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76年前,冯玉祥将军在重庆江津黑石山九曲池边白屋诗人吴芳吉坟茔前,创作了一首讴歌吴芳吉的诗《黑石山》。此诗缘何创作,背后有着怎样的经历?受邀讲演,凭吊爱国诗人1944年4月28日,冯玉祥由重庆乘"民裕"轮溯江而上,始到江津,继到白沙,奔走呼号,动员各界献金抗日。5月9日,他应聚奎学校董事部主任邓缡仙与校长周光午之邀,前往黑石山,给山上聚奎与山脚新本女中两所学校的师生讲演。  相似文献   

2.
正8月18日,重庆市江津区召开曾国藩与江津李氏诗人文献研究座谈会。区文联在挖掘江津古代诗词文化资源时,发现晚清名臣曾国藩曾为江津诗人李嗣元诗集《日慎斋诗草》作序,这是目前重庆首次  相似文献   

3.
正王洛宾在中国被誉为"西北民歌之父",虽然没有到过重庆江津,但他的出名和江津却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事得从地下党员张西洛说起。张西洛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以记者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9年9月,他作为《新民报》记者,同中央社记者、《扫荡报》记者一起,冲破种种障碍,来到延安,采访了毛泽东。而后,撰写了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重要文章。皖南事变后,张西洛身份暴露。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逮捕,他和妻子在党组织的安排和当地开明人士的帮助下,疏散到重庆近郊江津县城。他仍以报业为掩护,秘密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和革命思想,其公开身份是《江津日报》副社长兼经理。  相似文献   

4.
周润 《当代党员》2021,(6):62-64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众多文物中,有三块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银元,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极不平凡的红色故事。进步青年初识党故事的主人公叫肖林,1914年出生于江津县两岔场(现江津区李市镇)。他父亲虽是农民,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肖林到了读书识字的年龄,就被父亲送到当地一所小学堂读书。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津聚奎小学,后来又进入重庆求精中学学习。在学校,肖林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学生运动,但也因此被校方劝退,只得返回江津。  相似文献   

5.
柳亚子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诗人,他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一度传为佳话,毛泽东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就是在1945年重庆国共谈判期间,经柳亚子首次公布于众的。然而,说到柳亚子和汪精卫的交往,一般人可能就不大清楚了。  相似文献   

6.
正诗画交往增情谊谭祖尧(1902-1927),字述尼,重庆江津高占乡(今江津白沙镇)人。8岁入私塾,13岁考入白沙镇高等小学,对中国画颇感兴趣。他进行了三年的临摹和创作,少年即名播乡里。1920年考入江津中学,一年后转学到重庆联中。在亲朋的资助下,谭祖尧于1922年入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系学习,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李大钊是中共北方区  相似文献   

7.
正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大批学校和企业纷纷向大后方四川等地搬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作为"迁建区"之一,接纳了大批的学校和企业。1937年苏北沦陷后,宿迁玻璃职业学校校长章继南率学校部分师生来到重庆。他们考察了江津的资源条件后,决定在此继续办学。1939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宿迁玻璃职业学校与四川省立重庆高级陶瓷专科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新学校选址在江津县城长江对岸的中渡街右侧,这里原本是  相似文献   

8.
1941年3月,著名现代诗人艾青,由重庆到连延安。在这里,他与毛泽东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毛泽东后来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艾青有建议和提供意见之功。有一段时间,他们通过若干封信,并有过多次长时间的交谈;艾青甚至还写了一首充满深切感受的诗作——《毛泽东》。  相似文献   

9.
清末,江津出了两个名气很大的人物:一是“天下第一长联”作者、被今人誉为“联圣”的钟云舫,一是四川第一家日报——《重庆日报》的创办者、著名的辛亥革命烈士卞小吾。  相似文献   

10.
以说评书著名的王秉诚,本名刘玉声,乃新闻记者。他在1947年著文谈到重庆最早的长篇小说有三部:一为田书府作的《重庆社会现形记》,民国初年连载于《重庆商报》。顾名思义,社会现  相似文献   

