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劳动争议不断出现,这就追切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加强劳动关系的协调,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一、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变化1.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不管企业是否用人,也不管劳动者的意愿,一律运用行政手段,统一招工,统一调配,统包企业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利益。可见,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劳动关系的主体实际是国家。它忽视了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不承认劳动力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实行市场经济,企业可以依据法人身份,根据市场变化和经营状况自主用人,从而使用人主体由国家转向企业,劳动者也不再属于国家所有,他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所追求的利益选择职业,从而使提供劳动力的劳动  相似文献   

2.
论收入分配市场化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信卫平劳动者收入问题是劳动关系中的核心问题,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我国劳动关系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收入分配市场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着劳动关系,进而影响着劳动者的利益。本文着重研究收入分配市场化对劳...  相似文献   

3.
传统理论认为劳动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这个论点科学地区分了人类五大社会形态的劳动关系性质。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性质,不仅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还与经济体制有关,受政治体制影响。同样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表现是有所区别的。同样是私有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劳动关系的表现也是有所区别的。现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关系与计划经济的劳动关系的不同特点试析如下:第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归国家,劳动力不是商品,有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重大利益问题,都由国家严格控制和具体安排,企业的行政领导人员和职工仅是分工的不同,因此在劳动关系上是同志式的互助  相似文献   

4.
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的特点分析袁金虎劳动关系是为实现劳动过程由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它的构建基础是经济利益。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我国的劳动关系已开始发生转变,即由利益一体型向利益冲突型转变。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我国的劳动关...  相似文献   

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涉及劳动者地位的若干问题冯同庆一、理顺产权关系应当注重劳动者的地位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产权明晰。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产权在其外部由国家享有,没有落实到其它具体的组织机构和责任人,企业以及企业劳动者也没有享有具体的...  相似文献   

6.
劳动者如何在劳动关系调整中认识自己余明勤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是国家的附属物,职工是国家职工,因此,劳动关系双方,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实质上是不明确的。在某种意义上国家取代了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企业缺乏用人自主权,劳动者没有...  相似文献   

7.
实行两个转变 做好工会工作胡传江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必须与此相适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观念上由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工会的行政型是工会在传统体制下运行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相似文献   

8.
行政能否规定基层工会主席由行政副职领导兼任?编辑同志:企业在进行机构改革过程中,为了减少领导职数,由行政下文,规定基层工会主席职务由行政副职领导兼任,请问这种作法符合有关规定吗?基层工会主席享受同级副职待遇的涵义是什么?中国农业银行广西灌阳县支行唐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改革在为我们带来辉煌成果的同时,社会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沉重的成本.这部分改革成本主要是由企业一线职工、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承担了.他们因此成为改革的利益受损者.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应开始有计划地对这部分改革的利益受损者进行补偿.为此,本文对上述的利益受损职工的受损程度和货币补偿数量进行了初步的测算.  相似文献   

10.
莫言 《工友》2009,(10):12-14
在计划经济年代,档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关系的标志。用人单位负有保管劳动者档案的义务。劳动者档案若被单位丢失,就相当于丢失了社保关系。因为劳动者的工龄、养老保险等一切都得凭档案说话。 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1995年《劳动法》实施后,劳动合同成为判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最重要的依据。社会保障与缴纳社保金直接挂钩,档案与劳动关系的依存关系逐渐弱化,档案企业化逐渐被档案社会化代替,如由专门的人才机构或者职介替劳动者保管档案。  相似文献   

11.
工运理论政策研究工作应处理好几个关系宜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工会组织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自身的改革和建设,加快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向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转变。在...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是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是深化改革、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工会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理应为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献计出力  相似文献   

13.
企业利益共同体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本人认为,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国家、企业、经营者、职工的利益相统一。统一的前提是国家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必须得到保障。在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单一所有制经济体制下,一方面是国家可以任意剥夺集体利益和企业劳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这种形式使生产力发展缓慢或停顿,企业成为产品经济体制的附属物,职工生活水平难以改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社会多种利益群体明朗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经营者利益、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失业、下岗、待业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之一,是劳动者个人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起全新的就业观念。一、打破就业问题上的等级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就业观念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国营大...  相似文献   

15.
利益主体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或占有关系,指靠其自身认识和追求自己独特利益而实现功能的实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工会已成为这样的利益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会虽然具有经济属性和经济功能,能够通过开展职工生活福利、劳动保险、劳动保护等工作,给职工群众带来一些经济利益,但不可能成为利益主体。因为那时是政企不分,职工群众的利益由  相似文献   

16.
劳动关系是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关系到劳动者、企业和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性变革时期,身处其中的劳动关系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即由目前兼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特征的转型期劳动关系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转变,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讲就是向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劳动法》中的几个问题张世诚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劳动法的实施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市场的法律秩序。计划经济,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以行政手段进行调节;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石油企业正由计划经济向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方向迅猛发展。油田工会必须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依法维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确保绝大多数职工能够享受到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实际成果;必须树立动态的维护观,在动态环境中实现油区社会大局的稳定;必须加快工会社会化保障体制建设,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线保障”制度,使不同利益群体都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基本社会保障;必须改革工会工作模式,建立适应油区新经济发展需要的工会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好地履行工会维护职能。  相似文献   

19.
行政审判实践中,新近以保护规范理论作为判断投诉举报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重要标准,并有扩至一般性原告资格探求的趋向。劳动者、用人单位与行政机关处于三角关系,劳动者向行政机关投诉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对用人单位做出行政处理。基于保护规范理论,相关劳动法律规范作为保护规范,或兼具保护劳动者利益的目的,或伴有倾斜劳动者利益的冲突解决方案,因而,作为投诉人的劳动者享有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可就该行政处理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我院工会学系%级劳模本科班学员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本期学负论坛刊载的5篇论文,就是他们习宪劳动关系和职工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国企职工作为劳动关系一方主体,其身份随之发生了改变。由此而引起的劳动者就业形式、劳动权益与地位的矛盾,是当前急需我们去分析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接国家行政指令进行。表现在劳动关系上,就是国家是行政主体,主宰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