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1年6月25—27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艾滋病特别会议,主题是“全球危机需要全球行动”。3000多名政府领导人、艾滋病非政府组织活动分子、国际组织代表、科学家、企业家、健康专家和艾滋病受害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有24名非洲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此次会议是联合国成立56年来首次就健康问题召开特别大会,表明艾滋病已成为一项全球政治议题。 召开背景 (一)艾滋病肆虐全球。艾滋病虽没有造成股市震荡、冲突频仍,却令人谈之色变,令全世界为之恐慌,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了已知的任何一种传染病。到2000年  相似文献   

2.
针对全球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习近平主席基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坚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行动导向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全球发展范式,不仅贯彻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而且将联合国人类自由发展的思想具体化,并指出了解决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充分的根本途径。围绕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发展倡议以全球化和全球合作为基础,将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普惠包容作为三大实现机制,这三大机制通过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影响全球发展。全球发展倡议倡导发展优先和行动导向,将全球发展共识转化为国际发展合作的务实行动,通过“围绕中心、项目引领、各方参与、加大投入、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六个方面构建实现路径。中国不仅倡导全球发展倡议,并以实际行动践行全球发展倡议,通过全面脱贫、“一带一路”倡议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等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贡献,对凝聚全球发展共识、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在建构全球海洋治理相关倡议、营造良好的海洋治理契约环境、提高海洋治理主体履约能力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国际海洋治理问题认知差异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联合国在营造海洋治理契约环境和提高治理主体履约能力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全球海洋治理形势的恶化客观上也给联合国框架下全球海洋治理成效带来负面影响。联合国可在观念层面进一步凝聚全球海洋治理共识,通过完善机制建设减少海洋治理契约环境面临的不利因素,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联合国也可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全球海洋治理主体履约能力,加大其全球海洋治理行动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全球海洋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4.
商会瞭望     
中国侨商联合会成功举办2014加拿大—中国投资高峰论坛并访问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总部2004年11月24日上午,由中国侨商联合会与加拿大中国工商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14加拿大—中国投资高峰论坛在温哥华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加拿大总理哈珀特使与加拿大国际贸易部、老年事务部、BC省官员及加中两国商业领袖200余人出席论坛。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加拿大总理哈珀及全国工商联、中国驻温哥华总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引发了许多超越传统民族国家概念和边际的问题,为阐释和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国际学术界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全球学”的崭新学科和学术研究领域.这些全球性问题不仅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也与一些自然科学学科如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密切相联,因此全球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我国,“全球问题”研究被置于二级学科“国际政治”之下,相当于国际政治的一个分支或研究方向,这与国际上的“全球学”的学科范畴相比显然是有很大差别的.  相似文献   

6.
2022年,《国际安全研究》迎来了全面改版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弹指一挥间。从学报转型,由博而专,得益于百里挑一的作者,卓越且富有开拓精神的编辑,《国际安全研究》终于如愿成为一本广受学界好评的专业学术期刊。“事适于时者其功大”。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在众多国际领域的治理及其影响日益广泛,对联合国的民主问责便成为理论和现实中的一种必然要求.本文从联合国成员内部的民主、成员间民主和全球民主三个层次考察了联合国的民主之内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联合国的民主治理及其治理机制完善的主要变革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崛起的中国已经从国际组织的参与者向改革者、创新者转变。2013年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是中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提供给世界的公共产品。它不仅在物质层面给参与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也在观念层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体现了新型全球治理观。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中国积极在国际组织中设置议程,嵌入理念话语,在全球和地区组织中扩散新观念,与国际社会沟通,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国际合作共识。“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未来,中国还需要从增强自身在国际组织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扩展现有国际组织的职能范围和推动关键的节点组织采纳政策倡议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的规范性原则与具体倡议得到更多国际组织的认可、接受和采纳,提高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与效率,促进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更加坚实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卿 《国际问题研究》2023,(4):1-16+135
全球安全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关于全球安全治理的核心理念,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全球安全倡议贯通了人的安全、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三个层面的安全关系,强调安全的重点不仅包括国家安全,还包括个人和集体意义上的人民福祉。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并向更广泛的非传统安全和发展领域延伸,成为多层面的安全概念。全球安全倡议与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一致,致力于解决国际冲突的根源,认为只有坚持共同、综合、可持续的安全观,消除不平等,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中国秉持安全共同体理念,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国际社会协力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曹德军 《东北亚论坛》2024,(2):63-78+128
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并非简单的经济学问题,而是涉及合法性竞争的政治学问题。在全球治理格局转换的历史阶段,服务全球公益是潜在领导国主动展示良性意图、获得国际支持、赢取战略机会、增强全球影响力的根本性手段。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互惠交换、关系契约与利益贡献程度塑造着领导力的合法性基础。二战结束后,美国依靠多边国际机制、全球军事联盟与自由贸易网络支撑起美式领导力。但冷战后新兴大国逐渐承担治理责任,而美国则在所谓“单极时刻”开始放松自我克制,基于蛮力强制追求全球利益,导致其国际领导力合法性基础受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中国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投行平台供给新型国际公共产品,从互惠交换、关系契约与利益贡献方面夯实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入变化,联合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提高应对各种新问题的能 力,如何应对其他国际组织和国际多边对话机制的竞争。联合国为应对这些新的挑战,需要以全球 治理为价值取向,改革内部结构,加强与相关国际行为体的合作,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61年联合国提出了“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从那时起,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开始被认真地摆到了国际组织的主要议事日程上来。“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指出了经济发达国家与经济欠发达国家之间在人均收入方面愈来愈大的差距,要求“在六十年代期间,所有会员国及其人民应加紧努力,以加速向各国经济及其社会进步的启力发展的方向前进。这些努力的目标是,到第一个十年期满时,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最低限度应达到5%。”这个至少5%年增长率的目标在六十年代就成  相似文献   

