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政府就发来照会,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3日,周恩来复电热忱欢迎中苏建交。中苏建交,带动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同中国建立  相似文献   

2.
5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了许多爱好和平国家的欢迎。然而理论上的提出是一回事,而如何应用于国际上的许多复杂课题,又是一回事。中国既然是提出者,许多国家当然更对中国拭目以待,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正如周恩来所说,社会  相似文献   

3.
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日中立条约》是二战期间苏联与日本签订的一个举世震惊的条约。这个条约是苏日两国长期对抗与妥协的产物 ,也是粉碎英美“绥靖政策”的需要 ,是离间法西斯轴心国联合进攻的需要。此外 ,中苏两国关系迅速降温加快了条约的出笼。条约的签订虽然转嫁了苏日矛盾 ,改变了日本的侵略方向 ,但是它严重地打击了中国抗战的热情 ,伤害了中国的民族情感 ,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压力 ,客观上加速了美蒋联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2001年7月16日,正在莫斯科访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一个在新世纪指导中俄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重要条约的签署开创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新纪元,是中俄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十年来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成果这一重要条约是十年来中俄友好关系发展的成果,是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彻底摒弃那种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冷战思维,以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新型国家关系的体现。现在  相似文献   

5.
1945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份大区报纸《东北日报》在沈阳正式创刊。1954年8月31日,《东北日报》随着东北大区的撤销而停刊。在其存在的8年零10个月时间里,《东北日报》不但及时宣传了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英勇作战、节节胜利的消息,同时也对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乃至东北人民积极恢复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作出大量详实报道,在党的新闻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曾任抗联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他指挥千军万马在东北大地与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几乎家喻户晓,但他亲自拿起笔杆,"主笔"壁报,开展抗日宣传,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一在20世纪60年代初,东北三省的地方党史研究机构即分工协作,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十年动乱期间,这项工作被迫中断.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叶剑英、陈云等提倡,胡耀邦、姚依林等建议,1980年1月,中央发出9号文件,决定成立中央党史委员会和党史编审委员会,负责审定党史编辑计划;同时决定成立中央党史研究室,作为研究和编写党史的专门机构.1980年5月,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牵头下,《抗联史》一书的编写工作重新恢复起来.  相似文献   

8.
正1939年9月,随着诺门罕战役的结束,一向对苏强硬的关东军也开始松动,讨论起日苏亲善和关系缓和的问题。为与苏联改善关系,日军参谋本部从1939年11月开始讨论一个计划,提议将中国分割为日本、苏联和蒋介石政府分别掌控的三块势力范围,其中"满洲"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新疆及西北地区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华南地区是蒋介石政府的势力范围。尽管日本的这一计划最终失败了,但日本仍在继续谋求同苏联改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相似文献   

9.
2001年7月15日,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的,《条约》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精神,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和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坚定意愿,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今后全方位的合作确定了原则和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是指导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个包括25个条款的条约几乎涉及了双边关系的各个领域,使两国关系向更具预见性、更具实质性内容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正如一些俄罗斯媒体…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中苏条约》签订之初,在我们党的报刊上和领导人的发言中,曾公开表示同意这一条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1945年8月27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中苏条约》的全文,并发表社论。社论中指  相似文献   

11.
《东北日报》于1946年5月28日在哈尔滨复刊,在当时军事形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坚定必胜信念,做好战时宣传,增添干部和群众的信心。同时围绕这一时期东北局的工作,报道发动群众的情况,揭露美蒋勾结的反动阴谋,起到了破除和平幻想、唤醒军民保卫家园意识,坚定必胜信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林木 《党史博览》2010,(2):F0002-F0002,F0003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开始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下月20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抵达莫斯科。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相似文献   

13.
14.
1946年4月28日,《东北日报》在长春复刊。5月23日,由于国民党军进攻,报社转移到哈尔滨。虽然报社在长春的时间不长,但对当地新闻的集中报道,成为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珍贵史料。以长春为中心的报道成为主题1946年4月18日,我军解放长春。此时,东北局酝酿从海龙转移长春的计划。据洛蔚同志日记记载,“1946年4月19日,我们已经决定向长春移动了”。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和周恩来先后赴莫斯科,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长达两三个月的协商、谈判,终于签订了替代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新的条约和协定,从而将中国与苏联的战略同盟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无疑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重大的外交活动。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公布有关这次外交谈判的档案文献。只是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一些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的电报、信函,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公布于世,使我们得以对这次中苏谈判的过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我们仍然无法依据现有的文献和材料,…  相似文献   

16.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生平第一次踏出国门,出访苏联。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斯大林庆祝70大寿。除了祝寿之外,毛泽东还担负了一项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废除苏联于1945年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然后重新签订一个"既好看又好吃"[1]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而,此次谈判过程却坎坷异常。就在中苏博弈的过程中,原本是要破坏中苏关系的美国却事与愿违地推动了新条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17.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首次对苏联进行了访问.这次访问是继1949年初米高扬秘访西柏坡和同年县刘少奇秘访莫斯科中苏高层领导人互访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会晤一建国初,广大人民经过两年内战,极盼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安居乐业.但是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一直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企图以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来扼杀新中国.新中国建立时,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混乱悲惨的烂摊子:广大农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大批工商业破产,民不聊生。广大城市失业者成群结队,国内经济已…  相似文献   

18.
周杰 《理论学刊》2007,(1):22-2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就出访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中苏双方共同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一边倒”和“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成功实践。通过缔结条约,把中苏关系从法律上固定下来,为新中国的安全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战期间创造了很多奇迹,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赵俊清 《世纪桥》2012,(12):4-8
1940年5月上句,敌人开始调动大批兵力向宝清一带进行“讨伐”。抗联部队游击活动日渐艰难。吉东省委在宝清的机关及第二路军的总指挥部和后方均遭到敌人的破坏。原来计划第二路军总部警卫队除要尽快恢复牡丹江下游地区活动外,还要派出部分队伍迅速到中东路道南开展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