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辨驳有关金本《水浒》一系列模糊认识的基础上,指出金本《水浒》的出现在《水浒》传播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它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原作的思想精华和审美价值,促进了在人民群众中的广为流传和对农民起义的深远影响,而这应归功于金圣叹思想的进步、大胆的改造和精细的评语。  相似文献   

2.
王璐 《检察风云》2014,(18):84-85
2014年5月29日,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了黎烈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黎烈文纪念展”也在鲁迅纪念馆同步展出,展览以照片、书籍以及其他大量的文献和实物展现了黎烈文的一生。 黎烈文1904年5月18日(农历四月初四)出生在湖南湘潭,今年是他的110周年冥诞。黎烈文广为中国大陆读者所知,主要由于他在“自由谈”主持笔政期间跟鲁迅关系密切。黎烈文与鲁迅相识相交是在1933年至1936年。据《鲁迅日记》统计,在这三年中,他跟鲁迅的交往多达200余次,黎烈文致鲁迅信73封,鲁迅致黎烈文信80封(现存32封)。黎烈文主编《申报·自由谈》时,鲁迅共投稿135篇,平均每月7篇。可以说,鲁迅的杂文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的前言中写道:《水浒》是作为一部小说流传在读者中间的,但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又并非完全出于虚构。《宋史》里有三处记载着宋江农民起义军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李自成为什么杀李岩?对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中的这个问题,《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是这样记述的: 李岩者,故劝自成以不杀收人心者也。及陷京师,保护懿安皇后,令自尽。又独于士大夫无所拷掠,金星等大忌之。定州之败,河南州县多反正。自成召诸将议,岩请卒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正如鲁迅指出的,“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它出现在十八世纪中叶,所谓“乾隆盛世”时期。其实这时根本不是什么“海晏河清”的“盛世”,而是危机四伏的封建末世,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与崩溃的时期,用作品的话说,“天下自此将大乱了。”(第一回)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反映了什么内容,这部小说的思想意义是什么呢?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6.
宋江与高俅,是反面教材《水浒》中两个重要人物。在作者笔下:一个是“忠义之士”,一个是“朝廷奸臣”,一褒一贬,泾渭分明。长期以来,某些评论者也把宋江这个投降派当作“农民起义军的杰出领袖”加以歌颂,当作高俅的对立面人物加以美化。说宋江和高俅之间的斗争是什么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最近,毛主席指出:“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这就深刻地揭露了宋江和高俅共同的地主阶级本质。  相似文献   

7.
再有两年,期限为三十年的《南极条约》就要期满了。美丽富绕的南极大陆将以什么面貌呈现于世呢?是成为少数大国的聚宝盆,还是成为各国共同享有的俱乐部?是作为各国纷争的场所,还是作为全人类和平利用的科研基地?南极正在和将要面临着什么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译文》社创立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主要成员有鲁迅、茅盾、黄源等。该社主办的刊物《译文》,创刊于上海,是三十年代专门刊登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文艺杂志,二十三开本,每月一期,半年一卷。编辑者署黄源,又名黄河清,发行人徐伯昕。其实,《译文》一至三期,从翻译到编辑,到选刊图片,全由鲁迅精心设计和主编,如第一卷第一期上,鲁迅除写了《前记》外,还用三个笔名发表了三篇译文,都是在公开出版前一个多月就译好的。据  相似文献   

9.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二五六年——前一九五年),沛人(今江苏沛县),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曾当过秦的乡村小吏泗水亭长。秦末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时,他起兵响应,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一。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他继续领导农民军,推翻了秦二世的统治,重建了地主阶级的政  相似文献   