13.
2015年是当代国际关系发展演变进程中极为特殊的一年,适值二战结束与联合国成立70周年,加之金融危机与中东剧变两者的"后遗症"叠加发酵,致使全球及地区秩序重塑深刻复杂,秩序主导权之争更为激烈.新兴与老牌大国力量消长有所反复,国际组织与规则变革加快,热点地区激荡多变,全球治理博弈加剧.  相似文献   

14.
9·11 事件后美国提出的“先发制人” 对外战略对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现行 国际法律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 很可能成为大国使用武力推行其对外政策的理由, 从而威胁到二 战后经过几十年努力建立起来的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先发制人”战略并不能从国际法上的国家 自卫权中找到法律根据, 它是对国家自卫权的滥用。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必须发挥联合国集 体安全体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旭 《国际问题研究》2023,(2):1-25+122-123
进入新时代,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利益与命运的“高度关联性”是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的时代背景和立论之基;多极化格局下国际秩序和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构性”是其得以践行的必要条件;安全以及发展利益的“非零和性”是其在国际交往中实践的根本性保障;国际合作的“扩散互惠性”是其实践动力;国际交往的“道德性”从观念层面为其提供了道义支撑。共商、共建、共享三者在逻辑上互嵌、内容上互构、体系上互济,是一个体系严密、层次清晰的科学理论体系。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蕴含明确的实践原则,即以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公正合理为方向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增加全球公共产品投入为路径发挥大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表率作用,以开放包容为特征打造全球治理多元叙事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亚太地区,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传统的“辐辏”霸权体系难以为继,离岸 制衡理论也遭到重大挑战。为此,美国理论家近年提出“全球公域论”,成为美国“重返亚洲” 战略的理论基础之一。以此为指导,美国加紧推行全球公域战略,重点是改变在南海问题上传 统的中立政策,以所谓的“海上自由航行”原则突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限制,实施“空海 一体战”,为美国亚太双边联盟体系寻找新的合法性并强化这一体系,以实现美国亚太霸权从“ 霸权稳定性”到“霸权可持续性”的转型。形成中的美国全球公域理论与全球公域战略对亚太 秩序和中国国家安全带来一系列挑战,值得中国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旧的全球治理,即国际治理,在回应日益增多增大的全球问题、全球挑战上有着许多失败的记录。新的全球治理的必要性是很清楚的。但是,新的全球治理到底"新"在何处?新的全球治理应该是关于全球问题和全球挑战的新的理论与实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新的全球治理,国际社会如何找到全球治理的"新型",即走向有效的全球治理的方式、手段和模式上的创新。当前,下述三个同时展开的进程可能导致全球治理的转型:第一,改革现存的国际制度,增加新兴大国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发展诸如二十国集团这样的相对理想却初生的全球框架。第三,在联合国主导下,建立一系列针对日益增加的全球问题的新的国际制度。中国等新兴大国构成全球治理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一些具体的全球治理领域,诸如冲突后管理、金融治理、地区治理,这些国家可以通过提供务实而有效的全球问题解决方案来增强它们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凤英 《亚非纵横》2009,(6):1-6,58
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深层根源是近10年,尤其是最近5年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国际力量格局、国际经济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全球经济不平衡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不平衡发展,生产国际化则扭曲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真相。全球经济不平衡是一种“总体动态平衡”中的永恒现象。我们必须从“总体动态平衡”的视野看待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9.
曹兴 《国际观察》2012,(1):43-49
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把人类整合为具有整体性的“地球村”.全球问题,催生着作为独立学科的全球学的诞生.全球学经历了问题意义的全球学、研究意义的全球学和独立学科意义的全球学的三个发展过程.在构建独立学科意义上的全球学上,本文提出,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内,作为独立学科的“全球学”问世.此外,本文还重点探讨了全球学特殊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并提出整体性是全球学的生命线,全球学的所有范畴都必须是具有整体性的概念.唯有整体性的范畴(如全球化、全球问题等概念)才能成为全球学的范畴,凡不具有全球整体性的范畴(地区化、民族化、地方主义等)都不能成为全球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钱文荣 《和平与发展》2015,(3):78-89,113,114,130,142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治理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重大课题。联合国可通过以下途径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拥有一套服务于全球治理的完整机构;制定规范、规则和行动计划;提出新的思想理念和预警;负责进行组织、推动和监督实施。但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成为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最大障碍。中美等两种对立的全球治理观开展了激烈的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