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三十年来,中国乡村政治研究界流行的各种理论框架在深化我们对乡村政治问题认识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不仅与学者们在理解中西方差异上的分歧有关,同时更是学界在理解乡村历史与现实之间所彰显的张力使然。将国家基础权力理论作为乡村政治研究的新框架,不仅有利于弥合中西方之间的差异,而且能够较好地关照当下乡村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汪鸿波  蒋国河 《求实》2023,(1):96-108+112
理解村庄的权力结构及其变迁是优化村庄治理体系的重要切入点。移民搬迁村庄的实践表明,村庄权力结构再生产通常会经历权力获得、权力挑战、权力继替、权力巩固后的权力结构再生产等不同阶段。本质上,村庄权力结构再生产的核心因素在于村庄治理趋势下国家力量的策略性干预、乡村阶层分化促使村庄精英共谋合作以及扁平化的村庄社会所激发的村民公共性诉求。移民搬迁村庄在实施村庄治理过程中,发挥村庄权力结构再生产的建设性功能,需要厘清权力主体之间的责权关系、切实落实村庄民主协商及议事制度、构建完善的村庄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乡村政治在其自身的发展运作中,不断体现着它与国家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及村庄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人民公社时期,从表面上看,国家对村庄进行了高度统合,村庄的权力运作呈现出稳定有序的状态,人们的行为遵从着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但从这些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发现,乡村政治的运作呈现出许多悖论和冲突。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展现该时期乡村政治运作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村庄精英权力结构的分化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村庄一元精英权力结构正在快速分化.村庄政治精英权力、经济精英权力和边缘精英权力在村庄权力平台上闪亮登场,竞相表演.虽然村庄政治精英权力内部出现了移位现象,但其威力尤存,仍有较强的整合能力.村庄经济精英权力和边缘精英权力迎合了国家制度安排和村庄社区实践的需要,挑战村庄政治精英权力,催生了村庄民主化治理.  相似文献   

5.
漫议权力、权利及二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作为政治学用语的“权力”和“权利”两个概念,在现实社会中频频叫响,显然,这是中国正在进步的响亮足音。然而由于“权力”和“权利”普通话的读音不好区别,加上一些人不懂得或不注意区分二者的不同含义,使用中常常混淆甚至颠倒了它们的关系,造成了一定混乱。为此,我们认为联系我国当前实际,对这两个政治术事加以剖析和正确认识,很有必要。一、权力和政治权力按照一般的理解,“权力”在本质上是指“具有做某种事情的能力”和“产生某种结果的能力”。权力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可以说,自私有制和阶级社…  相似文献   

6.
张杰 《理论学刊》2012,(7):81-85
分析一种政治制度,需要把政治权力配置方式和政治权力运行方式加以区别,前者涉及的是如何分解政治权力、设置国家机构以及如何实现政治权力人格化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政治权力主体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政治权力配置方式是一切政治制度建设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它沿着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展开.这种关于政治制度的分析思路,可望对民主政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提供一种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
国家权力由经济权力、军事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权力构成,其中每一种权力都贯穿着弥散性的意识形态权力,而且意识形态权力是其他权力相互作用的"网络"。意识形态权力的这一国家权力原理意味着,从国内政治到世界政治,话语权之争都关乎着政治共同体的命运。比较而言,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的中国,其国家权力依然存在着结构性问题,那就是意识形态权力的短板。建构话语权成为中国国家建设的"世代工程",但来自体制性张力则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岑树海 《世纪桥》2007,(3):32-34
一个国家的政治遗产往往决定了其现代化政治变迁的不同道路。传统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无法容忍政治组合对自身权力的冲击,这种制度本身无法包容政治参与的扩大化。从权力组合和配置的角度可以看出传统中国政体的集权性质对政治参与的扩大化造成了制度性的障碍,由此影响了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政治结社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程亮  贺筱华 《唯实》2010,(7):45-49
政治的本质是权力关系与权力运行。政治权力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即公共权力体系的内部权力结构、公共权力体系的边界权力结构和集团间权力结构。在现代政治中,政治权力结构主要可分为集权主义、全能主义和多元主义三种基本类型。对政治权力结构进行深入考察研究,认清不同政治体系、制度及政治形态性质的基石,把握人类政治形态嬗变与政治文明演化历史进程的特点、趋势及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政治权力结构的改革与建构确定方向和目标的一个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村政治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培育了乡村"政治场域"中三股主要的政治力量:国家权力、家族势力和民间力量,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变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三股力量的互为盈缩.在1949年之前,虽然这三股政治力量从未停歇过博弈,但是家族势力基本上处在乡村政治生活的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权力加快了向乡村渗透的步伐和力度,很快主导了乡村政治生活.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家权力开始有限地退出乡村,乡村的民间力量开始崛起,并且逐渐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辛璄怡  于水 《求实》2020,(2):90-99,M0006
多主体的共同在场使村治空间中交织着行政权力、村庄治权、经济权力和道德权威四种主要的权力类型。不同的权力来源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异质性和各自有限的作用范围。从适应性治理的角度来看,过于规整的行政权力在乡村治理中欠缺及时的回应能力,而精英个人的经济权力和道德权威又兼具实用性和风险性。相比之下,灵活的村庄治权最具治理优势,但其自身正在内外因素的制约下不断弱化。为此,应从政策引领和机制监督两方面来促成有效的乡村多元治理,减少基层行政干预、强化村庄治权、规范私人权力并鼓励精英回归。  相似文献   

