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最值得历史反思的莫过于苏联诞生和苏联解体。这不是自生自灭的简单的历史变迁 ,而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文化和两种价值观较量的结果。其中 ,民族主义因素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尤其在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面临文化转型 ,民族主义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联解体至今已过十余年 ,俄罗斯诸多问题仍悬而未决。如何坚持民族传统 ,发挥其积极意义 ,克服其负面影响 ,依然是摆在俄罗斯学术界和理论界面前的新课题 ,同时也是值得世人研究的重大而又深刻的课题。林精华先生的新著《民族主义的意义与悖论——关于 2 0— 2 1世纪之交文化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中亚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解体前,国外学术界对中亚地区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学、人类学、东方学和突厥学等范畴内;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进入世界政治舞台,开始引起国外学者尤其是国际政治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推出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领导人Б.Н.叶利钦、乌克兰领导人Л.М.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С.С.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大概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此的一致评价,而其他所有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术界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 ,对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史的研究 ,到 8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高潮。此间 ,学术界发表了大量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涉及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的论著。但自 90年代初起 ,随着原苏联解体 ,我国不少研究苏联问题的学者将研究重点下移至苏联解体及其原因方面。于是 ,对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史研究一度趋于冷清。不过 ,仍有一批学者没有“跟风”,而是一直在此领域内辛勤笔耕。在这些学者中 ,徐隆彬堪称是一位佼佼者。徐隆彬长期从事苏联史尤其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史研究。近年来 ,他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论文…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失败和联邦制国家解体两个方面,即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混淆。苏联法律只给予联邦成员自由脱离的权利而没有规定维护联邦的责任和义务,是导致联邦解体的原因之一。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联邦制在法律上特化了群体及其权利。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代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由单一的"硬实力"指标转变为"软硬兼施",对"软实力"的研究也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1917年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时74年的短暂历史中,苏联软实力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舆论这一宣传工具,无论在热战或冷战时期都起到了传达政令、强化意识形态和激励士气的作用,为苏联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苏联演变曾经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十余年来,国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学术界纷纷著书立说,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著作和文章。当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许多评论也未必切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蒙古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政治、经济及外交等都经历着深刻变化.中国与蒙古国关系1989年实现正常化以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学术界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经济转轨及政治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力图对其进行梳理,并对中国学术界进一步深化蒙古国问题研究提出几点思考,以期推动蒙古国问题研究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雄踞世界70余年的苏联于20世纪末剧变、解体,成为中国学术界对苏-俄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现时我国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没有突破研究方法、思路上的传统定式,因此用新理念、新方法探讨苏联剧变的研究成果十分少见,致使现今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拉美国际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一、关于拉美国际关系理论当代拉美各国的政府和思想家十分重视国际关系与对外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80年代后期,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拉美各国依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就拉...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0.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