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变学生思想,提高学生能力,这是高校文科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怎样才能比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呢?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认识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转变学生思想,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街道、机关,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思想,增长知识和才干。我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咨询服务、挂职锻炼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一直把社会调查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抓。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我们坚持了五个结合:一是在调查活动方式上,实行个人分散调查与集体组织调查相结合;二是在调查内容上,实行综合调查与专题调查相结合;三是在调查时间安排上,实行假期调查与在教学  相似文献   

2.
包殿君 《实践》2009,(7):18-18
我们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创造热情,知识系统新、社会观念新,学习能力强,但缺乏对基层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实践锻炼。因此,不断加强自身实践锻炼,尽快提高能力素质,尽快掌握农村工作技能,提高从事农村基  相似文献   

3.
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化解社会矛盾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在维护人民群众物质利益、切实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把握和化解社会矛盾;要在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切实践行我党的宗旨中,把握和化解社会矛盾;要在不断增强和提升执政能力、切实完善社会管理中,把握和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4.
“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改革发展任务之一是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本文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包括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培养实践型人才。文章同时识别出服务能力与需求错位、实践平台不足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关键问题。在“双高计划”背景之下,我们构想了许多的实践策略,包括加强服务能力与需求对接,建立实践基地,以及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希望这些策略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能力相关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考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皓 《山西青年》2024,(5):99-101
社会学是一门旨在揭示社会运行规律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事件、群体行为和个人经历等。社会专业学生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实践、社会现象等,从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社会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学生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实践能力培养背景下,学生能够有效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研究基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探讨社会学专业课程建设路径,为提升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6.
吉晓琳 《世纪桥》2011,(1):119-120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从校园跨入社会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发展、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增强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些重要性都说明,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无论对于自身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这一重要论述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价值诠释上,习近平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要论述是我们党战略部署的新内涵,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党执政能力成熟的彰显。在实践优化上,可通过提供客观的社会认知服务,拓宽心理知识科普路径;提供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建立民情民意引导机制;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情绪服务,构筑三级服务网络系统;提供有力的社会行为服务,利用德法结合的管控工具加以贯彻。深入探索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指示对于提升人民健康幸福指数、引导社会和谐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良沱  章剑 《求实》2006,(4):51-54
当前,弱势群体的社会态度已向执政能力发出预警,其主要体现在:弱势群体强烈的“不公平”感,考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政策;弱势群体强烈的“不公平”感,考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政策;弱势群体参加贫困人员组织的愿望强烈,考验我们控制引导弱势群体组织愿望的能力;弱势群体对“基层党和政府官员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的评价一般,考验基层领导的亲民形象;弱势群体对基层政府官员的低评价,考验基层领导执政为民能力;弱势群体认为“先富群体”是用合法手段致富的低比例,考验我们对致富手段的调控能力。对此,我们认为,扶助弱势群体,事关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9.
《求是》2010,(20)
<正>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重大成绩。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把社会管理放在社会建设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发展实践的自然深化和逻辑升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我国新型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为新型社会建设明确了目标方向、提供了精神力量、提高抵制各种意识风险能力。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我们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大众化的研究;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具体实践、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必需环节,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和不足,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分制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新形势下高校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分制管理模式谈了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2.
创建学习型社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新世纪的发展新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学习将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因此,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3.
赵达 《理论导报》2010,(10):14-15
<正>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如何让学习产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效果?在建设过程中,又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就此话题,我们专访了教育文化学者王继华教授。首先应解决建设什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什么的问题,实质是"发展创新什么"和"抓住什么本质"的实践过程。王继华认为,如果  相似文献   

14.
梁敏  雷鸣 《唯实》2004,(Z1)
探讨能力建设的人性基础 ,不仅能为能力建设提供一种人类学的根据和价值学的导向 ,也对通过能力建设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性、能力和能力建设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 ,进行能力建设必须基于人性并遵循人性的发展规律 ,这就是 :必须找到人的能力的实现途径 ;必须注重社会实践 ,抓住主体的需要 ;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把思想品德与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既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型人才,我们湖北大学政治系从1989年开始,努力探索一种“一体、两环、三结合”的大学生实践教育新模式。“一体”,即学校与社会一体化,共同实施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两坏”,即开辟、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育基地与组建社、系统一的学生实践活动领导机构两个关键性坏节;“三结合”,即书本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习群众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思想品德锻炼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几年来的艰苦探索,这种实践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社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很好地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公益需求。杭州市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机制尚不健全、能力不强、公信度不高等现实困境。其实践探索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建立新型公益协作关系;二是应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新渠道;三是应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能力;四是应加强以公益精神为核心的公益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条件这一范畴,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具体地分析种种不同条件,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的必要前提,对做好一切工作都具有决定意义。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学生、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自然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我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索质,求知欲望,观察分析能力,适应能力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客体是社会。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条件,主要为学校和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丁兆宏 《求实》2006,(Z3):244-245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既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成果,又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9.
吴刚平 《当代贵州》2023,(46):74-75
<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是对当代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社会实践的精准部署,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是对当代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社会实践的精准部署,  相似文献   

20.
梁敏  雷鸣 《唯实》2004,(9):38-42
探讨能力建设的人性基础,不仅能为能力建设提供一种人类学的根据和价值学的导向,也对通过能力建设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性、能力和能力建设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进行能力建设必须基于人性并遵循人性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必须找到人的能力的实现途径;必须注重社会实践,抓住主体的需要;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