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观察是人们获得各种感觉经验(尤指视觉经验)的根本途径,它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任何科学假说的形成都以一定的观察资料为根据,而科学理论的检验更是离不开系统的观察。科学的观察一般被要求必须是客观的,但人们往往只承认自然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对社会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却根本否定或深存疑虑。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汲清对观挠的客观性的某些误解社会科学的观察常常被指责为不具备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这种指责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科学观察难以在不影响观察对象的情况下独立地进行,它们对观…  相似文献   

2.
阙祥才 《求索》2016,(4):71-76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取向。其中,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取向在社会学学科发展过程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先后经历了经典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后实证主义三个阶段,其引领了实证研究方法在不同发展阶段延续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基本内涵,凸显了研究范式的规范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协调了经验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双向互动,呈现出与其它研究方法不断整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深绿”的突围—复杂性生态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耘 《新东方》2008,(5):38-40
借观“深绿”生成的缘起可以知道,“深绿”形成的初衷正在于其对“浅绿”形上体系的否定与超越。如果说“浅绿”是一种对现代性社会以来的科学理性中技术主义原则过度膨胀的解构,那么“深绿”则是一种对“浅绿”所依赖的传统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形上体系的解构。  相似文献   

4.
行政文化:方法与理论□张俊宗(一)行政文化是人文主义方法在行政学研究中的应用就方法问题来说,行政文化实质上是人文主义方法在行政学研究中的应用。19世纪以来,在社会研究的方法问题上西方学者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主要可归纳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实证...  相似文献   

5.
张银岳 《桂海论丛》2009,25(6):80-83
围绕“社会行动是如何可能的”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文章首先全面梳理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研究传统,指出了它们在解释这个问题方面的学理效用和解释困境,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社会学研究基本假定和理论抱负的反思,提出了从过程论的起点出发,运用社会行动体系这样一个中观的视角,统合宏观和微观、主观和客观的研究进路,以此重新考察和审视社会行动的实际逻辑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实证研究”,是通过某些以应用性学科为依据的科学手段,采集、分析资料,然后得出可加以验证的具体结论的一种方法。它是社会科学理论与客观实际间的桥梁,是从实际研究中概括出一般理论,从一般理论(抽象)上升为对具体问题的全面认识(具体)的完整的方法论步骤。通俗地举例讲,就是要把类似“目标管理”这样的宏观概念,变成一个派出所应该确定  相似文献   

7.
国内最近流行的“主观真理论”对经典的“客观真理论”的批评缺乏针对性。真理诚然是一种认识 ,但认识毕竟还有主观的 (任意的、武断的、缺乏根据的、不符合逻辑的或规律的 )同客观的 (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之分。客观真理论则在承认真理是一种认识的前提下来论证真理不是一种主观的认识而是客观的认识。在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的时候 ,必须区分客观性的本体论含义和认识论含义。客观真理论并没有过时。  相似文献   

8.
吴炜  李新慧 《岭南学刊》2009,(2):116-120
实证主义否认理解或解释在自然科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否认科学诠释学的可能性,甚至认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亦可将理解还原为说明。传统诠释学则将诠释学限定在人文社会领域,实际上也否定了科学诠释学的可能性。哲学诠释学或本体诠释学和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哲学在理解与说明、科学与人文、认识论与诠释学之间所设定的僵硬界限,宣告了科学诠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发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唯物史观的一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有的把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绝对化,以致不加分析地把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等同于自然规律。这种理解认为客观性与主体绝对无关,脱离主体的主观因素及活动,仅从客体出发来考察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必然否定社会规律的发生及作用对人的活动的依赖,把社会规律当成高临于入之上的存在物,面人则仅是社会规律自我实现的工具。这些实际上并没有跳出唯物主义的巢臼。笔者以为,社会规律是一种客观必然性,但是这种客观性是通过人的无数的合目的性的活动而建构起来并表现其作用的,它与人的主观因素和活动不可分割。因此,我们有必重要对社会规律的客观性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0.
“生命哲学”,广义地说,是指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和知识论倾向;狭义地说,即作为一个严格的哲学流派,则是指十九世纪末在德、法产生的,以狄尔泰、齐美尔和柏格森等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在知识论上,生命哲学最主要的建树是狄尔泰的“理解论”。狄尔泰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克罗齐和柯林武德的“重现说”。柯林武德曾经说,“实证主义可以定义为是为自然科学而服务的哲学”,那么,我们可以说,生命哲学则是一种属于社会科学的哲学思潮。 培根的《新工具》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  相似文献   