12.
治理视野中的乡村政治:走向合作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缺乏制度上的规范、理论上的支撑。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政治控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需要,国家权力加强了对乡村社会的渗透,直至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确立,基层政权下沉至村一级,国家从政治上对农村表示了高度的“重视”,不过这种“重视”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工具主义的考虑。  相似文献   

13.
由于权力本身的特性和权力主体的有限理性,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已是一个基本的社会事实。然而,关于如何制约权力,在规范层面上始终存在着诸多理论。因此,本文是在对权力制约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反思,尝试从权利政治和生活政治去完善作为规范和经验之间的权力制约,以此去追寻现代政治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乡村债务对乡村治理的多重负面影响已经在学界形成了一种共识,而在找寻债务.艺解路径的过程中,全国的大多数地方都显得力不从心。公安县伏村债务化解的工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债务化解的地方经验,更让我们透过村庄的债务化解工作看到了乡村秩序的重塑和乡村治理得以有效表达的重要机制。债务化解工作不仅消除了村庄发展难以承受的沉重包袱,更在这个过程中锻造了村民相对平衡的权力与义务关系,增强了村民对村庄未来发展的预期,重新树立了村干部的权威,并最终达到了相对善治的治理局面。抛开具体的手段和途径,伏村债务化解工作所传达的乡村治理理念和思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15.
村庄治理秩序研究是村庄政治研究的基础。研究以能够表达村庄基础的经济社会分化水平、村庄归属感及村级正式权力的影响力作为标准,将改革开放后至今的中国农村划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在此基础上,以对村庄精英的分析为切入点,对不同时段的四种理想类型村庄的精英权力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把握村庄权力的运行实态,探究处于同一/不同时段、相同/不同性质村庄的村庄治理秩序,最后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对精英角色与地位、精英权力结构及村庄治理秩序之间的关系的探析上。  相似文献   

16.
马丽娜 《世纪桥》2010,(7):62-63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是对立统一的。本文以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关系为视角,分析了二者在新加坡政治体制下的双赢运行机制,以及这种机制是如何既保证政治权力的权威性,实现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国家政治稳定,又保证公民政治权利的有效实现,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团结和谐。同时探讨了这种机制的成功运作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关于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通行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统一领导和实行民主集中制等;现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优势是广泛的人民性和整体性,是政治的民主性和决策的科学性;而现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缺陷则是权力过分集中,权力制约乏力和缺少具体的运行规则;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具体原则是法制化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廉洁原则,廉价原则,效率原则,监督原则和稳定原则等,要完善现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就必须有总体思考和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李伟 《理论学刊》2005,(12):90-91
"大跃进"运动使国家权力扩张至乡村社会中,彻底破坏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传统权威,加速了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旧体制的衰落和解体,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重铸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它所体现的中国人民那种改天换地、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腐败总是同公共权力密切相关。权力的特性决定了权力走向腐败的过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权力腐败具有一些共有的规律和新的特点。权力腐败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政治、伦理、经济、法律、文化等多维本质,权力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和蔓延有其显著特征和严重危害性,权力腐败的产生和蔓延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张跃进 《唯实》2013,(2):37-42
衡量民主政治发展的标尺之一是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透明度越高、公开面越广,政治环境越民主。权力运行一旦公开透明,一切的过程和结果便处在人民群众监督的视野范围内。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阳光"政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