维新变法,也成为科举制义的批判者与终结者。  相似文献   

12.
齐皇 《法制与社会》2011,(29):293-293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精神文化财产,海瑞的法律思想是明朝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我们法律历史的一笔财富。通过对海瑞法律思想的分析,得出海瑞法律思想的思想渊源、实践及影响,最后对其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2,(26):38-39
时人多称赞章太炎的学问,章太炎十分不满,自认为政治胜于学术。他的弟子周作人在《谢本师》里就说,先生“自己以为政治是其专长,学问文艺只是失意时的消遣”。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驳康有为的保皇理论,拥护民族民主革命,其中有句话是“载游小丑,未辨菽麦”。点名道姓地将皇帝称作是小丑,在当时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  相似文献   

14.
我的祖父张元济,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和康有为,都是近代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翘楚人物,然而,相比于豪放大气、张扬恣肆的康有为,祖父可以说是一个低调没有声音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宪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作为活跃在中国近代政治和思想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提出来自己的建国主张,并舍身投入现实政治。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梁启超的评价有失偏颇,特别是对其宪政思想的研究,缺乏应有的力度。本文拟初步探讨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理论渊源、一般原理和宪政模式,以期对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含义、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梳理,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内容的模糊性和评价范围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人权观念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晓平 《中国法学》2005,(1):145-156
纵观中国现代思潮脉络,我们从中发现了一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未知概念,它深受近代西方思想启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当时的开明有识人士创立,这便是“人权”。康有为最先发现了“人”以及它的“客观自然存在性”和“个体存在性”,他向往一个“新世界”,在那里“人”可以自由享受各种权利和无穷的乐趣。随后的严复和谭嗣同各自以其自己的方式阐明了“人”的自由和平等思想;梁启超将前面所有的思想相结合,给这种具有“主体性”和“公民性”特征的人定义为“新民”。  相似文献   

18.
民本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对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民本思想的源流、民本思想在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地位、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容与本质、民本思想在近现代的转变、中共执政理念与民本思想的关系等方面的梳理和论述。但学界对民本思想的解读和属性评价也存在不少分歧。学界应当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化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的研究,以达到全面认识传统民本思想和正确处理其现代转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富有社会批判精神的理论家、富有改革勇气与创新精神的思想家。尤其是其政治思想,具有朴素的民主性及启蒙特色。张岱年先生就曾指出:“黄梨洲是中国过去民主思想的一个伟大的代表”。但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成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从《留书》到《明夷》之间的十年,是其思想变化的重要时期。本文重点分析了《明夷》对《留书》的超越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振东 《江淮法治》2010,(11):58-59
一、从韩非法治思想体系——“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看其法治观的权治特点 研究韩非的法治思想,必须解决对他的法治思想体系的表述和评价问题,表述和评价不同,将直接影响对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