11.
郭化若是解放军将领中有名的儒将。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书法家兼诗人,是在我军中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他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享誉海内外。毛泽东赞誉郭化若是"党内一支笔",尊郭化若是自己的军事教育顾问。1995年11月26日,91岁的郭化若将军去世。江泽民同志为他亲笔题写了"一代儒将"的墓词。  相似文献   

12.
正钟云舫是清代晚期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秀才,有名的巴蜀才子。他学识渊博,遍览经史百家之书,工诗文词曲,尤擅对联。他在江津县城设学馆授徒20余年,是巴蜀有名的塾师。后因撰写1612字的“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和在楹联领域所作的贡献,被誉为“中华联圣”。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200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在重庆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第六届年会,同时举行的还有重庆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成立大会。近100名代表共聚山城,纪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发表60周年,共同探讨毛泽东诗词的史诗性。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二届会长贺敬之以书面方式致开幕词。开幕词指出,60年前,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这次发表轰动山城,传遍全国各地,使世人知道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是伟大的诗人。这首咏雪词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珍品,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词的发表与传世,是中…  相似文献   

14.
庞国翔 《党史文汇》2008,(12):48-51
1944年3月24日,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的《大公报》发表了资深记者于淼采写的一篇通讯,通栏的大标题赫然醒目:我们都跪下了!在这大标题下还有一个副标题是:白沙镇献金大会记。这篇1500多字的通讯,将倾囊支持抗日的江津民众在冯玉祥组织的献金大会上的动人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接着,该报又发表《赞扬江津人》的文章,歌颂江津人民热忱  相似文献   

15.
正1938年,日本侵略者相继占领南京、武汉等地。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呼吁下,被国民党政府囚禁的陈独秀获得释放,此后,他随大批沦陷区的群众一起流落到"大后方"重庆,寄住在重庆近郊江津县鹤山坪石墙院。江津是国民政府规划的"迁建区",接纳了诸多从北平、天津、上海以及安徽、江苏等沦陷区迁来的文化教育机关。一大批文化名人、专家学者等客居江津。这些人中,许多是陈独秀当年的学生或文朋诗友,也有他在大学任教  相似文献   

16.
正江津历史上,一位叫国璋的,曾三任江津知县。国璋,蒙古镶白旗人,京旗赓良佐领下监生,清代少有的清廉之官。清同治十二年,国璋第一次任江津知县。虽任职不到两年,但颇有政绩,被称为"能吏"。同治十三年,移官他县。光绪三年,国璋以重庆盐务官员的身份来到江津白沙镇。他对盐商邓石泉出资兴办聚奎书院(今江津聚奎中学)很是赞赏,但因经费困难书院已半途停建,他便同邓石泉一起到黑石山现场了解情况。邓石泉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以后你任江津的父母官,希望多多扶持。"不久,国璋回到重庆府。  相似文献   

17.
正1919年五四运动中,就读于四川省江津(今属重庆)县立中学的聂荣臻因参与领导爱国学生运动触怒当局而被迫辍学。同年10月,他胸怀"实业救国"的理想,说服父母,在亲友的资助下毅然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漫漫征程。  相似文献   

18.
1938年8月,陈独秀由重庆迁到江津,这里是他生命旅程的最后驿站。他在江津的四年,虽然年老多病,生活贫困,但却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作,除完成了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外,还吟哦书写了20多首诗和对联。这些诗作和对联,既是他斐然才情的自然流露,更是他傲然不屈的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9.
张西洛曾任《人民政协报》副总编辑、全国政协办公厅副主任,他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最早出版“西部歌王“王洛宾作品的事,却鲜为人知。当今在中国被尊称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歌坛重量级人物。他虽然没有到过江津县,但  相似文献   

20.
1957年《诗刊》创刊,毛泽东把他创作的、包括《沁园春·雪》在内的十八首旧体诗词,交由《诗刊》发表。《沁园春·雪》在《诗刊》创刊号上正式发表后,一时注家蜂起,写了许多诠释文章。着重是对毛泽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地点及其有关的史实作了一些阐释。从20世纪50年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许多注家写的有关这首词的史实考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说法:毛泽东这首词是1945年在重庆写的;毛泽东1945年9月6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看望柳亚子时,书赠柳亚子;毛泽东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后,第二天《新华日报》上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