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企业兼并是资本营运的社会形式大规模企业兼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以来,兼并之风更甚,近年尤烈。1998年前三季度,全球企业兼并、合并总额达2万多亿美元,超过了1997年全年16000亿美元的总额。其中跨国兼并,仅1998年上半年就高达2206亿美元,比1997年同期增长53%。兼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电信、石油、汽车、医药等行业或产业。从兼并规模看,也是空前的。1998年4月,美国旅行者集团以726亿美元与花旗公司合并;5月,美国西南贝尔电信公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伯格说过:“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拥有巨额资金的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的确,在美国由自由竞争到资本垄断,再到混合经济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先后发生了五次大的企业兼并浪潮,有力地推动了美  相似文献   

3.
挡不住的“兼并” 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特别是最近一年多来,兼并正以挡不住的潮流涤荡着世界经济的每一个角落。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兼并狂潮中,世界金融业更是“不甘寂寞”。 96年4月1日,日本擅长国际金融业务的东京银行与在国内拥有强大实力的三菱银行宣布合并,形成优势互补,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超级银行,此举被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评为96年国际经济十件大事之一。96年引人注目的还有: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与化学银行以130亿美元合并为美国最大的银行公司;瑞士信贷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将合并成世界第二大超级银行;澳洲的西太平洋银行宣布收购新西兰的信托银行  相似文献   

4.
在企业集团之间吞并案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桑德斯为首的美国吉尼斯集团兼并英国的阿盖尔超级市场集团一案。它创造了本世纪最大的企业兼并案。它令不可一世的世界经济界权威们瞠目结舌。那么,以桑德斯为首的吉尼斯集团,是如何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场大兼并战的胜利的呢?究其神秘的“独门暗器”,不外乎是利用股票这一锐不可挡的“撒手锏”,加上“三剑立江湖”的炒股绝招,才取得了“曲径通幽处”的神奇功效。  相似文献   

5.
1998年4月6日,美国两大金融巨头花旗公司(CityCorp)与旅行者集团(Traveler)宣布将合并组成花旗集团(CityC0rP),此兼并总额将高达700亿美元,今年底可望完成合并事宜。这是迄今世界最大的金融兼并案,震撼了全球金融界。花旗公司是一家银行控股公司,是花旗银行的母公司。花旗银行原为美国第一大银行,在1996年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和化学银行合并后屈居次席。旅行者集团是一家老字号的保险金融公司,一直是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中的一员,近年大力开拓金融业务,触角伸向多个领域。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近700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为…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企业兼并的发展现状 企业间的收购与兼并行为,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它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西方国家,每一次大的兼并浪潮都预示着大的经济发展或波动。而在中国,收购与兼并过去却一直被视作资本主义国家“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残酷行为和社会经济弊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优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不断显现出“对中国的依赖”,令中国“两会”吸引全球目光。“两会”引来世界舆论对中国经济大政的“众口评说”,诸多境外媒体发表消息与评论,其中认为“两会”在努力寻求“扩大消费的制胜之策”,这已成为外媒“英雄所见略同”的一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8.
写下这个题目,本意在于对“一次性”行为抒发些慨叹,而不是只发“一次性”感叹。事实上,恐怕一次感叹,难以解决“一次性”的困扰。令人忧患的诸多“一次性”,绝不会像某些生活消费品那样,只此一次,就会连毛带骨被轻易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这些年,在滑费市场上,人们颇爱赶潮流,从而推动了“一次性”消费品和“一次性”行为的空前兴盛。喜耶?忧耶?待世人评说。  相似文献   

9.
企业兼并收购促进了一批美国巨型、超巨型和跨国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了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资本在全社会范围的优化配置。美国经济发展过程,出现了五次兼并收购浪潮。第一浪潮发生于1893年至1904年间,高峰为1898年至1903年。基本特点是同一行业的小企业合并成一个或几个大企业。这次兼并收购浪潮使美国经济形成了更加合理的结构。这一时期共计有2864起兼并,涉及资产总额63亿美元,100家最大  相似文献   

10.
<正> 企业兼并就是一个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实现自身目标,扩张经济实力的一种市场经济行为。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当前,我国企业兼并的浪潮正风起云涌,并不断向深入开展。那么,企业如何进行兼并?在兼并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试对此  相似文献   

