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凌新  李广平 《学习月刊》2012,(23):16-17
“社会主义模式”既是一个实践范畴.也是理论概念。前者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模式,西欧、北欧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拉丁美洲吲家的社会主义模式等:后者,如“国家社会主义”、“自治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可行的社会主义”、“证券社会主义”、“实用的社会主义”、“民主自治的市场丰十会主义”等。  相似文献   

2.
由于“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说”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不同诠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共和国前30年与后30年的发展分别以“社会危机”与“巨大成就”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体现出来。“五形态论”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直接“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特征的混淆,使得共和国前30年出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危机,“一大二公”的高度计划的极端公有制模式也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桎梏。“三形态说”澄清了两种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混淆,正确回答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模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到“第一要义是发展”,不仅突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这个主旋律,而且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科学发展观由“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到“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而且着眼于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由“实现共同富裕”到“以人为本”,不仅明确了“富裕”的内涵,而且彰显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并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紧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展开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龚其云 《共产党人》2008,(17):95-96
自上世纪50年代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以来,其“和平演变”的手段颇多,包括利用新闻媒介对社会主义国家搞“攻心战”,利用“人员往来”和书报影视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以经济援助为名,实施“鼓励改革”的策略,力图将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大力扶持亲西方的下一代。  相似文献   

6.
创新思维是人类智慧的花朵,它指引着人类不断地去认识未知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是凭借创新思维,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2,(9):25-26
首先,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其次,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8.
秦昊扬 《唯实》2009,(2):19-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中国特色”不等于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有别于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不排斥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包含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又是一种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预测是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概括;江泽民关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化与创新;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整合与拓展。实践永无止境,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他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融为一体,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设计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择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行对外开放;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等。  相似文献   

11.
基于认同、制度、践行三个领域的强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在这“三大领域的强化”路径中,“认同强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条件准备,“制度强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长久保障,“践行强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外化体现。  相似文献   

12.
卫兴华在《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撰文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私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不能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经济可以为公有制经济利用并与之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表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走道路的“特色”,并不表明它们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在表述上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把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沿用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有”字去掉,变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字之易,意义深远。这一表述上的变化,绝不仅仅是文字上更精炼、更简洁的问题,而是蕴含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全部历史,蕴含着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以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新概括,是对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的有机统一,既对我们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对在我们政治话语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意识形态的一以贯之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三大特殊功能,实际上就是为追逐和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鸣锣开道,保驾护航嘲。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想不经受资本主义所经历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其全部文明成果,可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选择”而非“跨越”,是建立当代社会主义的真正路径。因此,当代社会主义的“真正使命”乃是集中精力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里,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整个“自然的发展阶段”都必须由社会主义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本文从“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两个核心概念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了深度解读。本文用普适性的世界文明来解读“中国特色”的含义和意义,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要求我们持续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同时也为丰富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并逐渐形成和优化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历史命题和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韩福魁 《奋斗》2001,(2):35-36
会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组织经济、调节资源配置的形式”。对此,有的人是比较朦胧的。比如,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商品经济;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人才经济、知识经济;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分,“市场经济”前面冠以“社会主义”只不过是易于国人接受而已,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中,新媒体的“多样性”、“广域性”等特点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效益,但其“虚拟性”、“负面性”等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又具有消极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新兴传媒的积极作用,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德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