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由于政治原因而被冷落的梁实秋在中国大陆形成一股"雅舍热"。梁实秋在中国大陆几乎是被重新发现的。一个与"乏走狗"不同的崭新形象-- 浪漫情种、自由文人、散文大师、翻译大家、著名教育家。对梁实秋除了重新评价还伴随着一种重新发现。这正是梁实秋的当代文化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可见散文是极富个性的一种丈体。而一个作家的散文风格,更是他的个性的体现。对此笔者也很赞成梁实秋先生的意见:“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而这种妙处“我们读者只有感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的所以然”.那么要说清一个作家的散文风格.确实是非常困难的。笔者只想就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寻梦》初步地议论一下他的散文风格。在这两部散文集中,共收录了张岱的197篇散文,除了两篇文集的《自序》之外,其余的都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主。…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是一切伦理的起点,一个民族的人性观,会渗透进人们的思想意识,支配人们的行为方式,对本民族的道德、社会伦理起着重大影响。因此,探讨人性论,包括中西之间不同的人性观及道德伦理是有意义的。作为时代非主流人物,梁实秋人性话语的出现,呈现了20世纪中西文化荟萃在特殊历史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梁实秋人性观以"中庸"为标尺,倡导中西文化典籍所共同表达的"理性",指出"人性"只有在规范的伦理道德中才能实现,而文学则是"人生最根本最严重的情感之完美的表现"。于是,以"古典"、"伦理"为制高点,主张文学的根本任务是伦理的涤净,文学批评的本质是价值的判断,判断的标准乃"常态的人性",判断的尺度即距人类永恒的真善美中心的远近。  相似文献   

4.
张晶晶 《工会论坛》2009,15(2):152-153
散文是“美文”,更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语言美是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有柔婉清新的美,如冰心的散文;有亮丽俊俏的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有文白杂糅的美,如俞平伯的散文;有铺张华丽的美,如徐志摩的散文。不同的语言表现,弹拨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言特征,彰显着作者不同的个性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跨越半个世纪的杨绛散文兼具学者散文与女性散文的优长并自成一体,成为体现当代散文文体背景与延展现代散文艺术生命的重要文体.面对历史,杨绛坚持散文叙事的个人性与日常性,显示出散文写作穿透历史宏大叙事的话语功能,在消解书写“大历史”的写作传统的同时,摆脱了进行历史释义的冲动.杨绛的怀人散文有效地避免了同类散文中常见的情感失真,追求一种基于智者心性的“同情”与“理解”.“人间情怀”既是一种写作视点,又是杨绛散文融会历史之真、人性之常与艺术之美的独特境界,并最终成为写作主体的某种精神写照,为散文文体的深层建构提供了一种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堪称美文,语言清新隽永、简洁淡雅,语言美是他散文的特征,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本文将结合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分析他的散文语言美的具体表现:绘画美;音韵美;女性美;口语美。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老子》一书独具特色,其散文艺术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从《老子》散文的诗性特征、《老子》散文的情感内涵、《老子》散文的语言表达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老子一书的散文艺术。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表现出独特的特征:系统的"天人之际"观;以君权为核心的权力本位意识;人性修养与伦理道德观念;务实性的治国方略论;大一统理念。  相似文献   

9.
多维人性论     
人的客观存在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从多维的数学方法研究认识人性,比较全面;人性是人的特质赋予的本性或品性,可分为基本人性、高级人性、低级人性与潜在人性,从不同方面反映人的实质;基本人性人人皆同,潜在人性人人皆有,但高级人性与低级人性却有所不同;这对于拓展人性认识视野、丰富对人的认知、提高对人的教育与管理的理性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责任保险即第三者责任保险,第三人性是责任保险的一个基本特征,并且是责任保险最本质的特征.只有从责任保险第三人的法律地位,第三人的请求权基础及其意义的角度出发,才能证明责任保险的第三人性是责任保险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杜威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基础,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同体"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民主共同体"的社会形态观念体现了杜威对人的价值和人的本质的新认识.其提出"民主共同体"思想的目的是使人类达到"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这是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2.
论刘震云小说的思维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震云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他的北方故乡为背景和思维起点的,弥漫在故乡上空的“饥饿危机、灾荒意象”组成他小说的“黄土地意象”;“权力意象和中原农民生存意象”则展现了一个没有摆脱“饥饿危机”的民族生存方式。但是,无时不在的“姥娘意象”作为一种救赎昭示着人类最终的理想、希望、尊严,这些意象不仅决定着刘震云的语言方式、叙述方式,而且也决定着他思考世界、历史、人性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民生诗根植于现实的大地,追踪着人民的命运,写照着苏轼一生起伏跌宕的政治生涯。反映了北宋贫弱交积的历史现状,表达了苏轼的政治态度和人生观点,富有博大宏深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同时折射着苏轼的审美意识和积极入世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小说纪录的人事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一是梦的现象。两者皆离不开孕育了沈从文的源头--湘西。短篇名著《渔》也以湘西为背景,塑造了一对性格迥异的吴姓孪生兄弟,描写了族姓之间残酷野蛮的仇杀,表现出沈从文对于"民族性"及"人性'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与个人生平、时代等因素关系密切的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始终以历史人性和政治社会互动为理论视角,并以历史和现实中具体的国家政治实践作为分析的核心内容。其中历史性眼力是重中之重。学术界在对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研究方面,有如下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注意:布克哈特所贯彻的人性文化整体分析法;斯金纳所倡导的历史语境探究法;斯特劳斯所主张的主流传统政治文化透视法。  相似文献   

16.
康德哲学的目的论指向以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三大“悬设”为前提的“人是目的”和“道德神学”。牟宗三在深刻理解康德哲学的人学意义后,从道德形而上学的角度对“智的直觉”及其创造性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道德本体不仅是理论的设定,更是具体的实在;由本心仁体发出的直觉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智的直觉,是“存有论的实现原则”;人类可以凭借“智的直觉”贯通现象界与物自体。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重新认识孔子,需要重回儒学源头,从"天人合一"的原问题出发,全面理解儒学中倾听天命和敬畏自然的观念,其核心是"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作为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的轴心之作,引起了诸多评论家的关注,国内对该小说大多进行主题研究而忽略文本分析。文章聚焦萨德本的规划,运用拉康的“镜象”理论和库勒的“镜子自我”理论,对其规划的形成、建立和毁灭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指出萨德本规划的实质乃是寻求自我身份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9.
“内圣外王”与先期儒学发展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他的圣王理想的追求,他认为领袖群伦应兼具"圣"与"王"的双重资格.儒学与君主专制的互限互依,它既是儒学发展的张力,又是儒学获得永久活力的限制,使儒学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无法摆脱君主专制的阴影.  相似文献   

20.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第七十二条第三款将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为违法行为予以治安行政处罚。站在坚持吸食、注射毒品非犯罪化的立场,对该类行为从犯罪学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借鉴恢复性司法理念,对吸食、注射毒品者在采取非刑罚处罚的基础上,如何施以人性关怀、力求为减少和控制吸食、注射毒品行为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