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遵循"政府主导型"和"渐进式变迁"的发展路径,有着独特的路径依赖,并且这种路径依赖具有一定程度的内生性.政府主导型和渐进式行政审批制度变迁取得了初步的制度收益,但在改革过程中这两种路径依赖特性得到了自我强化,使制度改革锁定在一种僵滞时期.目前改革的重任就是突破政府主导型和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使改革向和阶段性突破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变.  相似文献   

2.
家族文化与浙江企业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浙江是一个受宗族文化影响较深的区域。近现代以 来,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社会大变革对浙江的家族制度、家族文 化形成极大的冲击。然而1978年以来,家族制度至少在浙江较大 范围内有所恢复。作者指出,一方面,家族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安 排给浙江经济体制尤其是企业制度变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另一 方面,家族文化也对浙江经济体制尤其是企业制度变迁中的经济 绩效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胡子欢 《学习月刊》2012,(20):116-116
西方经济学从学派上可分为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两大派别。由制度学派所创立的制度经济学属于非主流经济学。制度学派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一、新制度经济学之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有诺斯、戴维斯和拉坦等人。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制度变迁的分类及特点:依据制度变迁的理论,制度变迁包括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称需求主导型制度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制度的重大变迁,渐进的改革方式为我国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制度的不确定,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也受到了这种不确定所带来的冲击。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可以被视为是在这种环境中规避风险、 寻找机遇的一种努力,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认为民营企业家参政是我国特定历史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具有历史必然性,但是需要配备完善的制度,使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遏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宏观层面来看,以突破性文明为特征的西方文明体系,注重技术、贸易程序,且政权始终处于分散和相互竞争的状态,无法形成超强干预,追逐利益自然成为制度变迁的基点.与之相应,构建有效的激励结构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社会开放度、人口增长、宗教改革、权力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制度变迁进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高度一统,权力是文明体系的核心和制度变迁的基点,政权理性化程度相应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国家意愿、国家能力、文化惯性与惰性、强有力的外部挑战及生存压力等因素制约着制度变迁的进程.对后一种制度变迁而言,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三者间必须合理配置,协同演进,才能充分实现制度创设的初始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可以看作是政府和民众两个制度变迁主体博弈的结果,核心是经济产权和政治权力在国家、集体、农民间的再分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的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过程始终贯穿着发展的新政治经济学逻辑框架:改革开放早期农村制度变迁的一致性,改革中期农村制度变迁的多样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农村改革陷入停顿期。对这一制度变迁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农村社区的政治决策框架,其本质是壮大农民权力的过程。推进下一步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制度变革任重道远,需要重新界定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农村社区、农民之间的权力分配,调整和优化农村社区内部自主发展的政治经济架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模式”的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昌清 《学习论坛》2010,26(5):78-80
“中国模式”不能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也不能用西方的自由民主理论来解释和说明,只能用文明类型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中华文明是政治主导型文明。中国的政治主导型文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中国模式”就是现代政治主导型文明,其基本特点是:一心为公、为民的执政党的领导;国家可掌控的市场经济;“政治-伦理-科学”型的文化。它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也与现代经济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有很大区别。后者的基本特点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受经济力量控制的议会制民主政治:“商业-宗教-科学”到的贲什..  相似文献   

8.
《新长征》2011,(9):32-32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可以用"两次革命"来概括。"两次革命"中的第一次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本来意义的革命,即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和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的社会变革。它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就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次革命,就是改革开放,其实质和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然而,一个好的经济体制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最终还要靠人去操纵,市场经济的发展还要靠企业家来推动。改革16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要素和制度优势。伴随着性质变更和职能扩充,人民政协的政治角色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不断实现了对人大制度、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嵌入。这一过程反映出了其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特有角色特征。新时期,科学认识人民政协政治角色的制度变迁,不仅有利于促进各界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和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和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迄今为止所进行的经济体制转轨 ,从总体上看是一种渐进转换方式。这一点已得到理论界的确认。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基本方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 ,把强制性改革与诱导性改革结合起来 ,尤其是注重发挥诱导性改革的作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初始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及条件决定了改革是党和政府领导的自上而下进行的体制转型 ,是一种典型的强制性变迁。但在体制换型过程中 ,下层组织部门及个人普遍具有谋求改革并通过改革改善自身现实境遇的愿望。上层决策部门再将下层组织或个人自发创立出的改革经验升华为理论并加以推广 ,从而形…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立足于政治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变革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变迁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认为,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意识形态的转变为道德变迁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想条件和经济基础;2、政治体制的转变为道德变迁创造了社会环境条件、新的制度伦理;3、治国方略的转变为道德变迁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由此而认为,政治变革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长中特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安排使地方政府竞争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特质性,体现在市场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竞争从“有限竞争”、“兄弟竞争”到“主体竞争”的转化以及从中央政府主导型经济到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的转化,地方政府竞争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推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但政府竞争特质性带来的政府行为的变异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是我国的主导型政治文化,具有引领政治亚文化,整合各种政治力量及培养高素质公民的功能,特别在党的制度建设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为党的执政体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合法性基础,以及进行宣传动员并检验和发展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5.
文明类型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锦云 《探索》2011,(1):9-12
文明类型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体上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类型理论从中华文明的特征、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来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代政党制政治主导型文明,其基本特点是:一心为公、为民的执政党的领导,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治/伦理/科学"型的文化。文明类型理论可以解释一些过去没有解释清楚的历史问题,可以帮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当地定位,还可实事求是地论证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发展前景、优越性,指出其容易产生的偏向和问题,指出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目标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着力实行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充分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企业家队伍,这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一、实现“两个根本转变”,需要造就一支庞大的、素质精良的职业企业家队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企业家经济。实践表明.建立一支庞大的职业企业家队伍是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是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学者把这种变化归因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或者农村政治制度的变迁,这些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有失偏颇。实际上,农村政治文化从传  相似文献   

18.
林红 《求实》2005,(Z1)
围绕政治体制的所有讨论 ,譬如民主化、政治发展、治道变革等 ,都是以体制本身的稳定为核心的 ,因为“稳定在分析任何政治体制当中都是一个中心维度”。[1 ] (P9)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政治在展示社会制度更替这一最外层特征的同时 ,蕴含着一部新兴执政党走向政治成熟的政治历史。本文将以这部政治历史为时空载体来展开关于变革与稳定的讨论 ,通过考察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政治变迁 ,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 ,探究从社会变革中获得政治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质的制度因素。一、政治制度环境 :政治社会化的完成国家的统一是二十世纪前五…  相似文献   

19.
制度变迁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度变迁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动力是制度变迁的原动力,外动力是制度变迁的条件。在对制度变迁动力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者与新制度经济学派存在较大差异。从经济学视角对马克思与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马克思从内外动力两个层面揭示了制度变迁,解释力是充分的;诺斯从外动力方面对制度变迁进行分析,仅仅局限在制度变迁的微观方面,而对宏观方面的制度变迁的解释力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20.
吴辉 《求实》2005,(Z1)
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是现代化中国家引人关注的政治发展问题。本文试从现代化引起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入手 ,探讨政党制度的稳定功能 ,揭示政党制度促进政治稳定的条件。一、现代化与政治不稳定现代化是指非西方国家向工业化迈进过程中的多层面的历史变迁 :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的变迁 ,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的变迁 ,思想和行为模式的转换是社会深度层面的变迁。在这些变迁中 ,一些国家往往陷入政治不稳定的局面。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 2 0世纪后半期以来众多亚非拉国家的政治转型中找到例证。那么 ,现代化与政治不稳定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考察历史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