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从立法、行政、司法和普法教育等方面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体现为法律至上、法制健全、立法民主、依法行政、司法公正、保障权利等六个方面.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要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依靠政治权威力量的强制推动,而不能寄期望于法治的自然演进,因此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不仅意味着依法治民、它还意味着依法治政和依法治党,因此依法治国需要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9,(5):83-91
关于公共管理实现途径的研究,学者们进行诸多探讨后提出管理、政治、法律等实现途径。然而,随着信息化、后工业化、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社会呈现高度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些途径在新时代公共治理中存在解释力不足、整体功能没有得到优化等问题,未能说明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真实的行为逻辑,对高度复杂性条件下一些公共问题也很难给出有效的应对方案,亟须调适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新实现路径。通过对公共管理实现途径价值和观点的梳理,以天津、杭州等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实践为分析样本,进行多案例研究,分析新一轮政府流程再造中公共管理多种实现途径演变、合流,并用系统性的视角、协同性的思维和综合化的方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系统的新时代公共管理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社会中公共治理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公共治理的和谐。公共治理,作为弥补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不足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公共治理得以实现的途径在于:政府自觉;公民参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时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重要成果和现实政策设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学理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意义。现在最迫切的任务除了继续完善和丰富理论外,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配套的政策落实变为现实的蓝图。毫无疑问,以公共价值为基本取向的公共决策是其重要内容和现实途径。因此,必须在系统梳理既有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找寻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4)
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要求。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障,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法治国是完善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其前提是完善立法,其基本保证是依法行政,其关键环节是司法公正。建设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应该不懈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8.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的名牌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产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没有享誉世界的品牌,这与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中国企业应当通过树立名牌经营观念、大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创新发展名牌、运用广告宣传名牌、加强名牌自我保护等途径,促进名牌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王凯 《学理论》2012,(1):31-32
绿色政治在西方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种将主要目标放在生态及环境意义上的政治思想。在中国,这一思想的发展相对西方国家甚至世界进程来说具有滞后性,但由于客观环境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民众生存意识的不断增强,发展绿色政治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通过一定的有效途径去实现它必将产生巨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权力异化的组织根源及改革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勇 《理论探讨》2004,3(6):87-89
从权力授予的来源看,任命制是权力异化的组织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命制不利于防止权力异化,考虑以真正的选举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制度.列宁强调人民群众的选举和罢免干部的权利.斯大林将任命制作为干部工作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扬弃"任命制,毛泽东把破除任命制,实行选举制,作为跳出"人亡政息"周期率的重要手段,邓小平、江泽民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任命制逐步扩展为多种任用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是防止权力异化的重大举措.任命制将随着党内民主的扩大而不断自我否定,从而从组织上防止权力异化,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或者法治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实质、内涵和发展特点。法治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道路坎坷 ,行程艰难 ,有些许成功和诸多失败 ,其经验教训发人深思。新中国法治发展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沉痛的教训有之 ,成功的经验更多。瞻望未来中国法治发展 ,前景广阔 ,形势复杂 ,工程艰巨 ,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寻找对策 ,做出努力 ,以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2.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治理国家、调控社会最普遍、最有效的两种方式,二者结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治国方略。从普遍意义上讲,所谓法治,是指组织管理者以国家组织、制度等形式,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做出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的约束、以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与过程。所谓德治,是指一定的社会或群体通过社会舆论、教育的力量,使社会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以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和过程。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治国方略是在拨乱反正、实现历史转折和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邓小平治国方略的总框架。邓小平治国方略的主要特点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着眼大局,抓关键问题;立足中国现实,坚持“三个面向”。这一治国方案反映了客观规律,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4.
罗许成 《理论导刊》2006,4(11):47-50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党的建设以执政为价值导向,政党执政以人民为价值导向,国家治理则以社会为价值导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揭示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党的建设、政党执政与国家治理在国家理论上的价值一致性,阐明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本质及其新的价值根基,厘清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原则,也规定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之历史发展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5.
行政机关作为法律的执行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担负着最大量、最重要的执法任务,没有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依法治国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柱。所以,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而这一重要环节的保障,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且需要厚实的民主法制思想作根基。行政法治化的基本目标和效果,就是达到行政的合法化,只有合法的行政,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合法有效是行政法治化的实质要件。国家的行政活动只有同时具备合法有效的条件,整个国家行政法治化的实现才会有希望。 一、树…  相似文献   

16.
传统法律文化与依法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依法行政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轻视法律的作用,重义务轻权利的观念,官本 位的封建特权思想,片面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需要培养全体公民 特别是行政人员法律至上的观念,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观念,行政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观念,行政行为遵循法定程序的 观念,强化政府责任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就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学习研究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应该准确把握六个根本问题:一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依法治国的根本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三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是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六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重视行政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定意义上讲,依法行政主要是依法定程序行政。行政程序对于具体行政行为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我国历来就有轻视程序的文化传统,现实社会中,行政活动轻视程序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重视行政程序、加强程序建设在我国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文化对管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探讨我国早期儒道两大主干文化在治国方略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互补机制,有助于我们实现传统行政文化的现代转化。本文着重从人道与天道、阳刚与阴柔、有为与无为、德政与善治、亲而誉之与下知有之、大同小康与小国寡民、群体与个体、肯定与否定、恒常与变革、中庸之道与辩证管理、儒道互补与现代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系统分析两者对立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殊途同归之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