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中苏双方在二战即将结束时为落实雅尔塔会议决议而签订的一项重要条约。条约构建了战后中苏关系发展的框架,同时,也暴露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趋向,并对后来的中苏关系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内与海外》2007,(5):45-48
美、英与斯大林秘密交易,以牺牲中国主权签订《雅尔塔协定》,国民党与苏联签订有关丧失东北权益的四个协定  相似文献   

3.
苏联自成立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里,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发展缓慢,只是依托共产国际才对拉关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二战爆发后,苏拉关系发展迅速。二战结束后,大多数拉美国家与苏联建立了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在全球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发展国家间关系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苏联介入拉美地区事务。但受制于美国的冷战政策及为了压制本国共产主义势力的上升,20世纪50年代末大多数拉美国家相继与苏联断绝了外交关系,六七十年代苏拉关系才逐步得到恢复。在拉美地区,苏联以古巴和尼加拉瓜为依托,积极介入拉美地区事务。苏拉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表明,苏联对拉美的政策是不成功的,其全球战略也缺乏牢固根基。苏联错失了在拉美地区提高影响力的良机,试图以经济手段维系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外交政策使苏联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古巴进行军事冒险活动也未能取得成功。苏联介入拉美地区事务的经验与教训表明,经济利益是维系苏拉关系稳定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4.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的1939-1941年,苏联同法西斯德国进行了近22个月的友好往来。苏联利用德国发动侵略的时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东方战线,并与急需战略物资的德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两国政治经济往来是苏联对德国政策的一种体现,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总体上看,这一政策仅仅是苏联的权宜之计,但内涵和结果都大大超出了其制定者的想象和意愿之外,更具复杂和矛盾的性质。苏联与德国的经贸往来是由苏联国家利益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抗战之初与英美等国对日绥靖、大搞“远东慕尼黑阴谋”相反,苏联对中国抗战采取了积极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因此,1941年以前,中国舆论的主流是对苏联友好.但是《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以后,以《大公报》为代表的中国舆论界对苏联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由友好到不满、指责.《大公报》是中国著名大报,抗战期间其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管窥当时中国舆论的这种转向.  相似文献   

6.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大国达成的《雅尔塔协定》,促使苏联做出出兵中国东北的决定,而苏联的出兵直接导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通过该条约,苏联把《雅尔塔协定》中涉及苏联在远东和中国东北权益的条款与中国国民党政府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战后中苏关系发展的一块基石。为了实现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所获取的利益,把东北变成苏联的势力范围并防止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在出兵东北之后,苏联对国共两党施行了一项"表里不一"的两面政策。这一矛盾的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使得国、共、苏三方的关系围绕着东北问题不断变化重组。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苏联一直致力于对1936年《蒙特勒公约》规定的海峡体制做出修改。1939年苏联与土耳其缔结盟约的谈判和之后苏联与英德两国的秘密谈判中,海峡问题都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二战末期苏联利用自己新的地位寻求对海峡体制做出“根本性改变”,招致英美的坚决抵制,导致了1946年土耳其危机。苏联在海峡问题上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外交,其中的成败得失对中国维护海疆安全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之际,美国投向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将刚刚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来的苏联引向了另一场战争一核武器的研制。四年之后,代号为PДC-1的苏联第一颗试验用原子弹爆炸成功。决定苏联核武器研制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而核武器生产厂的人才政策及劳动纪律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9.
1939年9月至1941年4月,正当纳粹德国四处扩张、整个世界聚焦德国之时,苏联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行动:出兵波兰、苏芬战争、兼并波罗的海三同、苏德关系的急剧升温、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等,这一个接一个的举动震惊了世界。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把日本纳入到其战略体系之中,因此美日两国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紧密关系:占领时期,美国政府通过其占领军操纵和主持日本的外交政策;日本获得独立后,又通过与日本政府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结成军事同盟,在对外政策上由美国主导,日本顺从。这种密切的美日关系对中日关系产生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英与斯大林秘密交易,以牺牲中国主权签订《雅尔塔协定》,国民党与苏联签订有关丧失东北权益的四个协定斯大林一直处心积虑恢复沙俄  相似文献   

12.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把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时的德英关系进行类比,诬蔑和攻击中国。那么,一战最为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呢?一战后,法、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先是为瓜分打败德国的胜利果实不惜牺牲其他对德作战的主权国家的利益;继而不仅没有限制,反而扶植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导致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当前的极右势力在美国的纵容下酷似一战后法、英、美国扶植战败后的德国,肆意挑战二战后的胜利成果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这不仅让全世界引起警惕,美国对此也应三思。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越俄关系的恢复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于 195 0年 1月 30日与前苏联建交。在抗法、抗美的艰苦斗争中 ,越南从中国和前苏联等国那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援助。 1975年全国统一后 ,越南奉行一边倒向前苏联的外交政策 ,1977年 5月加入经互会银行 ,1978年 6月 2 9日加入经互会。 1978年 1月 3日又同苏联签订了有效期为 2 5年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友好互助条约》 ,建立起双边同盟关系。 80年代后半叶 ,前苏联和东欧发生巨变 ,苏联最终解体。此后 ,作为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越俄关系也在起伏中恢复、发展和重新定位。一、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西班牙内战初期,苏联秉承其既定的外交原则——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争取同英法的友好关系,参加《不干涉协议》,加入不干涉委员会。但随着战局的发展,以及出于政治和战略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仅两个月后,苏联便调整政策,转而通过物力、军力手段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苏联政策的转变也对此后苏联的国际处境及对外政策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和德国历史上都有让人震惊的"黑色"篇章,它们既有各自所属的单独篇章,也有紧密相缠的共同部分。俄罗斯(含苏联)和德国战后对待"黑色"篇章的态度差别很大:苏联对历史上的"黑暗"现象基本上是讳莫如深,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则要一分为二地对待苏联及其领导人斯大林;德国完全否定和严厉批判第三帝国及其领导人希特勒。在如二战这些共同的历史问题上,俄罗斯和德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争论。造成俄德两国对待"黑色"历史不同态度和引起它们在共同历史问题上分歧与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各不相同的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和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6.
俄日和平条约谈判和北方领土争端是二战后苏联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苏联解体后,俄日两国试图通过谈判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签署和平条约,为俄日关系的全面发展扫除障碍。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法律和政治原因,俄日双方在北方领土问题上仍存在严重分歧。俄罗斯曾提出在1956年《苏日联合宣言》基础上,以妥协方式彻底解决北方领土问题,日本则坚持全部归还北方四岛的立场。由于俄日立场的截然对立,使俄日在签署和平条约和解决北方领土问题上深深地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7.
德国哥廷根大学曼弗雷德·希尔德麦尔(Manfred Hildermeier)教授2009年5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5月20日在苏州科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作了题为《二战后联邦德国的俄罗斯历史研究》的学术报告,现将报告主要内容译成中文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苏联一直致力于对1936年《蒙特勒公约》规定的海峡体制做出修改。1939年苏联与土耳其缔结盟约的谈判和之后苏联与英德两国的秘密谈判中,海峡问题都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二战末期苏联利用自己新的地位寻求对海峡体制做出"根本性改变",招致英美的坚决抵制,导致了1946年土耳其危机。苏联在海峡问题上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外交,其中的成败得失对中国维护海疆安全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