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薇 《法制与社会》2010,(15):297-297
民事主体的存在在于法律的承认,民事主体同时必须是具有独立意志和利益的主体。法律对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设定是出于一种特别的保护需要。  相似文献   

2.
1999年我国民法学研究呈现整体繁荣的景象。由于合同法这一重要民事法律的颁布实施,解释评论合同法的著述如雨后春笋;由于学界将立法研究的重点从合同法转向物权法,探讨物权法基本理论的论文也比较多;随着因特网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著作权保护成为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热门话题;而民事司法领域的热点问题如精神损害赔偿,也受到民法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首先,介绍一下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几个宏观方面的问题。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是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第二次修正。我国民事诉讼法立法变迁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建国初期,没有制定民事诉讼法。相关的民事诉讼制度深受苏联的影响,体现的是超职权主义模式。这也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恢复法制建设。1982年制定了《民事诉讼法(试行)》。这时候国家的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诉讼模式上仍然体现强职权主义色彩。到了1991年,民事诉讼法正式颁行,诉讼模式上朝着弱化  相似文献   

4.
民事基本法的平民化与民事公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遂全 《中国司法》2006,36(11):59-62
一、问题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以下简称物权法草案)于2005年7月10日全文公布,并向社会征求意见以后,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在讨论的过程中,《新京报》率先以“看得见的物权,看不懂的物权法”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立法应该走“平民化道路”,还是走“专业化道  相似文献   

5.
侯艳虹 《法制与社会》2010,(21):293-293
民事主体的确定对复杂的民事关系的理清有重要作用,目前学界对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还未统一。本文希望能在讨论民事意志与民事主体的关系的过程中寻求对民事主体的更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民事公开审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10月20日颁布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将落实公开审判作为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民事诉讼中,公开审判是否受当事人程序主体权的约束,公开审判与诉讼公正、审判独立的关系;公正审判的内容包括什么,必须从理论上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忽视民事执行权的独立性,习惯于将其纳入民事审判权范畴或视为民事审判权派生权力。近年来,随着民事执行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审执分立"在法院的实行,民事执行权的独立性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承认,但是其与民事审判权  相似文献   

8.
2012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部分作了重大修改,增加了监督方式,扩大了监督范围,强化了监督手段。对于这些修改,检察机关应当如何回应?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这里试为阐述,期能供实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民事审判权谈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剑锋 《法学家》2000,(6):77-82
民事审判权,是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通过审理对案件作出裁判的权力.②它是国家司法权的组成部分,属于国家基本权力之一部.从形式上讲,它源于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管理国民和治理社会的一种权力.而在现代民主国家,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权力来自于民众,即任何国家权力,都来源于国民的权利.国家权力设定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国民权利,权力是保障权利实现的手段,③作为国家基本权力之一部的民事审判权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从本质上讲,民事审判权是服务于当事人诉权的一种权力,是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得以实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在理论上,实体法是内容与目的,诉讼法是形式与手段,程序被看作实体的附庸,诉讼法被看作实体法的从法、助法,程序和诉讼法均无独立意义可言。在司法实践中,诉讼法仅仅被看作法院的办案操作规程,其地位低至可有可无,违背程序的现象多且频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该决定于2013年1月1日施行。在审判监督程序领域,民事抗诉条款的修改或新增,无疑是此次修改的亮点。新《民事诉讼法》用第208条、209条、210条及211条4个条款,较为系统全面地完善了检察院民事抗诉的程序,新增检察建议的法律监督模式,确立了“法院纠错先行、检察监督断后”的顺位模式.明确了检察院的调查取证权,进一步理清了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中法院、检察院、  相似文献   

12.
黄西武 《法律适用》2011,(10):22-25
随着生产与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民事违法行为,因其自身特点难以进入司法程序被追究法律责任,导致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裁与矫正,公共利益受损难以得到及时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3.
论民事程序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必须妥善解决的社会矛盾人类社会是庞大而复杂的组织,充满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社会,没有矛盾的妥善解决,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毛泽东同志早就明确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又是大量地普遍地存在着,特别是在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之后更是如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15.
推定包括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事实推定”不是真正的推定。“事实推定”是审判人员在具体案件中由基础事实推导出推定事实的活动。审判人员的“事实推定”,根据的是经验、逻辑法则、情理,盖然性等,不是法律的明文规定。法律推定分为:法律上的权利推定和法律上的事实推定。法律推定与法律拟制完全不同。法律推定具有多方面的诉讼价值。法律推定与证明责任关系密切。采用法律推定这样的立法技术的本质原因是客观证明责任的存在;法律推定导致主观证明责任的转移;法律推定不能转移客观证明责任;侵权法中的过错推定归责原则中,过错推定导致了“举证责任倒置”。  相似文献   

16.
申请再审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陆丰市陆丰典当行(原陆丰市典当服务行),住所地:广东省陆丰市东海镇南堤路68号。  相似文献   

17.
论民事优先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优先权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但在我国从法理上对民事优先权的涵义、特征、种类等理论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民事优先权作为研究的视角,试图采取比较法、价值分析法等探讨民事优先权的基本理论,以期对我国民法体系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论民事公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公诉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方式之一。检察机关就某些案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是各国比较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的法律对此均有规定。本文指出检察机关的民事公诉权不同于公民、法人的起诉,应当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否则难免会影响公民权力的自主行使和有效行使。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法律对基层法院人民法庭的审执关系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最高法院也没有发布明确统一的司法解释。随着审执分离的推行,各地方法院人民法庭的审执关系定位并不统一,有的加入到审执分离之列,有的则是以审执分离为原则,审执合一为例外,有的是在审执分离后又重新实行审执合一。这种局面,既不利于法院工作的开展,也使当事人无所事从。笔者认为,人民法庭两便原则的最终落脚点是更好实现当事人的权利,为此应对人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权与民事审判权统一于每一个民事诉讼之中,二者之间关系的定位及如何行使是衡量一个国家诉讼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准之一。民事诉权作为民事主体所享有的重要权利之一,属于私权利,它是民事诉讼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民事诉讼启动、发展和终结的重要动力。而审判权作为国家司法权,属于公权力,是法院行使权力的根据和依托。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民事诉权与民事审判权关系方面存在失衡,在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在此情况下,对我国民事诉权与民事审判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