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新中国成立起至1978年的30年间,以现价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东、西部之比为708:7.52,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0.44个百分点。这使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到1978年,东西部的年人均收入差距已缩小到200元左右。但是,自1979年开始,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得以超常规发展。据统计,在1979年至1995年的门年间,我国经济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速度为98%,其中:东、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8%和8.7%,东部地区高出西部地区41.个百分点。这使一度缩小的地区经济差距又呈拉大之势。在近几年的国内生…  相似文献   

2.
戴少英  李卿富 《前沿》2001,(7):32-35
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 ,昔日贫困落后的西部地区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巨大变化 ,如今的西部已非过去的沙海驼铃 ,大漠孤烟 ,而是一片潜力无尽、充满希望的热土。但是 ,和东部地区相比较 ,还是处于落后阶段 ,特别是自八十年代以后差距呈越来越大的趋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转移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采取了向东部沿海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六·五”开始 ,国家将资源配置的重点移向东部沿海地区。例如 :在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机制 ,…  相似文献   

3.
2009年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连续第3年超过东部,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首次超过各省区平均水平,地区之间的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区域增长速度继续呈“远西部、大中部、新东部”的排序格局,速度差距继续有所缩小;区域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继续呈“新东部和远西部高、大中部低”的格局。2010年,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启稳回升,各地区增长速度将超过上年;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绝对差距扩速放缓”态势。针对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出现的基本趋势,本文为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势头特提出了3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协调王成勇,李长礼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各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尤其是东部地区同中、西部的距离越拉越大.尽管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间差距扩大是难以...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最大的是农村经济,西部地区的落后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相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甚微。据统计,1949~1979年的30年间,以现行价计算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东部地区和西...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发展速度、投资总量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差距也在拉大。这种客观现实,已经引起各个方面的关注,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不仅是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实现小康,增强民族  相似文献   

7.
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东西部差距非常悬殊的严酷现实。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得到了一定的矫正,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指导下,政治运动不继地冲击着经济建设,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先富共富”理论的指引下,东部地区率先富裕了起来,尽管西部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但与东部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为了缩小二之间的差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对于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和我国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对策黄昌元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个区域都有很大发展,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变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差异致使东西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如...  相似文献   

9.
孙忠霖 《前沿》2002,(12):95-99
一西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上 ,曾有过兴盛辉煌的一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西部曾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 ,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不相上下。但自唐宋以后 ,由于战乱纷争、生态环境恶化、航海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 ,政治文化中心也随之东移 ,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步下降。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状况不仅未能改变 ,且进一步拉大。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的重要历史时期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  相似文献   

10.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我国第二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西移。第一次西移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时间长达约30年。这一时期我国的投资和工业基本建设主要放在了内地和西部,甚至将东部沿海地区相当一批企业整体西迁。第一次区域发展重点西移的结果主要是:解放前形成的工业生产能力畸形集中于沿海少数几个大中城市的不合理格局得以改变,中西部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经济布局在相当程度上趋于均衡,但经济运行效益差,抑制了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全国经济增长缓慢,延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这次西部重点开发…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梯状,沿海东部地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市场体制最早开始建立,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反观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则明显滞后,尤以西部地区为甚。与此相应,作为体制改革衍生物的私营经济,其发展也呈明显的阶梯状: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而且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极大,中西部地区若要振兴经济,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所需做的工作很多,而放手发展私营经济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一、与东部地区相比,申西部地区发展私营经济的潜力巨大我国改革开放的…  相似文献   

12.
发展行业协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松青 《创造》2001,(3):18-19
经济转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20年来,区域的崛起和区域经济的个性化发展,使中国经济渐入五彩缤纷和异彩纷呈之佳境。然而,市场力之作用的固有趋势使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1978—1999年,从GDP总量的地区构成和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来看,东部地区呈现持续上长趋势,而中西部地区相对下降。尤其是1994年以前,东部地区上长的趋势和西部地区相对下降的趋势十分明显。1994年以后,  相似文献   

13.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文 《前沿》2002,(2):81-82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国家与国家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有了巨大的提高 ,但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加大了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如东西部的差距 ,城乡间的差距 (这里我们统指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 )。致使这种差距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历史开发的进程不平衡。我国东部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历来是开发的重点 ,而西部 ,山高地偏 ,交通不便 ,自然环境恶劣 ,投入开发的力度、进程都大不一样 ,致使西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2、科技发展与投入…  相似文献   

14.
西部10省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地区. 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重点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上的差距,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早在1988年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即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总量GDP的Theil指数进行分解后指出,我国的地区差距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一直在扩大。三大地区内部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而且,东部地区内差距在对我国经济整体差距的影响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影响趋势逐渐减弱;相反,三大地区间差距在对整体差距的影响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影响趋势正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6.
《时事报告》2010,(7):66-67
梅佐乔诺(Mezzogiorno)在意大利语中是“正午阳光”的意思,泛指意大利南部地区,该地区传统上以农业经济为主,与意大利北方存在很大的发展差距。无独有偶,德国统一以后,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也是长期得不到缩小。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非常罕见,有经济学家总结称欧洲有“两个梅佐乔诺”。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加快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一当前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信息技术。因此,迅速提高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也是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健所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目标,重要的制约条件和难点在于实现西部的现代化。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跨越式发展方式应成为当前的首选方式。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跨越式发展至少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发展的步幅大,经济总量增长和社会进步速度快;第二,发挥后发优势,缩短或跨越某些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大力提升经济质量与水平。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域和各种固有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一般不快;又由于原有经济总量较小,即使与东部地区保持相同的增长速度,其差距也会按指数规律逐年增大。假定东西部人均GDP都按9%的年增长率计…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综合发展实力也明显增强。但从相对意义来说,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的幅度低于全国发展水平,特别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在逐渐拉大。   一、差距原因   1、历史因素。在旧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致使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发展起步晚,起…  相似文献   

20.
一进入21世纪,针对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实际,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里,在资源配置上奉行平均主义的原则,实行均衡布局,结果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效果总的来说并不理想,产生了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的状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根据对国情的重新认识,对地区经济发展作了一次重大战略性调整,确定实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战略。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具体来说就是从1978年开始,国家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把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集中使用,发挥了地区比较优势,在地区发展问题上更加注重效率。这些政策在较短时间内大大增强了全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从1978年到1994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由3624亿元增加到45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5倍。而在45006亿元中,东南沿海的贡献是18825亿元,占全国的41.8%。实践证明,改革以来我国的地区发展政策总体来说是正确的。然而,这种政策也造成了当前地区差距越拉越大的事实。地区差距的扩大有其消极的一面。首先,地区差距扩大与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不相适应,地区差距扩大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