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由美国蔓延至全世界,正演变为世界性的社会运动。目前美国的"占领"运动呈现出以青年为主、口号多变、目标不一、缺乏领导等特征,媒体对运动反应低调,政党对其看法对立。催生"占领"运动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持续衰退与失业率攀升,公众对大型金融机构失望,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以及美国公众对国家发展方向的信心不足等。该运动对美国金融机制改革、政治文化转型和2012年大选都将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使美国民众和舆论趋于保守,孤立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进而将助推国际责任的转移和国际金融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2.
2011年9月17日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以后,美国主流媒体对其态度最初是麻木不仁,但随着抗议活动规模扩大、时间延长,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相关报道的立场、内容及引导舆论的手法也一再调整。本文通过对美国几大主流媒体关于“占领华尔街”活动报道数量与内容的跟踪观察和统计,揭示美国“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本质。  相似文献   

3.
9月中旬爆发于美国的民众“占领华尔街”抗议示威活动不仅迅速在全美蔓延,而且不断向世界扩散。比较直观地看。美国民众与金融业的矛盾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和阶级矛盾激化、两党政治矛盾和恶斗是引发抗议活动的主要因素。目前,抗议活动尚处于内聚人气、外溢影响的发展阶段,未来能否发展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活动尚待观察。但从时代背景看,抗议活动暴露了资本主义的深层危机和美国政治经济模式的深层弊端,也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新趋势。抗议活动虽不可能发展成为美国大规模社会动乱.但对美国政治、社会乃至内外政策的影响将会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17日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以后,美国主流媒体对其态度最初是麻木不仁,但随着抗议活动规模扩大、时间延长,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相关报道的立场、内容及引导舆论的手法也一再调整。本文通过对美国几大主流媒体关于"占领华尔街"活动报道数量与内容的跟踪观察和统计,揭示美国"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本质。  相似文献   

5.
2010年年底以来发生在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以及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代表的系列"占领"运动,被国内外学术界视为构成新一轮全球抗议周期的组成部分。作者从社会运动理论有关主框架和抗议周期之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了"阿拉伯之春"和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异同。"阿拉伯之春"中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变革"主框架的出现,构成此轮抗议周期兴起并具备强大动员能力的重要原因;而当系列"占领"运动在借鉴"阿拉伯之春"的话语和象征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占领"主框架时,抗议周期在主框架上经历了从"变革"到"占领"的转型过程。然而,与"变革"主框架相比,"占领"主框架在经验的可信度、经历的可测量度和观念的重要性上存在明显不足,这是系列"占领"运动的动员能力无法与"阿拉伯之春"相比的重要原因。鉴于从"阿拉伯之春"到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意义和象征体系的转型并不成功,大致可以预料,除非新的社会运动对话语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否则,这一波全球抗议周期将趋于式微。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反全球化”运动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以致它本身也发展成为 一种全球化运动。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已经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它并 未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它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一方面经济 全球化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又伴随着一国内和各国间越来越多的不平等;它兴起的理论 基础主要有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依附理论、比较优势陷阱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它的力量构成主要 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民族国家, 另一类是各种各样对全球化效应严重不满的“反全球化力量” 。  相似文献   

7.
兴起于2009年的美国“茶党”运动是由大众通过网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社会运动。虽然没有统一的党纲、组织和领导人,但“茶党”已成为美国政坛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其形成与未来走向都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8.
扈琼瑶 《和平与发展》2012,(2):38-44,71
缅甸在军政府于2011年脱胎为民选政府之后,持续对内外大政方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全面启动民族和解进程,力争实现国内永久和平;开启经济政策大调整、大改革。"新政"能够实施,是缅甸过去23年艰难民主转型探索、在夹缝中实行经济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从外部环境看,也是美国施压、拉拢与利诱的结果。"新政"为缅甸外交全面拓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创建国内和平稳定政治局面的挑战。就目前而言,缅甸未来经济会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现代化之路将重新开启。  相似文献   

