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论坛》2015,(10):16-25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的确,纵观当今文艺界,“有高原,无高峰”的痼疾仍存。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数量多、更新快但质量低、经典少等问题仍是我国文艺工作难以治愈的病痛。如何在  相似文献   

2.
《前进》2015,(5)
<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就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直陈当前我们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同时强  相似文献   

3.
正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评论在引导文艺创作、探索文艺规律、推介优秀作品、提高鉴赏水平、批评不良倾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文艺评论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为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文艺还存在价值扭曲、浮躁粗俗、娱乐至上、唯市场化等问题;文艺创作生产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等问题;中国文艺评论还存在  相似文献   

4.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关于文艺批评的重要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是这样表述的: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  相似文献   

5.
正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首位;今天我们强调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古今道理一样。严以修身: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不然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我们党九十多年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理想信念。但是不可否认,一段时间以  相似文献   

6.
王智海 《群众》2008,(9):58-59
“心态浮躁,追名逐利,一事当前,总是算计个人得失,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脱离实际,劳民伤财”,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浮躁之气的深刻剖析和严厉斥责。古人云:“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难凝。”领导干部浮躁之气是作风建设的大敌,是干事创业的大忌,如不高度重视、彻底摒弃,必将败坏党风政风、损害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7.
《群众》2020,(13)
正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深刻指出":要进一步发展,仍然是在‘难’中发展‘。难’是哲学意义上任何领域都面临的、前进道路上永恒的问题。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难’也存在于方方面面。""在难中发展",既蕴含着化危为机的辩证思维,又考验着迎难而上的战略定力,对我们统筹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弘扬‘五老’精神,尊重‘五老’,爱护‘五老’,学习‘五老’,重视发挥‘五老’作用,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关心下一代工作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弘扬"五老"精神,发挥"五老"作用,培育时代新人,这需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着眼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二是要聚焦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三是要落实到"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民论坛》2015,(10):31
1文艺作品:推出更多“为人民放歌”的文艺精品当下文艺创作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对人民现实生活的反映不足。文艺创作一旦离开人民,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推出更多“为人民放歌”的文艺精品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2文艺内容:更好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界取材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并不在少数,但深刻反映中国文化精髓的作品却并不多。很多文艺作品或戏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形成了‘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等精神财富。""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着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关心关爱。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大力弘扬以"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艺创作,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文艺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同时,我也意识到,当前的文艺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研究丰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为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栗战书委员长在第二十六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强调,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立法特色,善于通过"小切口"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民论坛》2015,(10):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问题。他指出,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初心",指的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他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讨论海南经济特区精神时,经常有人把目前存在的"缺位""迷失"和"自我矮化"等问题归因于  相似文献   

15.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代会上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媒体将其称之为习近平的"两手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两手"之间辩证关系曾多次作过深刻论述。"两手论",是解决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四个全面"又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艺工作"为什么人、什么格调、什么方向"提出了基本定位,这被看作是对时下文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本清源、匡正纠偏,有利于生成风清气正、格调高雅、百花齐放、引领时代、服务人民的文艺新风。文以载道,观文知世。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艺,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优秀进步的文艺,总能为它的时代汇聚起正能  相似文献   

17.
裴余庆 《前进》2016,(10):51-53
正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社会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当今时代,尤其需要发挥文艺的时代功用。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勾画出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蓝图,更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高校领导干部作为学校治理的骨干力量,掌握着高校事业发展的方向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当下,从抓好民主集中制、强化廉洁从政、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明确一岗双责、提升互相补台能力、坚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学原是“乡姑娘”。她从一族一乡的地方走出来,汇入世界文学之林,自然带着各自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孙健忠创作中就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和土家族民族风味。作家说,他是“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追求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力求在作品中写出那么一点‘湘西味’,那么一点‘山味’和‘野味’。”(《文学与乡土》,载《湘江文艺》八一年第五期)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