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记录”和“前科”混淆性认识的批判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刑法学界对于“前科”和“犯罪记录”有着普遍的混淆性认识,导致相关研究存在严重的方向性偏差,研究视角的多重错位更是导致了研究结论的非科学性。科学界分“前科”与“犯罪记录”是前科消灭制度研究的理论前提。“犯罪记录”是对犯罪事实及其刑事判决的纯粹客观记载,“前科”则是对犯罪记录的一种规范性评价,“犯罪记录”和“前科”之间是评价对象与评价结论的关系。真正影响犯罪人回归社会的,不是“前科”和“犯罪记录”,而是社会公众自发的非规范性评价,“标签效应”等均是此种非规范性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神判作为一种借助神灵的意志来介入人类行为之间的是非判断与纠纷处理的方式,其产生符合了当时人们的集体理性,并且在人们对公正性的追求上要比血亲复仇等形式更前进了一步。神判对现代审判制度有着一定的启示性,即应当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树立法律在法官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现代审判制度应当在程序公正上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3.
虽然"偏"和"偏偏"在用法上有交叉和重合,但二者仍有彼此对立的语义内涵."偏"指向句子主语,说明主语的意志与潜在行为与语境中的预期相反."偏偏"指向说话人,说明客观事实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从而表达说话人的不满或意外."偏"和"偏偏"核心语义的不同决定了二者情态类型的差异,"偏"属于动力情态,"偏偏"属于评价情态.从主观性上看,"偏偏"的主观性比"偏"更强.情态和主观性的视角使得对"偏"和"偏偏"差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刘强 《中国律师》2006,(11):49-50
经常听到业内部分律师们对客户价值发出不同的感叹,有的说客户价值就是律师费收入的多少;有的说客户价值就是能否给律师带来学习和经验积累的机会;有的则认为最有价值的客户应该是那些能持续给律师带来业务的客户;还有的说能使律师“一战”成名的客户应该是对律师最有价值的。林林总总,有关客户价值的评价众说纷纭,也始终是每一个律师非常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商务与法律》2006,(5):37-37
2006年9月12日,国资委正式公布实施《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该细则于2006年10月12日起实施。该细则规定,根据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央企的综合绩效将被划分为优、良、中、低、差五类。其中,央企做出重大科技创新将被加分,而发生属于当期责任的重大资产损失、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与质量事故、存在巨额表外资产、存在巨额逾期债务等情况将被扣分。央企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实行百分制,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为70%,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为30%。得分达到85分以上的为优,70分以上的为良,50分以上的为中,40分以上的为低,40分以下的为差。  相似文献   

6.
岁末年初,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以促进医德医风的改善。据此规定,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师、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人员都将参加考评。考评分为自我评价、科室评价、单位评价等3个步骤,每年进行一次,医德考评结果较差医务人员将受查处。  相似文献   

7.
犯罪预防是人类社会针对犯罪这一社会病态现象所采取的一项根本性对策,受到了以往的立法、执法、犯罪治理机构及人员的重视,并被总结和创建出了一系列犯罪预防的具体对策与理论。但是,面对当今全球犯罪仍然十分严峻的现实,西方国家一些维系已往社会安宁和稳定的犯罪预防对策与理论,均显露出或多或少的缺陷,这促使一些西方国家犯罪预防的专家与学者努力寻求某种新的、更行之有效的犯罪预防的对策与理论。鉴此,作者从众多的犯罪预防对策与理论中,挑选出代表本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国家水平的“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来加以介绍与评价,以求对当今西方国家犯罪预防对策及其理论的走向,进行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8.
“代表满意率”作为评价承办工作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又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以往媒体时各地办理情况报道看,代表的满意率都在90%以上甚至达到了100%。在这光鲜热闹的满意率背后,难道真的就是代表发自内心的100%满意吗?我看不尽然。  相似文献   