11.
尽管《人大研究》积极倡导尽快建立“中国人大学”,但还是发表了这篇对此持有不同意见的文章……“让大家都说话”,是《人大研究》一贯奉行的办刊准则。 现在建立人大学是否太早了?大家不妨都来对此评说一番。  相似文献   

12.
张志 《小康》2006,(1):68-69
5年前,集团亏损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近三分之二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2003年,集团面临被兼并的境况;2004年,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2.95亿元人民币;2005年,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传奇,属于一个叫“太化”的企业。为此,2005年12月15日,《小康》专赴太原去探索太原化学工业集团(下称太化集团)崛起背后的故事。力拒兼并再谋崛起“兼并是个好事,联合重组是全球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对太化而言兼并是否真的合适呢?通过我半年的调查,发现太化的问题,不是仅仅靠兼并就能解决得了的。”太化集团总经理狄重阳向《小康》讲述道。…  相似文献   

13.
美台经济关系包括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政府贷款,私人投资以及美台贸易等经济往来。美国私人垄断组织在台湾的直接投资是美台经济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一九六五年美国政府对台湾的“经济援助”停止以后,尤其是在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后急剧膨胀起来的。目前,它的规模有多大?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影响美  相似文献   

14.
企业购并动机与绩效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球的兼并活动异常活跃,如1997年8月,波音兼并麦道,成为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商;1998年4月6日,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合并,新公司的资产高达6974.6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1998年5月7日,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等。这些大的购并案,不仅对有关公司所处的行业影响巨大,也将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购并的动机是什么?购并的绩效如何?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案例研究中寻找答案,更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本文分析了包括…  相似文献   

15.
知识纵横     
“诸子百家”在中国传颂有2500多年,对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影响甚深尤广.那么,究竟什么是“诸子百家”?据载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大小诸侯国家有170多个,周王室集权逐渐衰弱,兼并战争迭起不断.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美国的侵略政策,主要以兼并美渊大陆为内容。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可以说是美国的世界侵略政策的起点。亚当姆斯的《美国外交政策史》一书就曾指出,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至十九世纪末年美西战争止,“美国为着一个巨大的任务而忙碌——即为准备取得全世界霸权的任务而忙碌。”美国在夺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争取太平洋霸权及控制其商业财富,贯串了全部美国历史”。这种“称霸太  相似文献   

17.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打击“无赖国家”。那么,何为“无赖国家”?美国确定“无赖国家”的标准是什么?“无赖国家”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据什么位置?一、“无赖国家”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产物“无赖国家”(RogueStates,也可译成“流氓国家”)在美国并不是一个新词语,它源于美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在美国人看来,世界上存在着善良和邪恶两种势力,它们之间会经常发生冲突;美国是善良势力的代表,那些邪恶势力则被冠以各种含贬义的称谓,“无赖国家”就是其中之一。里根曾经将苏联称为“邪恶帝国”,老布什经常使用“叛逆国家”一词,小布…  相似文献   

18.
一、异乡与异客 人生是一个旅程。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旅行者,也并不总是在外在的旅途上,但他总是在内在的旅途,即生命的旅途上。生命是一个超越性结构,是含有起点、中介、终点的过程。人之为人的特征就在于总是在反思我是什么?我能成为什么?我应成为什么?“能”与“应”表明人的选择性和自为性,表明他掌握着价值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并为实现这价值而投入行动。因而他总是在旅途上。“旅途”就其隐喻意义而言,不正是个体寻找价值,实现理想的历程么?  相似文献   

19.
伊拉克战争影响世界经济飘忽不定,油价动荡、股市波动、美元走跌、投资者犹豫不决,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主的世界经济在2003年增长将更加缓慢。而美国、英国不顾世界反战的呼声,撇开联合国,公然发起这场战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重了伊拉克拥有的丰富石油资源。通过战争从中东“掏油”,以捍卫“石油美元”地位。然而,美国经济能否因战争而获起色呢?  相似文献   

20.
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的原因是什么?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新发展有哪些影响?近前,由上海市经济学会和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13次高级研讨会,就这些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分析。现摘登其中的几篇论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