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孝义皮影     
山西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戏曲数量居全国之首,而孝义又是山西省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县市。孝义人爱看戏,从事戏曲这一行的人很多,因此素有"无孝不成戏"、"无孝不成班"之说。据《史记》与孝义旧城碑文记载,公元前479年至前420年之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卜子夏利用"影乐"的形式"设教"于孝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国社会最基本和重要的伦理范畴,也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孔子对孝特别关注,他从“孝敬”、“谏诤”、“父慈子孝”、“亲亲”、“仁”等多个层面创构了一套儒家孝伦理思想,成为其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孔子孝论,发掘孔子儒家“孝的文化”科学内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对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经济发展、政治与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阐释“孝”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及消极影响,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发挥它的道德教育和激励作用,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戏剧界,运用“喜-悲-喜”结构创作的古代戏曲作品,有的被划入悲剧,有的被划入喜剧,剩下的则称之为悲喜剧,戏曲的划分相当混乱,与悲剧的纠缠尤其严重。实际上,在古代戏曲的分类上,应该坚持三分法,将“喜-悲-喜”结构的戏曲作品称为悲喜剧。古典悲剧以“死亡”作结,悲喜剧以“再生”作结,二者结局判然有别,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5.
孔子和谐思想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下,孔子集内圣外王于一身的精神气质非常具有倡导价值,这是一种个人的身心和谐与外部的社会和谐通融连贯的产物。仁爱的情操、自然的情怀与审美的情趣,共同构成了孔子之“乐在其中”的身心和谐的全部内涵,也是他的内圣精神的全部写照;内在的仁外化、表现出来就是“爱”,就是“孝”,就是“礼”,就是“和”。孔子试图以“爱”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孝”建立起良好的伦理关系,以“礼”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关系,最后以“和”建立起全社会和谐、协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是中国现代家庭文明建没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孝道”的辩证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既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在当今时代,人们应当树立一种崭新的“孝道”观念、“养亲”、“敬亲”、“谏亲”应是现代“孝”道的主要涵义和内容。  相似文献   

7.
“孝”乃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孔孟那里,孝道的建构本是立足于作为本源的生活情感的。但经过轴心期大转型以后,孝道逐渐僵化为一种道德教条,而遗忘了生活情感这个大本本源。当下我们要重建孝道,绝不能仅仅将孝道理解为道德教条,而应该进一步追溯其本源,立足于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来重建孝道。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演出频繁的天津戏曲舞台,荟萃来自四面八方的杰出人才在那里献艺,从而天津被人称之为戏曲大码头。本文从清末民初天津剧坛响应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戏曲”口号,率先尝试新剧实践;艺人们的创作喜新图变;女艺人大胆突破登台禁令,开创了京剧演员男女同台的先河;天津艺人带头将京剧播向世界;京剧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别开生面等几个侧面,梳理百余年来戏曲艺术在天津发展、演变、流播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孝”在曾子的家庭伦理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他阐述了“孝”的标准、内容、种类、重要性和层次性,提出了子孝父爱、兄使弟事的命题,构建了其家庭伦理思想。研究其家庭伦理思想对于促进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拟将“常回家看看”立法和北大校长周其风跪母祝寿之后.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关于“孝道”的讨论热潮。近日,“新24孝”行动标准让这种讨论更加白热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历宋、元、明三个朝代,15世360余年,鼎盛时期有3300多人同吃一锅饭,这就是浙江浦江郑氏家族.郑氏家族其孝义族风多次受到朝廷的旌表,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这个家庭一直因道德风貌出色而著称.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只有佳话连篇而从无丑行记录.  相似文献   

12.
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祖坟的内涵非常丰富,同传统中国人的孝义观念、风水观念、祖产观念和宗法观念密切关联。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儒家伦理传统也随即让位于西方的近代文明,然而传统文化观念并未完全断裂,祖坟观念依然遗存于民众的观念世界。河南周口地区的“平坟事件”所折射的文化逻辑就是典型的例证。在当前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正视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努力挖掘优秀的文化传统,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梨园春》是河南电视台创办的电视戏曲栏目,是戏曲与电视联姻的一次成功尝试。如今的《梨园春》是一个以戏曲为主,各种艺术形式交融结合的艺术世界,“是一个有现代元素的华美的电视画面与戏曲的博大精深的无限魅力结合的艺苑奇葩”。  相似文献   

14.
当前教育无“人”、校园无“人”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校园无“人”是因为校园人已被异化为“物”,因而教育也异化为物化教育。物化教育的根本缺陷在于对人之价值和意义的忽视,而缺乏人文关照的校园文化是不能担当起其应有之历史重任的。21世纪,关注人,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将成为教育的主题,而倡导“人”文化也必将成为21世纪校园文化建设之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虽然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是两国的忠孝伦理文化是在各自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国虽然都强调“忠”“孝”,但是二者有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两国的文化,以及中国人、日本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6.
简论孝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社会,传统孝文化受到了前所来有的冲击。在对传统孝文化的批判过程中,使孝文化中的合理内容遭到了抛弃。因此,研究孝文化,探讨孝文化的社会功能,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贯彻以德治国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683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二年,施琅为清朝取得台湾,统一全国立了大功。施琅原是郑氏部将,顺治年间投降清朝,康熙二十年能被复授为福建水师提督专征台湾,这与康熙慧眼识人知人善任有很大关系。因为,康熙一贯重视用人之道,深知正确的决策要由“贤能”的官员来执行。认为“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得一人则事治,失一人则事败”。他在多年听政中认识到,用人“必才德兼备为佳,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他把是否忠于封建王朝的政治标准,列为用人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康熙关于统一台湾的决策所以能够实现既不在于他“洪福齐天,威灵远暨”,也不在于他“庙略指挥,决胜万里”,而在于他善于选用“才德兼备”的“贤能”官员。  相似文献   

18.
论元杂剧《琵琶记》的忠孝观刘延棠元代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①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悲剧。它以其高超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赢得了“南曲戏文之祖”的美誉,成为戏曲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六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它长盛不衰,广为传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  相似文献   

19.
论董仲舒的五行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之间具有相胜与相生两种作用。战国后期,邹衍根据五行之间的相胜(相克)作用解释历史朝代的转移。西汉中期,董仲舒创立了五行相生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作用解释儒家“忠”、“孝”的人伦准则。董仲舒以天之五行解释人之五官、五常、五事,把五官、五常、五事组入到五行构架中形成了“五行范式”。  相似文献   

20.
略论“精神赡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物质瞻养,即给予老年人物质生活保障,而忽略了另一种赡养——精神赡养。其实,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应该是“赡养”的重要方面。 一、传统孝道中包含“精神赡养”的内容 《尔雅》云:“善父母曰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