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陶爱萍 《行政与法》2006,(11):23-24
社会主义法治是法治发展到现代以后产生的一种历史形态。它除了法治所具有的共性之外,还有着自己的定性特征,两者并不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2.
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十八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新阐述。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进行无孔不入的干预与控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不存在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社会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往往忽略或者抹煞了社会个体与群体利益的多样性,和国家与社会的区别性,以致造成"国家──社会"一体化格局。这实际上是因袭了中国古代的"国家文化"传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学界要对"国家与法"这一主题关注的同时,加强"社会与法"的研究,由此展望当代中国法治的新走向:法律由国家统治社会的工具变为保护社会的工具和社会自我保护的工具;由作为国家单向控制社会的工具,转到法成为国家与社会双重与双向控制的工具;由逐步实现法治国家,到最终形成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4.
5.
2014年12月1日,上海"复旦投毒案"二审开庭前夕,上海一家新闻网站刊发了一则报道《林森浩手写道歉信跪求黄洋父母原谅》,文中摘录了"道歉信"的部分内容,并称:"由于无法向黄洋的父母当面道歉,林森浩便书写了一封道歉信,希望通过代理律师转交给黄洋的父母,但也遭到了拒收。"  相似文献   

6.
7.
论法治国家与刑事法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法治国家与刑事法治的一致性自近代以来,国家形态经历了警察国家、法治国家与福利国家三种类型。所谓“警察国家”又称“行政国家”,主要指封建主义集权时期或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国家形态。这一时期,国家强调“国家本位”为特征,国家至上,行政权力高度集中,无限...  相似文献   

8.
法治观,通常是指对法治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一般认为,法治就是法律之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①习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法治观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是很看重依法治国的,讲得也比较多."②笔者认为,我们...  相似文献   

9.
完美公司已成立了十多年了,纵观完美公司的发展,是一部依法治企的历史。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地区,近十多年来,涌现出科龙、神州、万家乐、爱多等许多名牌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大浪淘沙滚滚流,近年来,这些名牌企业也经历了磨难,有的已销声匿迹,有的事端纷起,苦苦挣扎,可十几年前不起眼的完美却异军突起,横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国际法治以及一国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法治中国”理念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治中国的建设既要遵循国际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不能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国际法治的发展,要求法治中国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参与国际经济、法治新秩序的建设,并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两个概念,一个强调人们的思想意识,另一个强调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理论和实际的两个方面为新时代治理国家管理整治提供了具体道路的指引,重点表达了法治的理念与原则.利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本文从两者的涵义、关系入手进行探讨,不断促进法治观念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治作为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发展所总结、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物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由、平等、正义、幸福追求的现实努力,它反映了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如何维护与限制私权与公权的存在空间,从而使得人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法治国家正是基于法治的理念,本着对人的尊重的前提,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如何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彰显法治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处于全方位改革时期的中国所要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辅相成,共同统一于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中。没有党规党纪的真正实行,国法实施就难以保障,依法治国就不能顺利推行。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落实依规治党的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在依法治国的大局中思考、谋划和落实,以党规党纪的严格执行引领和保障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进。要强化法治思维。纪检监察机关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治中国建设蓝图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再次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因此,法治中国建设中,从法治思维的特征和运用的基本原则来看,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途径应该是内外兼修,从领导干部自身和制度机制全方位共同提升,从而促进法治中国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法治转型是围绕社会转型进行的,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此相应,法治转型则是由贵族法治转为帝制法治。贵族法治的特质是别亲疏、殊贵贱、断于礼,也就是西周以降的礼治。“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立郡县”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全部内容。这种转型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经济转型和政治转型。为适应社会的这种转型,先秦法家提出了“法治”理论。这种“法治”,与传统的礼治相对立,其特征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重心是治吏治官。这是秦汉以后中国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秦汉以后的中华帝国法治主要是这种观念制度化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用“儒家思想法律化”来概括帝制中国的法治特征较“法律儒家化”为妥。  相似文献   

16.
17.
法治模式与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法治就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根据《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法治”(RULEOFLAW)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它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  相似文献   

18.
李英锋 《江淮法治》2014,(21):33-33
正笔者在一家基层的行政执法部门工作,经常查处一些失信违法的案件,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又无奈的现象:几乎每一起案件的当事人在一开始都不会规规矩矩地接受处罚,而是要到处找人说情,穷尽人脉后方才罢休。其实,这种"不找人,不办案"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也司空见惯。一些人为什么对法律缺乏足够的敬畏?为什么迷信"找人"而不信法  相似文献   

19.
行政程序法治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与前提.我国的行政程序法治在观念上、立法上、执法和司法审查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转变观念、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严格程序违法责任和按照法治政府的要求改善当前的行政程序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万金 《江淮法治》2012,(14):12-13
今年的“江淮普法行”活动主题是“弘扬法治理念,建设法治安徽”。6月18日至21日.记者随“江淮普法行”采访组对毫州市“万名公民旁听庭审”活动、蚌埠市建立“普法通知书”等普法创新工作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