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海燕 《理论月刊》2010,(4):107-109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新实践,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化。"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其实质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必要条件。武汉城市圈应当审时度势,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管理、人才等各方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相似文献   

2.
构建"两型社会"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实行制度创新,而法制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法制化的重要路径。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法制创新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评价作用、保障促进作用和社会整合作用。应坚持以法制创新为先导,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创新执法体制,建立环境资源监管执法的长效机制;完善环保信息公开机制与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全社会的环境资源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设低碳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随后阐述了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及理论基础。武汉城市圈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但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钧”(节能减排)发展情况,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法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昕  向敏 《长江论坛》2010,(1):31-35,39
法制创新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路径。法制视野中的“两型社会”强调以最少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通过法律来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法制创新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评价作用、保障促进作用和社会整合作用。应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创新执法体制,建立环境资源监管执法的长效机制;完善环保信息公开机制与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全社会的环境资源法治观念,坚持以法制创新为先导,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资本市场、两型产业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武汉城市圈设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作出的重大举措,具有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成功示范经验的重大意义。两型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两型产业为核心,而两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从这个逻辑出发,文章重点阐述了资本市场对两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当前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资本市场服务两型产业发展的功能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方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必须把观念更新放在首要位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集群、大力推广应用包括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和落后技术,力争在“两型湖区”生态建设上率先突破,在学习借鉴沿海新区经验中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7.
试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应分为两个阶段,实现“两个率先”,达到绿色GDP、节能减排、节水减污、节地造地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等5项具体指标,选择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还应做到:变观念、强改革、重机制、缓称“极”等四点。  相似文献   

8.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抓住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至关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刻内涵,把握国家的战略意图,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特点入手,把握武汉城市圈进入发展型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可持续的外向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相结合(复合型)战略模式,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9.
如何争取和落实好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税收扶持政策,对于税务部门是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一方面,我省应积极争取享受其他特区、经济开发区、试验区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争取税收政策上的"国民待遇",切实增强武汉城市圈的投资吸引力、物流辐射力和资源凝聚力;另一方面,应创新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理念相协调的税收扶持政策,并争取国家的支持,不仅要"摸石头过河",还要"搭浮桥过河"。  相似文献   

10.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是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提出的发展目标.本文从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生态工业建设;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地方立法生态化要求,地方立法生态化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实现地方立法生态化,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生态主义立法原则,以环境正义为价值取向完善地方法规的体系和内容。  相似文献   

12.
英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较晚,却在短时间内较好地缓解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从减排温室气体、发展再生能源、建设"零能源发展系统"绿色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整治泰晤士河、加大绿化力度等六大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而言,必须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的作用,强调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社会调教三大力量的共同作用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支撑性力量,结合英国和武汉城市圈的共同特点,循环经济和水环境改造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独具特色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经济带和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两者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人缘相亲,但在区域经济协作方面比较松散,关联度较低。从区域经济协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推进两大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型社会”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为中部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赋予试验区的创新权远比有限的资金、项目更重要,制度创新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两型社会"制度创新中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人才合作、自主创新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部崛起”已成为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地位已经逐步成熟。区域自主创新是一个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主体,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遵循这一分析思路,指出加强武汉市城市圈区域人才合作,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人才强势区域和人才富集高地,以此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推进武汉市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实现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作为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在"两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成为了当前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武汉城市圈内水资源利用存在诸如短缺、污染严重、缺乏统一水资源管理体系、城乡用水差距大、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分别从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改革水制度,创新节水技术和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及排污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东 《北京观察》2006,(12):7-8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促和谐的首都城市建设战略课题,亟需各行各业认真加以研究、落实.  相似文献   

18.
周超  蓝常周 《桂海论丛》2006,22(1):52-54
要增强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必须提高代表我党掌管各种权力的领导能力,而提高领导能力的关键是实现领导文化的创新。获得民众合法性认同的领导文化,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从领导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来看,必须充分实现领导文化的世俗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传统工业园的生态缺失,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难以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工业园区向现代生态工业园区转变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设计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评选项目七大主题之一。2017年11月,武汉"申都"成功,正式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第四个成功申报"设计之都"的国内城市。然而,无论是从整体经济实力、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创意人才规模和结构来看,还是从社会环境氛围来看,武汉市目前在"设计之都"建设方面都面临着许多亟需大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比较全面地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就武汉市如何加强和改进"设计之都"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