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行政领域越来越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对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有效的一种借鉴就是新公共管理的应用,新公共管理的很多方面都能够有效地给予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行政改革浪潮而兴起的政府改革理论,它为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野。“新公共管理”模式是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而进行政府改革和行政创新的必然产物,作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替代物,“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的出现,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治理变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本文拟从新公共管理产生的背景、基本主张等方面入手展开论述,进而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模式来探析我州的行政改革与创新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管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西方国家,它是一场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市场价值导向为取向,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政府公共管理革命.文章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的背景原因、理论基础和主要思想,论述了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行政审批制度是残缺产权制度下分散的、临时性的产权界定机制,是部门设租的权威途径,是政府职能的一柄双刃剑.我国加入WTO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要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目前,各省市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困难重重.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时适用的具体措施,以期能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到了后工业社会和信息化时代,为克服传统行政模式的弊端,兴起了一场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官僚制模式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管理模式进行简要的阐述,并以其为指导,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市场化政府、民主化政府、弹性化政府和法治化政府的主张,同时,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审慎引入公共管理理论,借鉴经验、摒弃弊端。  相似文献   

6.
自19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行政管理改革的浪潮,其成果显著。塑造企业家形象、强化服务理念、引入竞争机制等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理念对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在本文中结合中国独特的国情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方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新思路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的7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威尔逊和古德洛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和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已很难回答和解决西方各国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以及摆脱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尽管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起因、议程、战略、策略以及改革的范围、规模、力度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取向,即以采用私人部门管  相似文献   

8.
基于民主行政理论视角,通过分析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政府再造者对政府与其内外部行政环境关系的调整,本文认为新公共管理在追求行政效率的同时,也蕴含着对分权、参与和回应性等民主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以"摒弃官僚制"为口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各国传播开来,改革者批评官僚制导致了组织的僵化和低效率,引起了民主政治的危机,并忽视了组织中人的因素.本文在分析官僚制及新公共管理对其批评的基础上,认为新公共管理并没有实现对官僚制的超越,官僚制仍有其存在的价值.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行政组织改革应以塑造理性精神,完善官僚制为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借鉴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的转变 ,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替代 ,而体现的是在二者内在相通性基础上的发展递进性关系。官僚制是政府运行的基本结构和重要方式 ,新公共管理的范式并不能实现对官僚制的摈弃和革除 ,而只是对其存在的弊端和时代缺陷进行修缮。新公共管理与官僚制的内在逻辑关系 ,对于我国的行政改革的价值定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何英 《公安理论与实践》2008,18(2):17-20,24
公安工作在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某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结果大大影响了公安机关的效益和效率。所以,转轨期的公安机关承受着来自外部和自身的强大压力,也面临着众多的困境。只有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应对挑战,走出困境。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现代警务改革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和经验,如建立服务型警务模式、实现治安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鼓励警务“私有化”、建立“有限公安”、扩大基层的自主权等。  相似文献   

12.
新公共管理的行政理论创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对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概括 ,是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公共理念与市场理念的融合为灵魂 ,以政府公共职能的重新厘定为基础 ,以公共管理运行机制的重构为基本内容 ,以行政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支撑 ,以行政决策与执行创新为立足点 ,以行政管理方法创新为手段 ,进行了行政价值观念创新、行政职能创新、公共管理运行机制创新、行政组织创新、行政决策和执行创新、行政管理方法创新 ,对公共行政学理论有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中的基本概念。“行政机关”一词存在较大缺陷。新公共管理之非政府公共组织对行政主体理论产生了很大冲击。无论是为了解决我国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还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法学研究接轨 ,都应该扩大行政法学研究范围 ,扩大行政主体理论所涵括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不仅缺乏成功实施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环境,而且所面临的问题与新公共管理要解决的问题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在此情形下,盲目引进新公共管理理论存在着较大风险。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必须坚持批判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行政生态学理论,在行政生态学视域下,从行政生态系统中行政生态圈与社会生态圈及其生态圈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着手,研究探讨了基于行政生态学的全面整合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以行政生态系统中的"网"络结构为平台,以公共危机的全流程信息"流"管理为基础,以厘清行政生态系统内竞争序和共生序为途径,综合完善行政生态圈的内生环境,整合社会生态圈,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机结合体系。  相似文献   

16.
英国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改革最为激进和成功的国家,本文介绍了英国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原因、具体过程,并分析了其特点,目的在于吸收、借鉴英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政府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为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显然可以为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怎样面对新公共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应于小农经济、工业经济和新经济,政府行政大致表现为统治行政、官僚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三种行政形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行政实践表现出转型社会所特有的典型特征他拖着统治行政的尾巴,发育着官僚行政的躯干,谋求着新公共管理的丽裳.这个现实就是我国行政改革的依据.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性行政改革浪潮,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定位应当是摆脱统治行政的影响,批判性地补足相对于现代官僚行政欠缺的成分,有针对性地参照新公共管理完善我们的改革思路,确立中国的行政改革哲学.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改革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部分,它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新公共管理改革的特点.但其以市场化和企业化为取向的改革举措在顺应新的公共管理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的问题.文官制度未来还会不断调适,为适应管理模式创新,它必须关注结构和行政价值层面的改革,完成从传统行政文化到新的行政文化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既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行政管理的落脚点。提高行政效率是一切国家行政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既是政府机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要提高我国的行政效率,就必须改革和完善行政体系,建立依法行政制度等。同时,还要改进行政管理手段,建立电子政府,实现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