9.
"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叠加,对拉美形成全方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近年来,拉美政治生态加速演变,呈现一系列新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民众对既有政治秩序和经济社会体制的不满增加,不信任危机蔓延,反建制和民粹主义情绪上升,新兴政治力量、边缘政治人物乃至少数政治"素人"趁势崛起,传统政党和政治人物影响力不断下滑,原有政治格局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新旧矛盾、朝野冲突、发展模式之争更加复杂激烈,尤其是左右之争在呈现左进右退的新动向同时,其长期对峙博弈的走势更加凸显。拉美政治生态变化背后,既有全球同频"共振"、负面效应传导的外因,更有自身新旧矛盾集中发酵、相互激荡的内因,而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无疑成为冲击地区发展的最大因素,加速了地区"乱""变"交织的进程。当前,地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地区困难局面短期难以改善,全面改革势在必行。拉美国家亟须加强民主治理,推动政党良性竞争,增强民众政治参与信心,尤其要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创造稳定发展环境,增加内生性发展动力,推动国家重回发展快车道。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以来,"东突"势力中的极端恐怖组织日趋边缘化并出现分化。其中一部分组织"圣战化"倾向日益突出,其威胁仍在上升;另一些组织则与相对较为温和的"东突"分裂组织合流,加快整合进程;与此同时,"东突"势力主流实行策略调整,试图扭转劣势。由于与极端恐怖势力藕断丝连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东突"的这一轮"转轨"努力成效有限。本文剖析了这些新动向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东突"分裂势力的发展趋势,认为"东突"组织中"东伊运"等恐怖组织出现边缘化、"圣战化"趋势,而"世维会"的影响则呈不断扩大之势,有可能确立其在境外"东突"分裂势力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2022年乌克兰危机以来,全球南方国家不盲从西方孤立制裁俄罗斯的要求,坚持不选边站的“新不结盟”立场。全球南方国家消极响应甚至积极反对西方在国际多边机制中孤立俄罗斯,消极配合甚至积极抵制西方对俄罗斯的各种制裁,在双边关系中继续保持甚至加强同俄罗斯的友好交往。其原因在于,乌克兰危机发生时,全球南方国家存在亟待解决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它们对当前的自由主义秩序和西方自私狭隘的外交行为严重不满,并且在全球多极化进程中日益壮大和成熟,希望在未来国际秩序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诉求。全球南方国家正成为动荡变革世界里的稳定力量,有力推动着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22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东京宣布与印太地区的13个国家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的谈判进程。“印太经济框架”作为美国开展印太区域经济合作新的制度体系,从本质上讲,是一份以美国利益优先的印太区域制度整合方案,是美国在印太地区开展对华竞争的行动纲领,其未来必将会对我国的海外市场、供应链稳定、区域数字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以及区域各国制度整合等方面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为应对“印太经济框架”的可能影响和挑战,我国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整合“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推出区域数字规则的“中国方案”,构建我国跨国企业主导的区域供应链,以RCEP为抓手,推动区域制度整合。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印度提出"向东看"政策,拉开东进东南亚的序幕。2014年,印度进一步提出"东向行动",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印度深化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是在美国、日本等国推进"印太战略"和东南亚国家开展大国平衡外交的背景下展开的,主要是为了对冲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产生的影响。印度与东南亚合作对地区的潜在影响较大,印度有可能成为东南亚地区又一重要战略力量,东亚地区秩序也可能随着相关国家"印太战略"的推进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应积极扩大与印度在东南亚的合作,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4.
汪长明 《东南亚》2011,(3):33-39
在分而治之殖民政策作用下,英属印度教派矛盾加剧,导致穆斯林民族主义兴起,巴基斯坦立国运动正式形成。以阿赫默德汗的“穆斯林民族论”、伊克巴尔的“穆斯林国家论”和真纳的“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论”为思想基础和主要流派的“两个民族”理论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英国落实“退出印度”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蒙巴顿方案》确立了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政治原则。随着印巴分治和巴基斯坦建立,“两个民族”理论最终实现了从早期穆斯林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到建立穆斯林民族国家的现实转变。  相似文献   

15.
出于所谓稳定管理的目的,日本民主党政权出台了钓鱼岛国有化政策。该政策的出台是日本现任政府为了应对国内政治危机而采取的自保举措,其主要目的是抢占舆论战先机、反制地方势力、不予反对党攻击口实以及迎合美国的亚太政策调整。国有化虽无国际法理上的根据,但却有国际政治的象征意义,加上该政策出于极为功利的政治动机而又无明确的政策目标,故随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其施行的结果不仅有造成钓鱼岛问题完全失控之虞,也容易导致中日关系的恶化,甚至将损及日美关系,最终可能使日本现政府深陷困境。  相似文献   

16.
2020年,澳印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建立了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其中,安全合作是澳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经济合作是重点方向,印太地区合作是新趋向。澳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既受莫迪强势的执政风格影响,又有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及大国竞争的考量。澳印通过升级伙伴关系,达成"印太战略"的原则性共识,印太地区的权力博弈趋于严峻。面对澳大利亚与印度关系的升级,中国需实施"分治"策略,保持战略定力和自信,回应澳印联合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的拉美新一轮左翼政治浪潮是对新自由主义改革及其意识形态在拉美的霸权和主导地位的一次强烈回应。左翼政府提出新发展主义和21世纪社会主义两种替代发展方案。前者较为温和务实,对市场和国家干预的优缺点都有所承认,尊重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后者则大胆而激进,试图找到一条能彻底替代新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两者都进行了广泛的政策调整和实践:经济领域以国有化、土地改革、价格控制、外汇管制为主;社会领域以实施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社会救助和扩大公民权为重心;在地区合作和一体化方面则倡导独立自主意识,反对以美国为主导的拉美一体化。总体来看,拉美左翼政府的新发展主义和21世纪社会主义重视国家作用,将社会公平和再分配作为政府首要议程,通过国家的积极干预来实现减贫及财产、权力再分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对新自由主义模式和华盛顿共识的纠偏,也是对新发展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然而,左翼政府施政主要借助大宗商品繁荣带来的收入,政策调整的基础薄弱而不稳。拉美左翼未能确立一个真正可以替代新自由主义的、可持续的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与推进,需要沿线国家,尤其是关键大国的积极响应、支持和理解.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尤为重要.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相当有限,各界的态度和反应两极化,政府层面以支持和欢迎态度为主,但部分军方和反对联盟成员存在较大疑虑;“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的市场,华人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较为支持;而印尼学界普遍持谨慎、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基于此,本文建议中国提高和加深印尼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协商解决纳土纳问题;适当调整中国对印尼的宣传重心和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加强人文交流与沟通;中企应重视项目质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  相似文献   

19.
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解冻冲破了斯大林时期文化政策的束缚,使知识分子得到思想解放和创作自由,苏联文化艺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然而,文化解冻并没有完全脱离原有的文化体制、文化政策和工作方法,也给苏联文化艺术发展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公民作为一种政治身份,最早出现于希腊城邦的政治结构之中.希腊文的"公民"(polites)一词就是由城邦(polis)一词衍生而来的,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由此可见,在古希腊,"公民"与"城邦"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的,两者间的关系成为古希腊政治的一大显著特点.本文将以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发展为依托探析"公民"与"城邦"关系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试着分析由该关系引发出的一些政治哲学问题.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首先对古希腊的"公民"、"城邦"做个概括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