9.
清末官场流传着这样的评价:"袁世凯屠民,岑春煊屠官,张之洞屠财."意思是说,袁世凯滥杀平民,岑春煊猛劾贪官,而张之洞花钱如流水.  相似文献   

10.
“法官打律师”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封法官与律师间关系的广泛关注。这份调查报告在此背景下。历时三个月完成。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些素材,发现一些问题,引起大家的思索,共同关注和研究法官与律师之间的差别与相互评价,推动建立法官和律师之间和谐关系,促进法治事业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能否成立,先后于1月29日和2月23日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了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三只黑熊、一只马熊、一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严重烧伤,其中一只黑熊双目失明。报道一出,社会反响空前。学界也纷纷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层面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可谓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为此,本刊组织一组笔谈,拟从法理的视角作一番探索。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证据采信的疑难在于认知因素与评价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对科学证据特有的"认知—评价"结构分析和比较科学证据采信中的"认知"因素与"评价"因素,科学证据采信疑难的症结在于,科学认知与经验认知、专家评价与裁判者评价、认知与评价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思维方法、评价标准之间的张力。对裁判者采信科学证据特有的"认知过程与评价过程"进行分析,澄清理论上的疑惑和为裁判者采信科学证据提供清晰的思路。对科学证据采信的主体要素、标准要素和程序要素进行检讨和反思,构建我国科学证据采信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多次型”犯罪以“多次敲诈勒索”、“多次盗窃”为典型代表,在“多次敲诈勒索”、“多次盗窃”分别构成敲诈勒索罪、盗窃罪的情况下,能否认定其与前罪构成累犯以及认定累犯后罪的案发时间成为了刑法理论与检察实务中的两大难题.从刑法的“谦抑性”和“罪刑相适应”原则出发,“多次敲诈勒索”、“多次盗窃”可以与前罪构成累犯,累犯后罪的案发时间点应当选择行为人第三次实施违法行为的案发时间,这样处理才兼具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但书”规定是我国刑法的一大特色,对于我国刑法立法、刑事司法、刑法理论、和社会有着许多积极意义,同样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消极之处,应当正确评价“但书”规定的存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指导案例18号"从"末位淘汰"这一焦点问题切入解雇语境,直言不应以"末位"等级定义"不能胜任",更不能单纯以"末位"为由作出解雇决定,乃是立足于立法之上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补强。然补强之时,或因学说准备尚且不足,整个论述总难免停留于问题的表面,对于"末位"与"不能胜任"之间的具体关系,始终未予厘清,其指导性价值亦难免因此而受限。要突破这一限制,就必须从根源入手,深入挖掘解雇语境下胜任能力评价所应秉持的衡量标准、考察维度及其证明之法,并以坚实的理论支撑,继续探索判旨背后的未尽事宜,探索"末位淘汰"之制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16.
关于周恩来,一直有着这样一件趣闻:当他在采访中被问到如何评价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欧洲政治理念的影响时,他却说:“现在评价还为时过早。”但是一个人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因特网搜索到600多万条关于中国法治的信息。关于中国法治有着大量的法律文献,近日,有人甚至完成了一篇长达650页的论文对其进行论述[1]。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法学法律界同行们是十分具有创造力的;关于中国法治不同方面的论文也是不尽其数[2]。毫无疑问,法治相关文献的发展受到中国入世的很大影响[3];其发展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对法律制度透明度、司法审查、司法责任等法治…  相似文献   

17.
18.
王冬梅 《政府法制》2009,(19):22-23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吲元被媒体称为“草原巨贪”。他自称对一笔笔送上门的巨额钱财“根本没有太在意过”。他的自我评价是:“我不是一个昏官,也不是一个庸官,却因为廉洁问题成了一个出了事的贪官。”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从“十一五”开始,在全国高校实施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的重要举措.检视“十一五”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过程,它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在已经启动的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在“十一五”本科质量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四方面问题:建立法律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改革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建设法学师资队伍,建设法学教育实践平台.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破解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难题,有利于提高我国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校高质量法律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能否成立,先后于1月29日和2月23日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了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三只黑熊、一只马熊、一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严重烧伤,其中一只黑熊双目失明。报道一出,社会反响空前。学界也纷纷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层面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可谓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为此,本刊组织一组笔谈,拟从法理的视角作一番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