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0年,李大钊、蔡和森等革命先驱多次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呼吁妇女冲破封建礼教,树立自主精神,争取自身解放.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女界联合会也在《新青年》刊发《改造宣言》,明确提出:"要求女子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  相似文献   

2.
伍若兰,1906年出生于湖南耒阳县城南金兰村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 12岁时,伍若兰在湖南耒阳县女子职业学校读书。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学校中接触了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并阅读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她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3.
张国秦于1916年秋考人北京大学理学院,读了3年理工预科,1919年转本科学习。这时,北京大学已是全国新旧思想斗争最激烈的场所。陈独秀、李大测、鲁迅、胡适等具有革命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都在北京大学执教,特别是陈独秀将《新青年》由上海带来北大后,其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便成了爱国青年学生追寻真理和光明的旗帜。陈独秀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也成了青年学生仰慕的政治明星。张国泰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读了很多陈独秀的文章,认为只有科学与民主这两种东西,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相似文献   

4.
一九一八年九月,鲁迅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上发表了第一篇杂文——《随感录》二十五。不到一年,就出现了对他的杂文的反响和评论。一九一九年五月,傅斯年在《新潮》第一卷第五号上发表了《随感录》一文,指出“唐俟先生是能做内涵的文章的”,“实在是《新青年》里一位健者”。唐俟,是鲁迅初期写杂文时用的笔名。从这以后,鲁迅杂文  相似文献   

5.
"德先生""赛先生"来到中国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仁人志士一次次上下求索,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1919年1月15日,中国迎来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一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并且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相似文献   

6.
正《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1916年由《青年杂志》改称而来,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份杂志又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从迁京到回沪再到移粤,自身流变与杂志灵魂人物——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创刊缘起、迁京前后、编辑演变、辗转南北的回溯辨析,力图厘清《新青年》近11年发展过程中的节点事件,廓清部分史实讹误,呈现一个《新青年》发展过程的多面观。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第八卷转变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是中共党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事件。近年来,不少论者在《新青年》政治转向的原因分析上,不仅强调主编陈独秀思想倾向的影响,而且意识到该刊第八卷出版经费困难这一实际问题的促动作用。本文在梳理当事人尤其是报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共产国际经费援助致使《新青年》转向,或《新青年》经费困难使陈独秀转而求助于共产国际代表,这在史实上、逻辑上均是不能成立的因果关系;仅就出版《新青年》第八卷而言,其经费虽是问题,但并非决定性的,当时陈独秀等完全有能力自办《新青年》的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8.
正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下统称《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曾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青年》杂志登载了大量的书刊广告。这些书刊广告不仅见证了《新青年》从普通学生刊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再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见证了《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主义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宣传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散木 《党史博览》2011,(9):29-30
在上海小组成立过程中的一系列会议上,都有一位不知名的女子在场 1920年5月,陈独秀南下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其核心是“三社”,即陈独秀的《新青年》编辑部、邵力子的民国日报社、沈玄庐与李汉俊等的星期评论社。据杨之华回忆,“这个社(指星期评论社)当时有陈望道、李汉俊、沈玄庐、戴季陶、邵力子、刘大白、沈仲九、俞秀松、丁宝林(女)”。  相似文献   

10.
党史知识     
《湘潮》1993,(7)
类别__《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从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月刊。初期的《新青年》,是宣传民主与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参加编辑并为主要撰稿人。从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报刊之一,它十分关注青年问题。本文试图挖掘《新青年》对于当时青年在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从青年的素质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伦理观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新青年》的青年观。  相似文献   

12.
1953年,我在北师大马列主义教研室当资料员时,因当时只有《新青年》一至九卷,没有季刊和不定期刊,就到旧书店去淘宝。结果,还真买全了。买来后,我都通读过,但没有下功夫研究,此后很少接触。最近,拿起手头存的《新青年》季刊影印本,认真细读一遍,有了一些想法。第一,《新青年》第九卷第六号标明是1922年7月1日发行的,《新青年》季刊第一期标明是1923年6月15日出版的。为什么停刊一年后又重新出版了呢?中共成立后,继续出版的《新青年》虽然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但仍然有少量文章反映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色彩,这已不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只好暂时停刊。在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不仅提出了反  相似文献   

13.
“全盘西化”主张的鼻祖不是胡适,而是另一人,他说:“若是决心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新青年》1918  相似文献   

14.
张家康 《湘潮》2021,(2):34-36
一份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综合性文化杂志,在长达10年多的时间里,风靡京沪、传播全国。这份杂志就是《新青年》。《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终刊于1926年。它所揭樂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如毛泽东所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最重要源头。该文首次发表于《新青年》6卷5号。关于该期《新青年》的出版时间也即《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首次发表时间,权威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写为1919年10月;该期《新青年》原件上显示为1919年5月;上世纪60年代有学者考证为1919年9月;笔者再考证认为10月出版明显不成立,8月甚至7月出版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鉴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笔者觉得,在可弄清李文准确发表时间的有充分说服力的原始材料或文字依据发现之前,对上述四说,似仍应以《新青年》原件上显示的时间和该文实际写完的时间为依据,认定为1919年5月。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倡导思想解放运动时,鲁迅便已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几乎每期必读,还将读过的《新青年》,寄给远在绍兴的弟弟周作人,并在信中嘱咐其要认真阅读。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就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由上海迁来北京。于是,以《新青年》为营垒,集聚起一批文化精英,鲁迅也成为这个群体的成员之一。《新青年》鼓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给北大吹来一股自由、清新的风,改变着  相似文献   

17.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杂志,其知名度与钱玄同、刘半农的大力宣传有关。《新青年》创刊后,销量并不大,连交换和赠送在内,每期只印1000来册。1918年,钱玄同提出《新青年》应扛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他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倡用白话文,主张用新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记数,用公元纪年记年,中文横排等。但除了个别顽固派反对外,社会上的反应一时并不热烈。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宗旨经历了从“辅导青年修为”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这种演变背后隐含着救国救亡的坚持和终极关怀。如今梳理《新青年》的宗旨演变和不变,可以告诫后人:研究《新青年》需要考察具体的时空环境,不可因人废言;亦不可因《新青年》宗旨的演变而否定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起,成为孕育我们党诞生的秘密摇篮。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库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36岁的陈独秀为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他在文中列举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  相似文献   

20.
正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后,文中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让《新青年》有了全国性影响。熊丰(以下简称"熊"):1917年1月1日,《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那篇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但是,当时的胡适远在美国,《新青年》杂志销量也不过一千余册,与后来搬到北大以后的《新青年》的影响无法相提并论。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有时候想给一个杂志投稿还可能会不知门路。那么,一百年前,胡适是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