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商标反向混淆是一种特殊的商标侵权行为.在反向混淆案件中,法院通常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通过对现有知识产权侵权不停止裁判情况的分析,商标反向混淆案件的裁判规则突破传统侵权救济模式,以判令"侵权不停止+替代措施"的方式替代传统侵权救济模式中的"停止侵权",将更有利于实现商标权人与侵权人之间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两岸互涉交通事故人身损害涉及的法律关系包括旅行者与肇事者之间的侵权法律关系、旅行者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保险合同法律关系、旅行者与公共交通工具运营人之间的运输合同或侵权法律关系、旅行者与组团社之间的旅游合同法律关系、旅行者与地接社之间的代理服务法律关系.旅行者在对岸遭遇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而寻求救济时,应慎重考虑赔偿义务主体的"选择"、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确定、管辖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珂丽 《山东审判》2007,23(6):72-75
由于我国侵权行为法的立法尚不够完备,在侵权案件的审判实践中,法官常常面临判决于法无据、受害人得不到有效救济的情形.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侵权行为法理论的精华与有益的司法实践经验,比如引入在英美过失侵权法中占有极其重要和特殊地位的"注意义务"原则,弥补立法的不足,更好地处理侵权案件,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拟对注意义务原则的含义、性质及其构成要件进行阐述,并由此进一步分析在侵权纠纷案件中如何界定注意义务的界限,以求最大程度地维护受害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侵权法的基本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权利救济和行为自由是侵权法的基本范畴,贯穿在侵权法思考的始终。侵权法中重要问题的讨论,也都围绕这一基本范畴而展开。自由止于权利。权利救济和行为自由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此消彼长的关系,权利救济范围的扩张,意味着行为自由范围的收缩。反之,行为自由的扩张,权利可获得救济的范围也便收缩。在制定侵权法规范时,在进行侵权案件的裁判时,在考虑对受害人救济的同时,需要考虑权利和自由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并非权利越多越好。对权利的救济,也并非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5.
知识产权诉讼时效的适用在我国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特别是有人认为,对知道或应当知道连续实施的侵权行为超过两年以上的,法院就应驳回诉讼请求。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分清知识产权侵权法律救济中物权法上的救济方法与债权法上的救济方法之间的区别,停止侵权属于物权法上的救济方法,而损害赔偿属于债权法上的救济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妨害经营侵权行为及其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侵权是现代侵权行为法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这类侵权行为主要发生在商业领域,妨害经营侵权行为是商业侵权中较典型的一种。本文主要围绕妨害经营侵权行为的特征、构成要件及法律救济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侵权行为法的目的是通过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剥夺侵权人的非法所得、惩罚侵权人的违法行为并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警戒和引导,从而达到社会的公正有序。这一目的必须通过法院对受害人提供救济来实现。我国民事法律救济制度中的补偿性救济,特别是人身伤亡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尚有不尽合理之处,可以借鉴英美侵权法,通过比较研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作为侵权责任认定的构成要件之一,几乎是所有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基础。本文以"两艘船舶同时碰撞第三艘船舶"案为例,通过比较英美法侵权理论中在处理类似案件所创设出来的侵权责任因果关系认定的"二分法"理论发现:"二分法"理论厘清了侵权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意义上因果关系的界限,在区分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实现侵权法补偿性功能价值。因此,我国侵权责任理论中因果关系判断标准理论的完善需要借鉴英美侵权法的"二分法",并加以本土化,以期能够适应我国侵权领域司法实践,以更好地实现侵权法补偿性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与侵权损害救济途径多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风险社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传统侵权法律制度在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型侵权行为以及灾难性、大规模的人身损害事故时存在局限性。对此,我国《侵权责任法》在功能定位、保障范围、加害事由、归责原则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对风险社会的现实状况和生活形态作出了回应,尤其强化了侵权法的救济功能。侵权法的这种制度变化改变了我国责任风险的原有形态;同时,在侵权法律体系内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对受害人的赔偿和救济问题,由此给责任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以侵权法、责任保险和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多元救济体系中,各项制度之间应注意协调,避免赔偿不足或赔偿过度。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法学界对侵权损害的某些问题曾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这对于推进侵权法的深入研究并以指导司法机关正确处理因侵权行为而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侵权行为法形成的历史渊源,以及侵权损害事件发生后在实施民事制裁时所适用的具体原则,在目前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上述两个问题略述个人浅见,并望得到指正.一、侵权行为法产生的历史渊源现有资料表明,世界早期的侵权行为法,至少可上溯于公元前二十世纪初欧洲城邦国家的成文法典之中.例如,当时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侵权法四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啸 《法学评论》2019,(2):28-41
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中国侵权法立法与司法解释的制定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当下正在进行的是作为第四个阶段的民法典分编侵权责任编的编纂。四十年来,中国侵权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大量的教科书、体系书与专著,也翻译了不少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重要侵权法著作。理论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在侵权法与债法分离、一般条款理论、违法性与过错的关系、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引入、多数人侵权责任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安全保障义务理论、医疗损害责任的统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以及损害赔偿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张铁薇 《法学家》2012,(1):121-132,178,179
侵权法具有积极的伦理功能,致力于完善人性使人具有更多的美德。对侵权法危机进行伦理诊断,意在为侵权法搭建一条人性回归之途。我国侵权法在思考人的伦理问题时只注重人的平等性和抽象化而忽视了人的多层次与多维度,在类型化的过程中隐去了人的不同身份和角色差异,从而忽略人基于身份和角色而产生的伦理责任。损害赔偿的物化趋势亦在人的生存性与尊严性之间制造了一种紧张与撕扯关系,过错的客观化则使得支撑行为背后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不再具有侵权法上的意义,进而导致侵权法疏于关注人的内心感受,忘却了对责任心与正义感的救济。侵权法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划定人们之间自由的边界,实现其制度建构与解释适用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13.