11.
<正> 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近年来,在曾经泛滥一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有人盲目崇拜和宣扬资产阶级的某些哲学和社会学说,贬低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以离马克思主义之“经”、叛社会主义之“道”为时髦,甚至以离“经”叛“道”愈远作为愈有学问的标志而炫耀。这  相似文献   

12.
人文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有关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它包括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法学、文学、语言学、艺术以及其他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回答的是“应当怎样”的问题,即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对国家、对社会承担责任,应当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理想、信念和道德,等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积聚对人产生的影响的外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人文知识,教育形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与人文主义社会学的社会观都是一种“大社会”范式。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么个人是被动的,受制于集体性与普遍性的逻辑,而社会至高无上;要么虽然承认个人主观性与能动性,但这种主观性与能动性却受类型学划分的制约,社会生活的历史性被静止的模式所淹没。布迪厄的场域观正是对这种情况的克服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李刚 《前沿》2009,(12):31-35
理查德·罗蒂通过重新思考科学实在论的三个主要问题来达到超越传统科学实在论的目的:一是关于“不同世界”的话题;二是理论实体如电子是否实在地存在;三是“指导着科学家的工作并使他们的观点趋向一致的世界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罗蒂以亲和性取代客观性,试图消解科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从而进一步弱化传统的实在论观念。科学不能排除主体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主体性因素作重要的补充,但是科学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活动。罗蒂试图完全否定科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作为文化的、实践的科学只能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论证据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证据的基本特征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的“三性说”,也有客观性、关联性的“两性说”,还有仅持关联性的“一性说”。合法性是法律制度层面的规范,不属证据本身固有的特征。客观性和关联性都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属性,具有事实特征的普遍性,它们都不应该简单地归结为证据的基本特征。证据的真实性要求,体现了主体对证据的认识性。未知事实不是证据,事实要与人的认识相关联才成为证据。关联性分为客观关联性和主观关联性。客观性包含于证据的客观关联性中,合法性包含于法律证据的主观关联性里。证据的关联性应该是一种被人已知的关联性。“已知事实的关联性”,才是证据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释启鹏 《探索与争鸣》2022,(7):86-95+178-179
近些年兴起的“因果推论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人们对于“科学”“因果”等概念的认知。基于反事实因果观的控制性比较以自然科学的逻辑研究社会现实,很容易在追逐精致研究设计中陷入方法论至上主义的误区,这隐然对新兴的历史政治学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社会世界的特殊性在于其建构性,社会科学由“心”驱动这一事实既是其相较于自然科学的关键差异,也是其优势所在。基于这样的总体认知,我们可以在实证主义之外赋予“讲故事”以因果性,即把传统的历史叙述建立在律则论因果观的基础之上,从而形成“历史性因果叙述”。历史性因果叙述关注研究对象在具有本体属性的历史进程中是如何被塑造以及自我塑造的,研究者可以借此完成理论对话、假设检验并进一步探求因果规律,进而实现历史政治学“以史为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第三种观点认为:证据的客观性,应当归结为真实性,这样更能集中点明证据的属性。其主要的论据和理由是:(1)由于客观性是与主观性相对而言的,这样用客观性就不容易解释证据中的主观形式、人的因素等问题,从而引起争论。说明证据的客观性,首先是指真实性,可以避免歧义。(2)我国法律对证据的首要要求是任何证据都应“属实”。这就是说,必须与案件事实相符,不是“假证”和“误证”。要求证据的“绝对真实”、“实质真实”是我国实事求  相似文献   

18.
疑问代词“什么”在现代汉语感叹句中的否定用法有两种:一是用反问句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具体格式有“V/A+什么”、“V+什么+P”、“X+什么+X”;二是“什么+P(名词)”、“什么+VP”句式表否定意义.研究表明,感叹句中“什么”用来表示否定意义的不是否定句,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肯定式结构来表示否定的意义.这种用法是“什么”在感叹句中的主要用法之一.感叹句中反问句形式的大量出现也表明“什么”由最初的表疑问向感叹转移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蔡果  宦伟 《公安教育》2005,(11):43-45
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融理念(一)社会科学必须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各种社会活动都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科学必须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任何违背自然科学规律的事物,在自然界都会被遗弃。人们强调“科学发展观”,其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公安工作是与社会方方面面联系最紧密的工作之一,要做好这项社会工作,公安民警既要具备足够的社会科学知识,同时也应当具备按自然科学规律办事的自然科学头脑,这样才能使公安工作符合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反思性前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社会科学意识在西方强于中国。社会科学有其重要的功能,已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主要有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两种方法。社会科学方法论面临着来自社会科学外部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