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刊开辟重新评价历史人物专栏,将近一年。在已刊登的系列文章中,不乏诸多闪光点,尤其是将历史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下作考察的文章。本期推出的著名中国经济史专家王家范教授谈治史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文章,便体现了功夫在“诗外”的魅力。文中关于明末农民战争与李自成功败垂成,以及中国明清社会不能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思索背后,提示我们在超稳定结构的社会里,现代化历程的艰难性,这可以给我们在重温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时,产生更多更深的联想。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影响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发展格局。新时期文学既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学思潮的明显影响,又在写作中,把现代、后现代文学的特点与新时期文学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后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3.
两年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谈到:现代社会里,人与世界的关系显然已不再体现那种天然内在的亲密伙伴性质。人在把世界对象化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主体身份的确定建立在了对象化世界的能力之上。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技术力量在人的生活实践中的急剧扩张,人与世界关系的这一分裂性及其非美学性质也暴露得日益明显。当代世界的一切生态矛盾、生态困境,正是在这样一种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改变过程中成了巨大的“问题”。照我的看法,美学研究在整个生态领域的可能性及其首要任务,就在于如何从人与世界整体的分裂现实中突围而出,重新审视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代工业化程度的日益加剧, 一个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后现代”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样一个文化时代中,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对立性被迅速放大为整个文化的内在精神症候。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始终深感困惑且深陷其中的许多矛盾,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里愈加凸现。质言之, 人类文化的诸多问题, 在今天这个时候, 已经非常明显地呈现出与过往时代相异的内容和特点。正因此, 作为这样一个时代的精神表征的人类审美和艺术, 也就必然 发生重大的改变且呈现出与以往很大的差异。这种改变和差异, 不仅表现为审美活动、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文化与消费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文化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它消解了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和精英文化。由于对世界本体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怀疑和否定 ,从而导致规范性艺术形式的解体 ,表现意识 ,表现形式乃至艺术本身都严重泛化 ,它抹煞了艺术与生活、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 ,由超文学、超艺术导致非文学、非艺术 ,并与文化商品化和消费主义合流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美学发展研究的热点,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与传统美学不同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一、审美文化新特点审美与生活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传统观念中的艺术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活动,其结果是孤立于人之外的作品。但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却变得五花八门,变得更具娱乐性,更趋生活化、通俗化,精英艺术更多地为流行艺术所代替,从而诱发了录相、广告、时装、选美。MTV、游戏机等形式的出现,艺术走向街头巷尾,成为全新的美学样式。在审美创造的方…  相似文献   

7.
先锋派作家同时又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余华,通过对“父亲”的深度模式的消解,用“暴力美学”叙事和温情叙事的方式,彻底断绝了父子关系,颠覆了“父亲”的权威,对传统、权威、生命和文化本原进行自省、自否,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打上了后现代性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正石中味,云中仙。中国文化厚重坚韧堪比金石。单单一个石字,就够说道的了。甲骨文中,“石”字左上部状如悬崖,右下部形似从崖上崩落的石块。石,就是石块,是由矿物集合而成,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大自然中俯拾皆是的石头,中国人最早把它点石成金,还生化出了石一样厚重的赏石文化出来。据《中国石谱》记载,最早刊文称“奇石”的是《南齐书》,说齐武帝长子,即文惠太子的私园玄圃“多聚奇石,妙极山水”。而宋  相似文献   

9.
正彩砂工艺是一千多年以前通过佛教传到我国的,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制作艺人代代口授相传使其技巧得以传承至今。传统的金丝彩砂,样式比较程式化。黄小群摒弃了大面积使用掐丝技艺的方式,将油画、水彩画、国画等艺术融为一体,采用堆、点、砌多种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金丝彩砂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追求更合理的民族志方法论与知识论,是西方人类学界半个世纪以来持续努力的目标,詹姆士·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于1988年发表《论民志权威》一文,提出既有的各种民族志理论无法摆脱作者个人主观性,主张应倡导一种更为多声与众声喧哗型的新民族志。2014年,北京大学人类学者蔡华教授为文,从客观论立场撰文对克利福德的观点进行批评。然笔者主张,对于当代社会科学而言,对科学的理解不应再框限于实证主义对于客观性的要求,而应包容对不同形态的知识追求。从单声走向多声民族志,展现后现代研究者面对不同形态知识表现出的更大的反身性、包容与谦卑。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语族中,后现代性常与后现代主义混用。它源于西方文化与现代工业化语境中的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灵”,对当代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在电视领域,媚俗和克隆是电视文化后现代性的具体呈现,它消解了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节目的艺术个性。另一方面,后现代性能给电视人“向导”作用,使节目能够满足人们多元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2.
那仁图雅 《前沿》2014,(11):170-172
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课程管理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发展脉络来看在传统课程管理、现代课程管理以及后现代课程管理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著名学者提出相应的观点,对课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进行过相关探讨。我国课程管理理念从注重传统的课程管理理论到注重现代课程管理实践,都有其相应时代背景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在发展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的差异性及如何将课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统一与整合是值得研究及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当前大学审美文化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问题,从文化学、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大学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作为精英文化的大学审美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异,并就借鉴大众文化、提升大学审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西蛇文化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化学中,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象征意义。蛇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否定性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中,它固然一般被看做是毒、恶、丑的集大成者,但有时又被赋予善和美的意义。本文拟从中西方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文学描写三方面对这一特定形象作一简要地分类爬梳,以图对其审美形象和文化意义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全部文化创造活动的漫长过程及其创造产品的复杂形态中,审美价值始终是人们矢志追求的目标和极力予以表现的内容.对青年来说,美,更具有特殊的魅力.因而在青年文化系统中,审美文化成为其中最直观、最活跃,最富于生命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竞争激烈,风云变幻,神秘莫测。面对这变幻莫测的激烈竞争,许多实业家、理论家都在思考:竞争,究竟是在争什么?有人认为是产品和服务之争,有人认为是经营管理之争,有人认为是体制和制度之争……我以为,最深层次的则是文化的竞争。在当代,很大程度上则是审美文化的竞争。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时间”能出金钱,能创造财富,这当然是对的。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认识到“文化”,特别是“审美文化”,也是金钱,也能创造财富。在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顾客的审美要求日趋强烈,商品中…  相似文献   

17.
视角是作家的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和观察方式。审美视角则是创作主体对生活属于自己的一种艺术发现,它是作家的主体意识和审美意象的艺术外化。独特的审美视角是创作主体对生活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开掘的必要手段,而这一审美视角又必须由作家的主体意识来把握。这里,且从它的外视角、内视角以及内外视角的交错中展示它们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陶格斯 《前沿》2009,(2):74-76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企业文化的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网络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富有开放性、互动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并且传播速度极快的网络文化叠加颠覆性超强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必然引起道德观念变动和社会制度更新。虚拟的网络文化虽然给人们带来便捷,但也引发了社会问题,所以,很有必要从后现代的视野出发,审视网络文化本质及网络文化引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精神对现代经济精神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思潮有着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理论内涵,所关注的对象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后现代精神并非仅仅是抒情般的摧毁、解构和否定性,其中对经济精神的反思,对现代市场经济无灵魂、无道德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并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