10.
支复生在《江汉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上著文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法制在不断健全之中。立法、司法、守法,无不展现一派新的景象。然而在理论界,对于“什么是法?什么是法律?法与法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于2000年11月10日颁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该条例中的公司属性如何?是否适用于《公司法》?设立该公司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有无风险?此文将进行探讨及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于1988年1月21日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下称《补充规定》)正式增设了挪用公款罪;从而终结了以往挪用公款行为以贪污论处的处罚方式。然而,《补充规定》在单列挪用公款罪及法定刑的同时,又专门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不退还的以贪污论处”。对这类案件定什么罪?适用什么量刑标准?其“论处”的立法本意是什么?《补充规定》没有统一规定和明确说明。有的同志认为,  相似文献   

13.
(一)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了一对亲兄弟。他们的关系被描写成吃人者与被吃者的关系——“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时隔七年多,鲁迅在《弟兄》中又写了一对亲兄弟,一反吃人与被吃的关系,“他们两个人就象一个人”似地融洽,真所谓“弟兄怡怡”了。这样的家庭还有什么弊害可言呢?似乎是找到了挽救这种家族制度的灵丹妙药。但鲁迅在小说中设计了一个“假想敌”——猩红热。从而使这个“鹡鸽在原”的家庭失去了平衡感。鲁迅再一次告诉我们,中国“圣人之徒”倡导的家族制度,已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进  相似文献   

14.
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10年禁渔,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从攻坚战转向持久战. 与此同时,2021年3月1日起,《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该法又有哪些亮点和意义呢?  相似文献   

15.
《流氓的变迁》是鲁迅后期杂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年一月《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编入《三闲集》。当时,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形势尖锐复杂。一九二七年夏季,由于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和陈独秀推行投降主义路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失败。大地主资产阶级的总代表蒋介石上台,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血腥屠杀,在血泊中开始建立封建买办法西斯的反动政权。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其势汹汹的  相似文献   

16.
读了《光明日报》今年二月九日刊载的潘念之、齐乃宽二同志《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文章,很受教益。但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它在社会主义法制中到底是一个司法原则?还是既是司法原则又是立法原则?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本文想谈一点粗陋的看法,以求取得对问题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一 )鲁迅在 1933年写的《再谈保留》一文中说 :“《阿Q正传》 ,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1〕 这表明他作《阿Q正传》是为了批判国民劣根性。鲁迅又说《阿Q正传》就是要使读者“疑心到像是写自己 ,又像是写一切人 ,为此开出反省的道路。”〔2〕鲁迅就是要通过塑造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通过暴露他身上恶劣的集体无意识如“精神胜利法”来鞭挞愚昧落后的国民性 ,启发和激励广大群众的觉醒。阿Q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恶劣的集体无意识的象征符号 ,同时是鲁迅批判改造国民性的利斧。他认为从清末以来阿Q式国民的精神都是麻木的 ,不仅…  相似文献   

18.
<正> 按照规定,大学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毕业前都必须写作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究竟应当怎么写呢?常有同学向我提出这个问题.这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写的一篇题为《作文秘诀》的文章.但这篇文章并不是真正告诉人们以什么作文的"秘诀",而恰恰是指出作文并没有什么"秘诀";所谓"秘诀",无非是写作时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用某种障眼法吓唬人、愚弄人罢了.那么,作文就没有什么要注意的么?当然也有.用鲁迅的话说,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我想这道理同样适用于写作毕业论文.  相似文献   

19.
1921年10月12日,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创刊,孙伏园担任第一主编.他认为要想将刚创刊的《晨报副镌》办得有特色,就必须找几个名家来助威,而首选便是鲁迅——鲁迅不仅名气大,还是他的同乡. 1911年,孙伏园在初级师范学堂读书时,鲁迅正是这个学堂的堂长,两个人是名副其实的师生关系,后来都到了北京,孙伏园与鲁迅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可谓亦师亦友.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郭沫若,是我国文化战线上两面光辉旗帜。敬爱的周总理一九四一年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我要说的话》,第一次把郭沫若和鲁迅相比,对新文学运动中两位巨人的历史功绩和战斗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本文试图遵循周总理指示的精神,探讨鲁迅和郭沫若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巨大作用、共性和个性等几个问题,以供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