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5年9月,清政府仿照当年日本明治维新前向西方派出五大臣考察的形式,正式派端方、载泽等五大臣赴欧美考察政治。就在五大臣准备出发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革命党人吴樾怀  相似文献   

2.
1911年5月9日,清朝末帝宣统皇帝之父,时任监国摄政王、代为海陆军大元帅的载沣,突然接到前一天刚刚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奕,以及协理大臣那桐和徐世昌3人的奏疏。在奏疏中,3人声称难胜重任,恳请收回成命,允许辞职。载沣见了奏疏,极为不满,立即回绝了3人之请。谁知第二天奕再次上疏,仍要求辞职,并称,"诚不欲开皇族内阁之端,以负皇上者负天下臣民之望"。奏疏再被载沣驳回。  相似文献   

3.
李月 《中国人大》2010,(1):48-49
1905年9月,清政府仿照当年日本"明治维新"前向西方派出五大臣考察的形式,正式派端方、载泽等五大臣赴欧美考察政治。就在五大臣准备出发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相似文献   

4.
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前人并未严格区分二者是两个不同概念。应该说,二者概念不同、出发点不同、主体不同、宪政的具体方案不同、方式方法也不同。当然,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同、结果一样、客观作用相似,区分二者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立宪派为何与清政府分道扬镳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以及宪政导入中国的艰难性等等。  相似文献   

5.
刘国习 《湖湘论坛》2008,21(2):47-49
严重的民族危机推动清末湖南留日学生提出湖南地方自治的主张;革命派从反满革命的立场宣传湖南地方自治;改良派主张通过地方自治以救湖南从而救中国;两派的宣传为湖南地方自治作好了舆论和技术准备,也推动了全国性地方自治舆论的形成,但二者都有过于功利和浮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颜吾芟 《中国人大》2010,(13):49-50
1909年12月16日,在上海跑马厅"预备立宪公会会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群男子正在开会,会议的主题是"请愿国会代表团谈话会"。正当会议进行时,两个湖南口音的人突然拿出一张血书展示给全体与会者,上书八个血红的大字,"请开国会,断指送行"。看到这张血书,会场的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与会者无不动容。有人问这血书是谁写的,那两个湖南人激动而又自豪地回答“徐特立”。接着,两人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给与会者。  相似文献   

7.
在预备立宪的大背景下,创设新式法院的改革在清末得以实现,由此,清王朝也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司法区划分实践。清末的司法区划分不但有先进的理念指导,而且制定了地方性和全国性的法律,其实践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清末的司法区划分实践,对于解决我国目前的司法地方化痼疾,完善司法区划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曙明 《同舟共进》2014,(11):11-14
戊戌变法前夕,当时24岁的梁启超已清醒地预见到:“今日救中国……在以湘之才,用粤之财,铁路其第一义也。” 广东击响自由钟 清末,长达十几年的太平天国战争造成城市商业不振,乡村农业破产,国库空虚如洗,朝廷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实行各省督抚“就地筹饷”政策,财政权于是渐次落入地方督抚之手。朝廷对南方的管治,更觉鞭长莫及。  相似文献   

9.
周妤 《求索》2010,(1):214-216
1906年9月光绪发布禁烟令,全国各地都积极响应,并针对地区实际制定了禁烟措施和禁绝时间表。当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成立戒烟机构,设立鸦片专卖机构,限制吸食者,清查鸦片存量,严厉打击种植者,实行中央财政统税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禁烟事务。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反映了清末禁烟运动是富有成效的清末新政的内容之一。遗留问题是出现了吗啡和可卡因通过走私大量运入的新问题,成为新政府禁烟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廖保平 《传承》2011,(19):68-70
一百年前,80%的中国人是文盲,农民保守无知,他们不懂民主,甚至可能反感民主;一百年前,国破民贫,许多人连生存都关心不过来,更无暇关心政治;一百年前,中国是农业社会,市民阶层少,似乎难以形成自治社会……这些,我们可以从美国传教士明恩傅一百年前写的《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管窥一斑。结论是,按照中国人素质低的论调,一百年前的中国根本不具备实行民主化改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仅使原有的人才选拔制度为之中断,也使传统的社会运转体系和社会思维模式遭遇空前挑战.社会精英趋向多元,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回落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士绅阶层的分化和政治参与多元化的加强,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原有的统治秩序和社会关系,并进而激起强烈的社会震荡.原本自我改良的清末新政,结果却愈改愈乱、愈革愈糟,不仅从内部加速了清制的终结,而且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仅使原有的人才选拔制度为之中断,也使传统的社会运转体系和社会思维模式遭遇空前挑战。社会精英趋向多元,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回落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 1905 年后出现了疏离。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士绅阶层的分化和政治参与多元化的加强,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原有的统治秩序和社会关系,并进而激起强烈的社会震荡。原本自我改良的清末新政,结果却愈改愈乱、愈革愈糟,不仅从内部加速了清制的终结,而且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学堂乐歌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主题,“军国民教育”在清末民初为一些爱国志士所鼓吹,军国民教育之歌应运而生.总的来看,军国民教育之歌经历了从学堂乐歌到军歌、从报国鼓吹到革命动员、从边塞诗韵到丛林歌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1902年,张之洞举行慈禧太后万寿庆典,时为张之洞幕僚的辜鸿铭感叹:满街都是唱《爱国歌》,未闻唱《爱民歌》者1901年9月7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订立。同年10月6日,慈禧太后从西安动身回京。当时火车只通到直隶正定,其余路途,皇室一行都乘黄色的  相似文献   

15.
侯宜杰 《中国人大》2010,(12):46-47
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均严厉禁止人民结党立会。清王朝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害怕汉人反抗,禁令尤严。1898年戊戌变法时维新志士发起成立了极少数团体,不久被慈禧太后严禁。  相似文献   

16.
清末海军“海圻”舰出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悦 《传承》2010,(7):46-47
海圻出访1910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病逝,乔治五世继位。英国政府定于第二年举办加冕仪式以示庆贺,遵循英国传统,加冕仪式活动中还包括了规模庞大的国际海上观舰式。为此,英国向世界各国广发邀请,正处在预备立宪改革阵痛中的清王朝也得到了这一邀请。经廷议,决定派遣贝子载振为庆贺特使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处于剧烈转型阶段,国家政权机构更迭频繁。借用“制度决定论”来考察这一时期国家机构和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以及对国家机构变动后的分析。得出二点结论:落后国家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进行社会整合;制度的变迁要与国情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马相伯是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武昌起义后他转向民主共和立场。他关于国家结构的思考具有代表性。清末至1916年,他持单一制立场,主地方自治,1916年他开始转变,主张中国采行联邦制。他的思想变化具有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根源,典型地反映了立宪党人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性格,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个层面——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其复杂性。不过,马相伯的思想也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黎庶昌的外交自成风格,被称为"文化外交",即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深切体察驻在国情况,了解驻在国的文化。2014年是又一个甲午年,中日甲午战争迎来两甲子的120周年。此时此刻让人不免回忆起那段曲折苦涩的历史,也让我忆起我国清末外交家黎庶昌先生。他曾经两任清朝驻日大使,是一位外交风格独特、文采斐然的外交家,为清朝对日外交作出重大贡献。两赴日本就任清廷驻日大臣黎庶昌是贵州遵义县东乡禹门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借新政(改革)消弭革命、实现王朝自救,但新政的实施却又为革命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当然,新政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促使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的因素众多,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晚清统治集团长期被动应对危机,不愿主动改革,以及新政时期未能处理好统治集团利益与人民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