施鸿鹏 《法学家》2022,(1):43-55
侵权法中的权利并不以社会典型公开性为必要,权利属性的界定取决于归属效能与排他功能。以此为判断标准,债权基于其不同的面向,在侵权法中具有双重属性:债权的归属具有权利的属性,其利益内容主要表现为处分及受领;债权的实现利益不属于债权的归属效能,也不具有排他功能,具有利益的属性。后者进一步体现为实现给付利益相关之债务人意志、责任财产、给付客体及债务人人身。无论是作为权利还是利益的债权,不当得利制度、契约制度等法律部门固然能够对第三人侵害债权提供部分救济,但是从法理上及交易需求角度看均不排斥侵权法的救济;而且基于侵权法的救济与制裁功能,债权的侵权法保护有其必要性。从债权的侵权法保护的构成要件角度看,侵害债权归属即可征引违法性,其主观过错并不限于故意;对于债权给付利益的侵害,因债权并不拘束第三人,因此其违法性应以行为不法为判断基准,经由制定法对行为之特别禁令或违反公序良俗完成违法性之判断,而主观要件原则上仍然需要存在致损之故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反垄断法》修订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反垄断执法十一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执法经验和能力较执法初期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反垄断执法的常态化和深入发展,今天反垄断法部分条款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竞争政策在我国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着决定性作用,与反垄断立法时候的政策环境相比,竞争政策在今天已经成为我国基本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与之相比退到了次要地位。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现在有必要修订反垄断法。修订反垄断法应当强化竞争政策在这部法律中的地位,修订中应优先考虑执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法律修订虽然应当与时俱进,但要避免把国际上尚未普遍接受的条款急于纳入反垄断法,有些条款的修订还应当考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执法机关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是中国依法执政的新飞跃。国际法视角,《反分裂国家法》是以主权法对抗干涉法,是打击台独势力的尖兵利器。它不是反对台海分治的现状,而是反对台湾从中国分离成为一个新国家。《反分裂国家法》完全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有利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但该法的出台也暴露了国际法的体制性弊端,国际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有发达的行政法规范,但无现代意义的行政法,更无行政法学。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学源于一个世纪前对日本法学的继受,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废除旧六法,行政法学一时沉寂。20世纪50年代一度改弦更张学习苏维埃法,但不久行政法学教育和研究陷于全面停顿,30年前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得以恢复并迅猛发展。行政法学自身枯荣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行政法学的历程折射了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许发民 《现代法学》2002,24(2):49-54
刑法是一种法律社会现象 ,刑法社会学以刑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在我国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刑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能开拓刑法学研究的新领域、更新刑法学研究方法 ,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侵权责任法不仅批判性借鉴了两大法系在法制发展史中形成的先进经验,更是对我国近几十年来侵权立法、司法和理论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其诸多具体制度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入揭示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和立法经验,有助于为进步一推进我国民法体系化进程提供经验,促进法学理论和实践从继受主导模式向自主创造主导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19.
胡通碧 《现代法学》2002,24(4):158-161
本文介绍和评析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 191条之 3的规定 ,认为该条采取一般条款的规定方式有利于保护污染环境、致人损害侵权的受害人。祖国大陆将来的民法典应参酌这一方法 ,制定污染环境的民事责任的一般条款。  相似文献   

20.
主张信用权为特别人格权者将《德国民法典》第824条为比较法之重要参照。而从《德国民法典》第824条的形成历史、在德国侵权法体系中的体系地位及其之规范功能分析来看,其所保护的实乃“一般财产利益”,而非人格权。对此,我国信用权立法尤须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